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及展望

2020-07-20 03:25刘增朝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保护意义

刘增朝

【摘   要】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受到极为恶劣的影响,大量的资源被多次开采利用,大量的地理空间被占用,人类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断的摄取野生动植物资源,导致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警示人类要停止一切危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保护;意义

21世纪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人们开始重视野生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目的在于人类可以一直享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得到了各个城市区域的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国家生态安全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将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义、现状、做法、展望等诸多方面展开分析。通过分析明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全面落实是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关键途径。

1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简述

通过对我国国土陆地面积进行调查,得知我国陆地面积占据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6.5%,但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人类趋于利益关系,目前已经有近100个种类被国家列入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册中。据调查百山祖冷杉、银杉等57种野生植物,大熊猫、穿山甲等62中野生动物属于极危品种。从食物链角度分析野生动植物资源问题,明确当一种植物从某一个区域消失后,以该植物为生的昆虫因没有了生存的食物因此而消失,与此同时以该昆虫为生的鸟类也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一条食物链的断裂则会引发整体食物链发生上述连锁反应,继而致使生态系统紊乱。

21世纪我国自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推动着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进一步落实。纵观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明确我国需要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同时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并未对野生动植物资源有一个保护的意识,售卖、挖掘、捕杀等人类行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生态系统和食物链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已存在多处破损,而生态自然环境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大自然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违法行为,而暴利的背后则是自取灭亡的开端。

通过总结2009-2015年度我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发现,我国的野生动植物出口总额在七年之间持续下降从以往的16.4万下降到十万以内,而野生动植物进口总额并未大规模上升,分析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而第二方面则是我国鼓励农户或种植养殖基地人工繁殖种植野生动植物资源,由野生资源的利用转变为人工资源利用,实际上分析野生资源向人工资源的转变,其本质也是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2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义

《中华人名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对具备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进行法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售卖野生植物。与此同时为了激励各省市地区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相关条例,国家对各省市地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环节中所出现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赔偿金额。由该规定可以明确我国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予以了高度重视。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义在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人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行为就是在保护自己,野生植物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而野生动物的生存有助于帮助农作物战胜恶劣的气候环境,一个完整的自然界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在另一个层面上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爆发导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国家为了控制此次疫情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兴建医院,虽然此次疫情我国已经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是追究其疫情的根源,与野生动物的捕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人类通过捕杀野生动物从中满足私欲获得相應的经济利益,使得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细菌病毒转寄人类,最终导致了人类发生大规模的疫情。此外,近两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大规模的蝗灾、森林大火都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说人类通过保护野生动植物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

其次,野生动植物不仅仅具有市场经济价值,还具备科学研究价值。相应的科学研究机构围绕野生动植物开展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他们的生物习性和遗传性,还能够促进某一个研究五种的繁衍,有利于动植物种的健康发展和延续,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看科研促进了野生动植物的延续,而野生动植物的延续是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所以在分析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价值环节中不能够仅局限与野生动植物的外在经济价值,还应从他们的内在科研价值出发,并对其合理的利用,从而使野生动植物保护价值的研究具备全面性。

最后,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角度上看,如果将野生动植物作为一项资源,那么这一项资源必然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一个物种灭绝,那么生态系统中将不会再出现相同物种,就野生植物展开分析,野生植物不仅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对人类有利的有机物质,在帮助人类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发挥自身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例如《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上千种野生药用植物,同时这些野生药用植物能够治疗和缓解人类多种病症,如果从中医角度上分析野生植物的药用价值,那么野生药用植物相较于种植基地的药用植物必然具备更高的药用价值。目前我国医药研究机构在珍贵植物的药用成分提取与野生药材方面的研究仍在持续进展中,所以野生动植物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资源也是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源。

3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展望——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

3.1  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发展潜力

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潜力的另一层面就是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明确生态性和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典型特征。首先生态性主要指的是不同物种的野生动植物分别适应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责任。其次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不同的野生动植物分别用于家具、化妆品、皮草、以及生态旅游等诸多领域,如果将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基础,那么人类在先进的科技发展背景下能够借助这一基础,从中开发更为多样的资源,与此同时人类通过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为其打造、或维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从而使野生动植物的发展潜力得以落实到实处。

3.2  野生动植物未来保护价值的展望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野生动植物未来的保护价值,明确虽然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在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但是保护野生动植物工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我国通过加强野生植物科研力度,落实人工资源的转换,围绕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延续进一步升级繁育技术,不仅能够保证我国的生态系统平衡,还能够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做法

4.1  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国策中重要内容之一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得以全面落实的主导。在党的主导下各省市区域应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并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界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种植的方式,一方面达到养护野外动植物种群的目的,另一方面推动各地区种植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省市区域可定期开展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种植的服务指导讲座,调动城乡居民的参与兴趣,在提高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为野生动植物物种群的扩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思想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国内各省市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主旨。各省市地区的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可联合水利、环保、国土以及公安等部门依法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通过强化对河流、湿地等自然环境的保护,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个稳定的生存环境,重点针对各省市城乡中的自然保护区,增强执法力度贯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禁止城市居民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角度上分析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得以明确,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就是在保护野生动植物。

4.2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且涉及到法律体系的完善、制度的落实、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根据我国历年的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出口贸易物种的统计,明确虽然我国的野生动植物出口贸易总额仍保持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相较于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延续速度而言,出口贸易总额的下降并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同时我国出口贸易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主要为鹿、食蟹猴、西洋參以及红松等物种,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环节中需求进一步强化进出口贸易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公约》敏感物种进行实施检测,对敏感物种的出口贸易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有效的控制和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而是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此外还应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逐步完善进出口贸易评估体系,基于我国野生动植物的实际情况借助进出口贸易评估体系,指导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贸易的监督检查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环保、公安以及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机构的任务,还是全国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国家法律政策的指引下要想发挥出公民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和价值,还需不断的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并强化宣传教育体系的落实。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公民的重视点以温饱为主,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知较为淡薄,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利益的趋势主动、或不自觉的做出损害生态环境或诱捕野生动物的行为,所以宣传教育体系的落实应分层次开展。第一层次针对在校学生将野生动物保护思想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使青少年从小认知到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第二层次在社区发布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公告,并利用社区活动强化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借助法律制度约束公民的思想、行为。第三层次针对国内的野生动物进出口贸易宣传野生动物保护计划,与海关、口岸等部门联合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机制,在重要的港口关卡设立醒目的警示牌,引起各大企业的注意。第四层次发挥信息时代的优势与作用,利用新媒体以多种渠道和多样化的形式发布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令,强化全民意识,鼓励全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第五层次就是在环境保护中纳入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内容,使各省市地区明确的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植物救助机构的建设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聘请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相关专业的人才,为该专业领域学生提供就业的机遇,同时也满足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救助机构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完善野生动植物救助措施,以保证濒危野生动植物或受伤野生动植物得到及时的保护。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我国野生动植物现状,明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以食物链、生态文明角度、可持续发展角度多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义进行了论述与展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离不开各机构以及全国公民的努力,所以强化意识、优化制度体系、健全相应的救助机构,充分发挥制度、机构的效用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几点关键措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人类间接保护自我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 仑. 保护野生动植物要从提升科学素养入手[N]. 科技日报, 2020-03-04(003).

[2] 李国良.浅谈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措施[J].现代园艺, 2020(02):158-159.

[3] 张 红,王 琼,刘秋苹.浅谈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J].现代农业研究,2019(07):33-34.

(编辑:赫亮)

猜你喜欢
保护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