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大王滩饮用水源保护区桉树林树种结构调整策略

2020-07-21 01:53韦宏宇兰群山林盛锦蒋进球
防护林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桉树林立地条件桉树

韦宏宇,兰群山,林盛锦,蒋进球

(南宁市丁当林场,广西 南宁 532709)

南宁市用水需求量与日俱增,充足的水资源对于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城市重要备用水源的大王滩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大王滩饮用水源保护区植被以松、杉、桉的中幼林和低效林为主,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不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特别是近年来大面积连片种植速生桉(简称“桉树”,下同)纯林,再加上不合理经营,导致树种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减少、土壤污染退化,造成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进而影响水源流量及品质。为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南宁市政府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种植桉树,因此开展桉树林树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桉树的面积、权属、森林类别、立地条件等相关因子进行的调查,提出了树种结构调整策略。

1 保护区概况

大王滩饮用水源保护区位于珠江水系的八尺江中游,范围横跨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和江南区(经开区),地理位置108°00′—108°23′ E,22°09′—22°40′ N,距南宁市中心28 km[1],水域面积3 800 hm2,陆域面积8 896.8 hm2,总库容量达6.38亿m3,是南宁市重要的备用水源地。

2 调查方法

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方法,以南宁市良庆区、江南区(经开区)年度林地变更数据和最新二类调查结果为本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解译图斑,勾绘速生桉位置与界线,对桉树的位置、范围、面积、权属、森林类别、立地条件等相关因子进行野外调查,为大王滩饮用水源保护区桉树林树种结构调整提供基础数据。并根据调查结果与树种结构调整目标及相关技术标准提出树种结构调整策略。

3 调查结果

3.1 桉树林资源现状

大王滩水源保护区陆域国土面积8 896.8 hm2,现有桉树总面积4 434.4 hm2,占49.84%,分布在南宁市良庆区和经开区。按行政区划分,良庆区桉树面积3 460.8 hm2,经开区桉树面积973.6 hm2;按权属分,国有林地桉树面积601.6 hm2,集体林桉树面积3 832.8 hm2;按森林类别分,桉树公益林面积1 292.3 hm2,桉树商品林面积3 142.1 hm2。大面积连片种植桉树纯林和高强度的抚育作业以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林下原生植被大量减少,仅存鸭脚木、桃金娘、盐肤木、柃木、黄荆、三叉苦、红背山麻杆、五节芒、蕨类、铁芒箕、黄茅草等少量灌木草本种类,群落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3.2 立地条件情况

保护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丘陵区高程多在100~300 m,土壤多是由砂岩、砂页岩和沉积岩发育而成的红壤、赤红壤,土壤厚度80~130 cm,pH在4.5~5.0,显弱酸性,石砾含量<15%。年平均气温21.8 ℃,最高气温40.4 ℃,最低气温-1.6 ℃,多年平均降雨量1 243.7 mm,年降雨量集中在5—9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立地条件较好。

4 树种结构调整策略

4.1 树种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恢复生态学、群落演替学、景观生态学和近自然林业理论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2-7],因地制宜,采用群落式、多品种、乡土化、多层次、多模式相搭配的植物配置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对现有桉树商品林和低效公益林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营造品种丰富多样、结构复杂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复层异龄混交林群落,全面修复改善大王滩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周边水源涵养林体系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南宁市饮用水安全。

4.2 树种结构调整措施

4.2.1 造林模式 根据保护区的地形地貌、现有植被、立地条件等情况,营造混交复层结构群落,在造林模式上选择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混交、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混交、喜光树种与耐阴树种混交、竹类纯林等4大造林模式。尽量保存现有水源涵养功能较好的低矮乔木和灌木,使其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确保植物品种乡土化和多样性,由此形成混交复层结构群落。

4.2.2 树种选择 结合保护区立地条件,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并参考保护区内近几年来珍贵树种和乡土树种混交经营成效,选择根系发达且适应性强,在土壤改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抗污染等方面有表现良好的树种,提升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树种组成以广西珍贵树种和乡土树种为主,并适当引进一些经引种试验成功的外来优良树种。主要参考树种大致分类详见表1。

表1 主要参考树种名录

4.3 改造方式与种植方法

考虑到林农成本回收问题,桉树商品林采用皆伐方式进行采伐;桉树公益林采用带状或块状择伐的方式进行采伐,但单个连片作业面积不超过20 hm2。采伐作业时应尽量避开雨季。种植方法参照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采用多树种相结合的交叉种植方式[8],将各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生态功能结合起来,增强森林生态效益。具体操作方法是结合地形变化,在伐区内采用仿自然的不等边三角形模型进行混合交叉种植,种植点间距1~5 m不等,种植密度控制在1 600株·hm-2左右,最终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近自然”的植物群落。

4.4 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采用扩坑全铲抚育的方式进行,即以每棵树的树根为圆心、70 cm为半径的圆圈作为作业范围,把该范围内的杂草灌木清除干净,并进行松土,松土深度10~20 cm,最后在距离树根50 cm处挖坑(若种植位置坡度较陡应在上位坡挖坑),长宽深规格30 cm×30 cm×30 cm,放入肥料后覆土,以免肥料暴露,一年2次,连续三年,严禁打药除草和全面割灌。同时要防止人为破坏,实行封禁护林,增加林下植被盖度,通过自然修复更新和适当的人工辅助经营措施,改善林分内部空间结构和卫生状况,促进森林正向演替,最终形成层次结构复杂稳定、物种丰富多样的森林群落。

5 建议

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饮用水源保护区桉树林树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争取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通过多种措施和途径,对水源保护区周边有关单位及个人因支持保护区生态建设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9],维护水源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充分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桉树林立地条件桉树
桉树的育苗造林技术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桉树林抚育过程中应用化学除草剂的分析及研究
钨尾矿生态恢复中桉树林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广西桉树林下人工栽培草珊瑚的可行性
不同立地条件6年生云南松幼林的生产力及其分配研究
浅谈循化县云杉的造林种植技术方法
桉树会引发白血病?
改善华蓥山森林立地条件措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