从关联到融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匹配演变及引导策略

2020-07-18 15:48孙海军解伏菊马姝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关联融合

孙海军 刘 靖 解伏菊 马姝莉

[摘 要] 综合研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匹配演变阶段与演变机制,提出促进课程匹配与优化的引导策略。研究发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关联、联姻和融合三个阶段;在演变过程中,专业课程匹配机制表现为宏观层面的主体板块交叉机制、中观层面的课程群体组合机制、微观层面的单体课程链接机制;在组织上建构制度化专业发展平台,内容上对接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上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多层次与多角度的课程研讨可有效引导课程深度融合。

[关键词] 关联;融合;课程匹配演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作者简介] 孙海军(1979—),男,山东邹城人,博士,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城乡空间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001-03    [收稿日期] 2019-12-08

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较为成熟的传统学科而言,新兴学科交叉专业设置时间通常较短,课程关联程度普遍不高,无论是结构的协调性还是体系的稳健性,均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与不足,使得学科交叉的优势难以充分彰显和有效发挥[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业代码070502)具有突出的学科交叉性,相对于工科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和理科类的人文地理专业而言,虽然专业课程之间的宏观联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中微观层面未达到较为理想的深层次融合,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课程层次清晰、内容高度关联、能力有机匹配的知识与能力体系。目前有关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对教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关键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缺乏系统性归纳和梳理[2]。本文围绕专业课程匹配演变这一关键内容展开研究,在系统梳理与归纳演变阶段、演变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演变趋势分析提出课程匹配优化的引导性策略,期望为学科交叉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提供借鉴。

一、匹配演变阶段

“关联”(Relevance)指互相贯连;语出《尉缭子·将理》:“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意为“起连接作用的,相互有联系的”。“融合”(Fusion)指融解、熔化或调和、和洽,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是联系性不断加强并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融合传承了整合的内涵,但在意义上比整合更为深刻。融合蕴含着创新的意义,没有创新达不到深层次与实质性的联系。无论“关联”还是“融合”,本质上都蕴含着最基本并具有普适意义的“联系”。

“匹配”(Match)一般指配合或搭配,其含义复杂,但内涵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通常用于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匹配概念逐步在机械工程、工程动力、工程测绘、组织行为、企业管理和教育管理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运用。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产生联系并逐步加强,直到形成独立的专业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两大学科之间凭借共性和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与现实问题解决诉求下为课程匹配及其体系优化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并经历了关联、联姻和融合三个阶段。

1.关联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传统地理学虽然只是依托自身的理论优势参与城市规划实践,而且仅限定在对城市规划若干宏观性问题进行论证,但却在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之间掀开关联的历史。随后,两大学科一直相互学习、借鉴、交叉和渗透。董黎明等(2000年)曾对这一阶段中国的地理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地理学选择的城乡规划实践方向之所以取得重要的进展,除了特定的历史环境外,主要在于两门学科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较强的互补性[3]。21世纪初期,地理学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不断融入到城市规划实践中,促使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的联系性不断加强,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让人文地理学在参与城乡规划实践中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間。

2.联姻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标(2012年)》将城乡规划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同时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新专业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出来。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第一次正式“联姻”并拥有了自身特有的学科体系。新学科的调整顺应了城乡规划专业对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的重视趋势,同时也将改善人文地理学在实践操作和规划设计层面的短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发展趋势,并促使二者的联系不断加强,逐步迈向新的阶段。该阶段从2012年专业设立开始,已经完成了完整周期的培养过程,并不断向社会提供专业人才。

3.融合阶段。专业课程体系达到融合程度至少应具有三个特征:首先,专业应具有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能从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等方面做出合理的方案,拥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并体现创新意义的课程体系;其次,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最后,院校应具有为地方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服务能力,并形成较好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当然,课程及其内容的匹配与关联需要较长时间的累积经验,逐步调试日趋完善,才能达到深度融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办时间较短,发展较好的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关联也只是一般融合,并未达到深度融合阶段,这也是今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匹配演变机制

1.宏观层面:主体板块交叉机制。主要表现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板块的交叉,在关联阶段尤为突出。该机制基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专业发展演变等多维视角,凭借共性和互补性,探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两大板块关联机制的特征、作用及程度。虽然宏观层面的交叉机制并未给课程匹配带来强有力的支撑,课程的匹配程度相对较低,但为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之间掀开关联的历史,并为中微观层面的学科匹配演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2.中观层面:课程群体组合机制。主要表现为优化课程组群结构,架构关联机制体系。在确定了宏观层面两大板块交叉、关联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课程组群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将服务于培养目标所需的课程规划为技术工具类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与城乡规划课程群三大组群,厘清三大组群之间的关联机制并评估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架构课程组群的关联机制体系。其中,技术工具类课程群既是一个独立的课程群,同时也是沟通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与城乡规划课程群的桥梁和工具。

3.微观层面:单体课程链接机制。主要表现为厘清课程内容边界,评析课程之间关联。在全方位分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性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厘清各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授课框架等,结合专业发展导向界定课程的内容边界,继而辩证地思考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及其程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课程高度关联与体系融合建构的内在属性,基于系统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可建构该专业的课程匹配机制模型(图1)。该模型表现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的圈层结构,从外围到中心的组织顺序体现了课程匹配动态演变阶段与基本属性。同时,彰显了不同层面的匹配机制,表现为宏观层面突出了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蕴含着强烈的“联姻”导向机制,中观层面表现为技术工具类课程群、人文地理类课程群与城乡规划课程群之间的关联与匹配,微观层面为具体的课程之间的关联与融合。最后,该模型的重心表现为核心圈层内课程之间的关联与优化,有利于引导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

三、演变趋势分析

当前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不断产生,国内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转型和变革。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使得专业培养方向与课程建设趋向综合化,同时也为专业课程匹配优化增添了新动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匹配优化应顺应国家体制改革、社会发展需求、国内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1.国内学科发展趋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许多新兴专业学科在不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中逐步产生。从欧美相关专业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科转型发展的过程必然会呈现出宽领域、多元化发展态势[4]。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立足城乡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强化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围绕城乡空间这一主导属性,借助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拓展空间规划与设计领域,增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巧。

2.专业培养目标导向。学科交叉型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求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要求能够融合这些知识和技能,遵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这一教学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匹配直至实现深度融合应立足这一核心目标。

3.国家体制改革动向。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明确提出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这些新的发展动向都将直接影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趋势。

四、演变引导策略

1.组织上建构更加开放的制度化专业发展平台。应用信息系统和办学设施建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平台。一方面可以高效梳理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可以面向学科发展趋势,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课程研讨和教学改革。此外,制度化专业发展平台可以依托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撑各类教学、教研活动开展,在教师之间、师生、学生之间、线上与线下架构起联系的桥梁。例如,通过平台研讨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经验上进行充分交流;教师以研究为引领,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与热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加深课程之间的联系创新性思考;师生组织6~8人的小组针对SRT、课程教学或一般性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后能够形成会议纪要,整理出较全面的结论,有利于回馈课程联系。

2.内容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现代化治理。日益加深的全球化进程和多学科交叉趋势,以及“多规合一”的现实诉求,更加强化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在空间层面的交叉融合。只有通过学校交叉、融合的逐步强化才能在城乡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制定出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并能有助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空间规划策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调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强化空间结构优化与空间治理。因此,应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以及空间现代化治理为主导内容,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面进行理念与内容的相互渗透,多层面加强课程之间的匹配与优化。

3.方法上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开展多层次与多角度的课程研讨。学科交叉型专业课程众多、体系庞大,实现深度融合的匹配机制需要借助于复杂巨系统的解决方式即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课程交流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展开多轮次、高频率的课程关联研讨也不是难事,甚至可以利用在線平台实施研讨。因此,除了在专业发展平台进行之外,积极运用手机网络进行课程关联研讨,能够更加便捷地发现并及时处理课程内容之间的脱节、重复、冲突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海军,解伏菊,刘靖,等.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5):33-37.

[2]白如山,吕丽,江进德.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9,39(10):102-105.

[3]董黎明,陶志红.中国的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0,24(3):30-33.

[4]李天奇,李茂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改革——以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210-211.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stage and mechanism of course matching,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course matching and optimiz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major have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association,marriage and integration.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the matching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presents multilevel,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main body plate cross mechanism at the macro level,the course group combination mechanism at the middle level,and the single course link mechanism at the micro level.It will be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course by constructing the institutionaliz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tform in organization,connecting the content with the land and space planning,and conducting the course related discussion in the method.

Key words:correlation;integration;course matching evolution;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猜你喜欢
关联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基于广义关联聚类图的分层关联多目标跟踪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