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2020-07-20 03:25石凌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景观农业

石凌杰

【摘   要】 本文从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从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与评价方法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合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

【关键词】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

随着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景观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对农村的生存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另一方面对满足当前人们在人文体验方面提出的要求发挥积极性意义。

1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农业景观规划模型建立

现阶段,我国对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道路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就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来讲,不仅仅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涵养发展区也因此被提出,旨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下,将绿色理念以及可持续发理念体现其中,切实贯彻我国对此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通过环境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探析农业发展实际产出与环境函数量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通过分解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量以及碳排放情况,以此为依据,为我国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模式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但与此同时,因环境约束的强化,又推使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的规模因此大幅度缩减,对环境污染进行整治所投入的资金也因此增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前沿产出带来制约性影响。另外从碳排放分解的角度来讲,其中主要有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三方面内容,特别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指的是受评地区在进行农业景观规划过程中,因农业环境要素生产率发生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也有对周边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2]。

1.2  指标选定和数据来源

现阶段,我国多个地区存在沙漠化和退化现象,以上都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利影响。就此本文基于30省份农业生产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重点分析2005年-2016年间我国省级农业产业经济增长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现状。就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本质来讲,水作为其中重点要素,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业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待提升,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基于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凡是与农业产业相关的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交通设计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目标进行研究,从而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定位和评估[3]。

2  农业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

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讲,农村作为其中一部分重要组成,其与社会生产生活、人民利益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在社会经济运行以及发展過程中,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各级关注以及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农业生产景观地块作为本次评价的对象,从多位空间资源条件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农业生产景观类型对其带来的影响,就是说从农业系统内部就能够分析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和趋势。我国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对高污染与较低污染两者排放特质比例结构来看,因农业系统内部环境的恶化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景观适宜性评价,尤其是我国湖北、贵州等省份边际贡献低于-6%,从整体上来看,2005年-2016年间个省份因环境结构恶化导致农业边际损失进入高达761.733亿元,基于上述数据,我们必须严格遵循以农业资源条件作为主导性以及全面性的基本原则,以农业用地分等理论以及相关技术方案作为发展参考,将土壤构型、土壤有机物质以及地质情况等作为进行农业生态涵养发展研究区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中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相关指数,对农业生产景观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可以用分值来衡量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应性。

3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

3.1  农业景观功能分类

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的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当前我国各地区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与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载体,真正将农村发展活力切实显现出来,并且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农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需求,对农业生产服务的景观包括耕地、林地以及草地、乡村道路等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3.2  农业生产景观分区

现阶段,我国积极推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与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提高广大村民的幸福指数,这是美丽乡村建设最主要目标之一。对农业生产景观规划而言,特别是在景观设计方面有同质化情况,具体来讲,就是各地区在进行农业景观建设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有些在功能区的位置上也一样,没有将农村居民本身对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需求考虑其中,景观建设给人的感觉缺乏亲和感,没有将农村地区的独特性以及艺术性展示出来。基于以上,在进行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将农业空间的融合性考虑其中,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实际设计时,将农村居民对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体现出来,科学进行规划,合理利用空间。除以上之外,当前我国居民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方面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而这也就需要设计师在兼顾商业价值前提下,对环境要素的分析与添加给予一定的重视,将综合体建筑群与周边环境、景观之间的融合考虑其中,最大限度实现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对接,以此来真正推动我国农村景观建设朝向个性化、商业化等多功能化方向进行发展。

3.3  农业旅游休闲景观规划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建设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建设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代发生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文明发展建设,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进一步提升环境的承载力,以此真正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两大效益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同时,在进行农业景观规划过程中,还要调整农业结构,不仅仅要考虑农业景观规划与农村空间两者的融合,还要将农业文化特色与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建设两者的融合。各大农村区域具备属于自身独有的文化优势以及历史发展特点,因此在进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规划过程中,还要重视对本村文化的挖掘,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特色与景观建设的融合,以此带给人们文化体验感和归属感。除以上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保持农村中植物景观本身特有的自然的基础上,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结合,将景观环境的参与性体现出来,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将不同性别、人群对综合体景观提出的需求等考虑其中,对自然美与工艺美两者的有效结合给予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休闲农业。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包括体制、内容、目标以及对象范围等多方面。在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过程中,结合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盲目,将农业景观规划分为四大类,采用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边振兴,王秋兵,于 淼,等.基于景观农业理论的综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8,2(02):886.

[2] 曲衍波,张凤荣,姜广辉,等.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J].农业工程学报,2017,10(11):25-26.

[3] 赵 亮,李国庆.浅析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8.

(编辑:李丹)

猜你喜欢
景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景观别墅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火山塑造景观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