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湿地保护成效与对策

2020-07-21 01:53杨发兰
防护林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湟水公园监测

杨发兰

(西宁市西山林场,青海 西宁 810008)

2019年,结合西宁水污染改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西宁市把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作为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践行“两个绝对”的具体举措,紧紧围绕“高原绿”建设行动,努力为幸福西宁增绿量,为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提品质。

1 基本情况

西宁市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1处,即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于2013年12月31日被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设。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水流域西宁城区段,即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北川河。包括湟水河流经城区的39.1 km范围,北川河流经城区的10.8 km范围,总面积508.7 hm2。2018年12月29日,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各县域内主要以永久河流湿地、市区内主要以湿地公园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为筑牢湟水河上游生态屏障夯实了生态基础。

2014年以来,共下达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资金项目6个、资金总额1 650万元;目前已实施5个,资金总额1 250万元。五年的项目实施,完成了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本地调查,完善了湿地监测设备,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体系,连续3年开展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建立健全了湿地公园界址标识体系,明确了湿地公园范围;建成开放了全省第一家湿地科普馆,布展面积346 m2;建成湿地公园室外科普宣教体系,布设安装室外宣教设施508块;系统开展了湿地宣传和自然体验活动,举办湿地鸟类摄影大赛,开发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了湿地公园建设系列宣传片、湿地鸟类图谱、植物图谱和宣传画册;今年正在实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与湿地监测,完成了湿地恢复、科普宣教和科研监测任务,正在办理碳通量塔采购事宜。2020年项目资金400万元,正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2 主要成效

2.1 县域河流湿地

2.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2月2日是第23个世界湿地日,各地以“湿地与气候变化”为宣传主题开展宣传活动,摆放湿地保护宣传牌,发放保护湿地宣传册等方式,广泛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与人类的关系,使湿地保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2.1.2 完善工作机制,有序开展湿地管护 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结合“河长制”工作机制,积极与县水务局、各乡镇等相关业务部门联系,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县乡两级“河长制”管理范围内,建立健全管护队伍,明确工作职责,落实管护任务,使湿地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1.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 结合2019年度国土绿化建设,在林业重点建设规划设计中,偏向于县域内湿地河流边缘进行造林绿化,完成河流两边缓冲带隔离带绿化建设,加强了湿地水源涵养和补给功能。加强与县水务局及相关乡镇联系,对实施河道治理的林区地块进行了铁丝网围栏拉设工作,使湿地小区周边形成了有效封闭,减少了人为干扰活动。5—6月,会同县林业局,在河道湿地周边区域进行了造林,栽植了青杨、青海云杉、丁香等各类乡土树种,从而为湿地内动植物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栖息环境。同时,配合各乡镇,组织相关人员持续开展了不定期的巡逻管护活动,加强了对湿地的动态监测。结合“绿卫2019”森林草原专项行动,加强湿地资源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犯罪分子,确保湿地资源安全。

2.2 市区湿地公园

2.2.1 湿地保护项目 湿地科普馆运行: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科普馆集湿地科普展示,生物保护、科研教育功能为一体,将科普性、互动性、文化性、趣味性进行有机结合,是西宁市宣传倡导湿地保护意识、开展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项目完成了科普馆水、电、暖、安洁、安保、相关科普材料的更新增添等,保证了科普馆正常运行,满足了对公众开放的需要。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湿地主题自然教育活动,宣传湿地,带领广大市民进入湿地,了解湿地的功能、湿地的动植物资源,积极参与保护湿地,进一步推进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湿地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展示平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乐园。

湿地宣传:在网站、新媒体、报纸等媒介开展湟水湿地公园宣传,在主入口、重要节点、广场等处制作展板、横幅等。

2.2.2 湿地恢复项目

(1)鸟类生境岛改造。在野生鸟类聚集地,改造鸟类生境岛,营造鸟类栖息地,改善栖息地环境,进一步增加生物多样性。由于水体的营养富集作用,在淡水湿地中富含营养物质,通过地形整理和水生植物配置,改造了鸟类生境岛2处。

(2)植被恢复。人工栽培植物是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在湟水湿地退化区,通过人工栽植芦苇、香蒲、柽柳等湿地植物,加速湿地植被的恢复进程。在水位较高、地表有积水、能够进行生态补水的沼泽区,采用植苗技术栽培芦苇和香蒲。在地下水位较低的湿地区,营造了雨水花园2处。

2.2.3 湿地科研监测

(1)碳通量塔。包括 CO2/H2O涡度相关系统和35 m高的通量塔1座,用于测量空气中的CO2和H2O气体含量,可以得到各种通量数据(CO2通量、H2O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摩擦风速等),以及进行数据质量分析。

近年来,湿地和生态学方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以植被群落蒸散发为热点研究内容,因为蒸散发作为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蒸腾、耗水等方面的研究中,涡度相关测量系统可以准确测定地表蒸发蒸腾量,对于研究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内水循环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意义重大。

(2)碳源/汇特征研究。以区内典型湿地为研究对象,监测湿地碳累积特征,分析水体、植被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结合水文、水质、植被的相关因素,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湿地公园科学和有效的管理,也有利于青海作为全国湿地第一大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上采取更为科学的行动。

结合采集法、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海湖湿地水体、底泥、植被的碳累积及碳排放特征,同时,监测不同湿地区的水文过程和水质、土壤、植被特征,分析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子。一是湿地碳累积特征分析:利用收集器获取湿地区植被、底泥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获取碳储量数据,结合湿地恢复年限,判断湿地碳累积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二是湿地碳排放特征分析: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对2种温室气体(CO2和CH4)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碳通量特征,判断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类型,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时空分布规律。三是湿地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同步监测水、底泥和植被的相关数据(主要为水位、pH、有机碳、总氮、总磷浓度等),分析并对比相关环境因子累积效应与温室气体排放累积效应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判断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累积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

(3)生态环境质量与动植物监测。2019年重点对公园内湿地特征、气象、水文与水环境、土壤、植物、开发利用与受威胁状况等基本指标开展监测,对比2017年和2018年监测结果,准确判断近三年来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水质质量动态变化,评估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监测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变化及其潜在影响因素,为湿地公园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监测指标筛选需要完整并准确反映湿地动态变化状况,参照《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技术指南》和《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结合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筛选出以下45项监测指标,并确定监测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类型

2.2.4 2019年退耕还湿补助项目计划

2019年退耕还湿补助资金500万元,拟开展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退化湿地修复,通过植被恢复、水系沟通、清淤疏浚、污染治理等措施,修复湿地公园内退化湿地333 hm2。修复区域位于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以湿地公园监测数据为依据,根据各自湿地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修复退化湿地,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资金投入不足。随着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北川湿地的相继建成,湿地公园管护压力逐年递增,湿地公园管护资金有待提高;二是湿地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鸟类栖息生境、疫源疫病监测、湿地合理利用等研究技术相对落后;三是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普宣教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宣传手段相对落后,宣教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四是湿地项目进度滞后,需加强与财政部门、采购部门沟通,加快实施进度和资金支出进度;五是湿地周边区域部分居民思想认识不够,破坏围栏、湿地内放牧时有发生,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县域湿地资源分布分散、面积小,且无专职管理保护人员和资金,给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七是大通黑泉水库周边生态移民搬迁后,没有解决农牧民的生活问题,周边放牧问题突出。

4 今后工作计划与发展思路

4.1 加大宣传力度。西宁市将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市干部群众对湿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使湿地保护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行为。

4.2 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加强湿地资源巡查保护,依法保护管理湿地资源;针对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在本地区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破坏湿地资源的许多因素和隐患依然存在,违法犯罪案件随时可能发生的问题。迅速行动,以问题为导向,查找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办法,建立和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把整改责任具体到人、具体到事,切实做到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

4.3 加强制度建设。针对湿地森林资源管理方面以及在破坏湿地资源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和减少严重破坏湿地资源犯罪案件的发生。

4.4 政府研究解决黑泉水库周边生态移民的生活保障问题,逐步减少大通黑泉水库一级水源地放牧。

4.5 加强湿地公园建设。一是开展西宁市湿地资源调查,确定市级重点湿地和一般湿地名录,编制西宁市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二是以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和依托,向湟水流域上下游辐射延伸,增量扩容,打造湿地公园集群,积极探索湟水流域水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高原城市河流湿地建设范例,努力融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成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示范平台和样板基地;三是继续实施湟水湿地保护修复建设项目,开展湟水湿地公园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实行功能分区管理,保育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区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提升合理利用层次,充分发挥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四是开展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能力建设项目,注重环境教育人员培养、宣教的多元化和宣教与科研的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宣教体系;五是依托千人计划引进和培养人才项目,打造湟水湿地研究中心,建设青海西宁湟水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构建完善的湿地科研监测体系。

猜你喜欢
湟水公园监测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湟水流域洪水演变特征分析
在公园里玩
青藏高原上的隐秘江南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
湟水谷地名不见经传的繁荣之地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