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寄意古董》谈起

2020-07-20 00:34张宏明
新阅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钱币玉器古董

张宏明

2019年8月,于志斌先生的夫人李向群回合肥,给我带了志斌的几本书,有《寄意古董》《写花卅年》等。看了《寄意古董》我方明白志斌为什么这么重视文物古迹读物的出版,这不仅是他历史学背景使然,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明的情怀与担当。

我想起他曾寄给我的由他策划出版的《中国花文化史》巨册,看到他在勤劳的“为人作嫁衣”的同时,还写出了《山思海韵》《山海文心》《千古杂记》《婉约诗》等书籍,不禁感叹这要用多少业余时间的“挑灯夜战”,才能够写出这些发自心田的文明之花,我也时常在内心里惋惜他如不是作为一个出版人而是作为一个专家学者,又将会有怎样的著作贡献。

《寄意古董》,史实与艺术结合

《寄意古董》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普及文物知识、掌故与历史的中级读物,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不同凡响、颇有让人琢磨的含蓄味道。古董的称谓在民国和民间十分流行,是对古物和文物的一种泛称,古董为人类创造,代表着历代先民的才智与文明,窃以为寄意古董就是向往古代文明。这本书的六卷结构别出心裁,分别以“人事”“玉话”“砚韵”“雅荟”“舛谬”“情趣”名题,显示出作者的熟于掌故的儒雅与细致用心。每一卷分别安排六至十一个文物小故事或类型、资料,尤其是每篇用“七字”点题,如“人事”中的“一对砖痴翰墨缘”“寒云古董今何在”;“玉话”中的“玉玺出土改年号”“雕琢妙手陆子冈”;“雅荟”中的“清香墨玩蕴真趣”“斋堂名号共古董”等五十多个文玩趣事雅集,可见他的细腻琢磨与用心,更有明代兴起的章回小說的味道了。原来在正式出书之前,志斌兄就已在《深圳商报》上连载了《古董说坊》,他的这些材料来源可谓是沙里淘金,花费了日积月累的时间和功夫,“这些古董刊于各种文献、史料、书籍,我在阅读时发现了它们,咀嚼了个中滋味,用文字品玩了它们,因此,这本书是阅读类的杂志”(见《自序》),用心搜集整理资料并予以分类归纳,对传奇、志怪等信息的剔除,我以为是这本书忠实于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特点。志斌对此书的定位和评价,是一种很客观的真心意识的流露。立足于史实与艺术的趣味,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之处,与宋人笔记与明人谈艺等书籍相比,图文并臻十四万言的《寄意古董》在当下有其传播与长久存在的价值。

《钱币》一书出版

我与志斌属于“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般的好朋友,平时各自忙碌于各人的工作,只是偶尔见到时才会很开心地畅叙上半天。记得还是在他20世纪90年代初担任安徽黄山书社里的文化与旅游部主任的时候,他曾与安徽师大历史系的裘士京教授共同策划过一套《古玩通鉴》四本书的选题,这是中国出版界出版的比较早的一部文物知识和鉴定的系列丛书。志斌1978年在芜湖市的安师大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历史专业,与裘先生有师生之缘。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我,也与裘先生有了几次考古学会议上的接触,慢慢地熟悉起来,因此当裘老师在提议出版这套书时,他便找到了我,建议我承担部分任务,并要我给他推荐几个作者,于是我推荐丁邦钧撰写了《玉器》(署名与人合作),李广宁编写了《陶瓷器》,我自己也写了一本《钱币》,裘老师写了他擅长的青铜器中的小众知识《铜镜》,有了这样的因缘,以后我便与于志斌兄就成了好朋友。

《钱币》是我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说起来也是缘分使然。在此之前我在安徽大学开设的文博班里业余兼职上过中国钱币史的专题课,还专门编辑油印了一本《钱币学大纲》的教材。我研究钱币的兴趣之初,得益于当年在山东省博物馆工作的朱活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古钱币学家,给我们78级考古班的同学上过专题课,后来被分配到巢湖工作,在业务上有了接触出土钱币的机会,我曾经整理了和县出土的一个古币窖藏的材料,在1984年12期的《考古》期刊上发表。我当时琢磨钱币文化是文物类型中可以代表制度文化的产物,由文献记载+出土实物比较容易验证,而且钱币又是墓葬与遗存的参照物,通此一门即增加了鉴定年代的一种手段与工具,因此我对其有着十分浓烈的兴趣。为了《钱币》一书的篇章结构和收录的钱币图片内容,我与志斌有过认真的讨论,甚至为一图一段文字还争得不可开交。然而这些并未影响我们的友谊,陶瓷器一书的作者广宁与我同届毕业且同在一个单位,他长于目鉴与语言,却是懒于写作,为了督促他按时交稿,我可没有少费时间催稿,以致广宁后来自嘲说是我“逼出来的一本书”。

这套丛书没有辜负我们深入浅出的辛勤劳动,因为作者都是“术业有专攻”的行家里手,融合了知识性与学术性和科普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在章节上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和专题发展史相结合的方法,文字上简洁扼要,便于一般读者的渐进式学习阅读,出版后获得普遍好评,不久后又再版,印数达到2万套,对当时兴起的“文物鉴赏热”和文物知识的普及传播,起到了“添柴加火”的作用。非常幸运的是,我写的《钱币》一书,还被安徽省钱币学会评为了“著作一等奖”。后来,志斌调去深圳海天出版社发展,从此天南海北,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少了许多。

《中国玉器通史》出版

2007年我带人去深圳,为出版《中国玉器通史》(十卷本)一书找他,并希望先预付稿酬,这在别人看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身为海天出版社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兼文旅部主任的志斌居然做到了。海天社当时很希望出版有文化品质积淀而且社会关注高的选题,所以热情地邀请我们前去洽商并签署了合同意向。这个选题是继玉学界相继出版《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两部集成式的图书之后的又一部大块头。为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议及此事,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十多位年富力强的古玉学者共襄此事。然而我们一帮作者却因为种种事故,一再拖延耽误了几年才交稿,志斌却很体贴我们,一次也没有为此责备过我,后来经多方努力花费七年时间,在2014年初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玉器通史性质的书,篇幅长达300多万言,并由凤凰出版集团组织发行,终于完成了中国几千年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集成。

《中国玉器通史》是玉器文化史上的一部通史型著作。实现了我们一开始就立下的纲目写作要求,即努力实现四个“一网打尽”的学术著作宗旨:一是书分时代的文献资料;二是考古出土玉器文物;三是各时代的传世玉器;四是学术研究观点。当然,由于众手成书和各位作者的专业背景及文字水平不同,各分册也存在体例、结构与文字上的风格不同,甚至还有春秋卷缺乏的重大疏漏。为了这套书的写作,我们的作者团队有所牺牲贡献,我的学弟、山西大学科研处长孙富安付出了半身不遂的惨痛代价;我则累得脑梗发作,差点丢了小命;而史前的南、北方卷则由方向明、周晓晶超额完成等,好在结果还算圆满,我还曾受到海天社的专门邀请,至江苏南京市参加了新书首发。

惺惺相惜

与志斌认识三十多年,对他了解其实并不是很多,更不知道他的家庭出身,原本以为他就是一个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有所磨砺有故事的出版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我于志斌的父亲是安徽省报业界和社科界一个很有名的“名人”施培毅,曾经担任过《安徽日报》副总编、阜阳市委常委和宣传部部长,后来调省社科院任文学所顾问,编审,主编过上百万字的《当代中国·安徽卷》,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然而志斌却因此改了姓。志斌六岁那年父亲在报社被打倒。报社工宣队占据的合肥淮河路第一小学不给他报名。无奈之下,她母亲只好给他改用自己的“于”姓才得以蒙混过关上了学。闻知他的改姓故事,我是同样的悲悯叹息和激动。曾经的“双料地主+双料右派”的家庭,让我至小受到歧视,并在心里打上了深刻烙印。这些经历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倍加珍惜眼前的工作与生活,兢兢业业、极其负责地对待手头上的每一件事,这是成长环境、教养与敬畏给我们的心理暗示。因此,我也更加珍惜与志斌的这份友谊了。

作者系安徽省文物局调研员,文博考古专家

猜你喜欢
钱币玉器古董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左脑风暴
马未都成人之美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之器
古董的价值
古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