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传承地方文化,理性坚持文化自信

2020-07-19 01:13张敬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 要】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内独具个性特征的文化个体,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主要包括地方民俗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地方传统文化等,地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地方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前提,理性坚持文化自信又要求我们挖掘地方文化,合理传承地方文化。

【关键词】地方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越是优秀的文化,越能够在一个国家、民族命运攸关之际,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在千万次的磨难中从未放弃自己,始终保持炎黄子孙的基因,坚守华夏文明的血脉,保存了世界上唯一完整的文明,中华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时代的伟大召唤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建国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功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正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2]: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强调文化自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战略选择。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通过弘扬和学习,激发全国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凝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可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伟大复兴”可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它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文化自信是根源和基础,它与其它三个自信相辅相成,其中道路自信深层次蕴含着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则源于制度构建的文化传统,四个自信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新形势下坚持“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深化,坚持“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坚定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地方文化的价值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内独具个性特征的文化个体,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在展现形式之一。如果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看做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地方文化便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和骨髓,正是无数个不同的地方文化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

地方文化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地方民俗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地方传统文化等,其中地方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区集居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比如节日、婚俗丧葬、礼乐正典等;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它包含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和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而地方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整体的文化趋向,是地方民众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主要表现为诗词曲艺以及各类文化典籍。所有这些文化形态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广大民众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模式,它滋养着、影响着甚至主载着地方民众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十四亿民众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在新世纪文化作为一种软生产力,在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越来越有影响力,而地方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组成成分已经显示出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它不仅在过去深刻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形态,现在乃至将来将会成为产生更大、更深的影响力,成为最强、最有力的生产力。传承地方文化是关系到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培育地方文化,理性坚定文化自信,同样也是国家文化自信培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4]。

三、坚定文化自信,要遵守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坚持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更不是跟风追潮,而是理性自觉地彰显中华文化,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优秀传统,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体现地方文化,让地方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不仅源于我国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以及经世致用,更源于地方文化与我国14亿民众命脉相连、息息相关不能分割的一体关系。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个体存在,个人、团体的自信不是文化自信的初衷和归宿,也不是文化生发力的发展基点;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整个民族的集体自信,是中国全体民众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信念。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特别要坚决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不断良性推动优秀地方文化发扬光大[5]。

第一,坚守文化本根,反对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传统地方文化,刻意宣扬传统地方文化“负面论”“阻碍论”,鼓吹“西方中心论”,公然诋毁英烈、抹黑党史国史等,其本质在于缺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危害则是消解中华文化凝聚力,侵蚀中华文明根脉。地方文化传统就像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旦丢失,我们就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当今世界,面对形色各异的文化纷扰,我们只有守住本根,才能从容应对。

第二,坚持推陈出新,警惕复古主义。我们尊重、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主义者的食古不化、照搬照用,更不是作茧自缚。而是取精弃粗,不断扬弃,像迷信风水、求占问卜等必须坚决抵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任何形式的复古,都是开历史倒车。复古主义并非真正的尊重传统,恰恰是对传统的戕害,必须坚决反对。

第三,坚信文化理想,抵制功利主义。现实生活中,一味追求市场回报,制造“精神垃圾”,举办天价“国学班”“风水班”等现象比比皆是,浮躁的文化功利主义,是对传统地方文化的迷失和戕害,尊重和坚守优秀传统地方文化,就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现象,不失文化之理想、格调和品格。

第四,坚定开放包容,避免封闭主义。封闭的文化心态,一种是文化“自大症”,一种是文化“自卑症”。历史证明,开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地方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文化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受洗礼,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防止停滞主义。失去了自己“传统”的地方文化空有其名,没有时代性的“传统”地方文化则意味着失传;只有两者创造性结合,才能造就最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抢救和保护,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守住地方文化的魂,防止地方文化被时代潮流淹没;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挖掘和激发地方文化潜力和活力,让地方文化活起来,让地方文化美起来,通过新媒体自媒体,走上大雅之堂,走入百姓生活,繁荣社会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总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需要我们科学挖掘,合理传承,为我国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人类文明发展争光添彩。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站在新世纪的潮头,我们将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合理传承地方文化,让地方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理性坚持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成为每个国民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北京:2012年版,第14页。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 13 頁。

[3]习近平 刘云山等:《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

[4]杨吉华:《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文化资源的IP化开发》,海峡科学,2020年第6期。

[5]范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8年。

资助项目:

本文系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BG031。

作者简介:

张敬全,男,1977年9月出生,陕西佳县人,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现在榆林学院教务处工作。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