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2020-07-21 08:14李磊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反射弧冲动大脑

李磊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9-0287-02

【教学目标】

通过“膝跳反射”实验及反射过程示意图,归纳出反射的概念,带领学生探究人体某种反射现象,并描述反射弧的结构并能说明各部分的功能和反射的过程。帮助学生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能明确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理解反射过程,能探究人体某种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

1、探究反射的过程。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让学生代表触摸静电发生器的带电球,观察其反应。

询问学生的感受,提问为什么我们在接触电球之后会不自觉地缩手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总结:我们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反应主要依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完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引入課题。

学生活动:一名同学上台接触带电球。其它学生观察其反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实践总结

教师活动:早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注意到动物机体对环境刺激具有规律性反应,认为机体受到刺激和发生的反应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提出了反射的概念。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探究:膝跳反射

分组实验:观察膝跳反射

目的要求:观察人体的膝跳反射,认识反射现象。

方法步骤:每两位同学一组,两人轮换进行实验。

1、两个人一组,一位同学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2、另一位同学实验者用手掌内测边缘快速地叩击受试者上面那条腿膝盖下方的韧带。注意观察小腿的反应。

注意事项:

1、叩击部位要准:叩击前,最好摸一下韧带的位置——紧贴膝盖骨下方的柔软凹陷处。

2、叩击力量:把握叩击力度,做到快、准、稳。

3、叩击时机:受试者放松且未注意。

讨论:

1、叩击韧带时,小腿会出现什么反应,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在出生后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2、膝跳反射是否受大脑控制?

点拨:小腿受到叩击突然跳起来时生来就有的,不受大脑的控制,但如果你有意识去控制它,也会影响膝跳反射的效果。

分析实验的要点:叩击者的韧带——刺激,受试者小腿跳起——反应。这种“刺激——反应”每次都会发生有规律的反应。

3、为什么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就能完成呢?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要完成反射也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理结构。播放视频。

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叩击过程,记录小腿的动作变化和成功次数。

2、讨论:

(1)叩击韧带时,小腿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

(2)膝跳反射需要大脑的参与才能完成吗?

3、思考为什么有点反射不需要大脑就能完成。思考反射弧的组成以及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中信息和处理的途径。

教学环节三: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教师活动:

1、结合视频,试着说出反射弧五部分的名称及其功能。

2、用图片和箭头表示出图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3、如果反射弧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会出现什么结果?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

点拨: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使反射弧不完整,反射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

可以设计一个对照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播放脊蛙曲腿反射的视频,带领学生总结实验设计的意图和能证明的结论,说明反弧的完整是完成反射的必要条件。

反射弧知识总结:

反射弧:⑴概念: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⑵结构:如图。⑶特点:①完整性:五部分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

1、几名同学结合视频,试着说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五部分名称及其功能

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传入神经:把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控制反射的进行,决定反射的内容。

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做出反应。

2、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讨论:

思考:如果反射弧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通过实验视频思考,总结出反射弧的各部分缺失都会使反射的无法完成。

教学环节四:知识整合,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知道了膝跳和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的脊髓,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大脑是不是没有参与呢。在缩手(脚)反射中我们是先缩手(脚)还是先感受到疼痛呢?

点拨:由于在这个缩脚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元,还会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使人感觉疼痛,由于穿向大脑的路径较长,在大脑做出判断之前,脚已经缩回了。同学们自己就可以得出“是先感觉到疼痛,还是先缩手逃避”的结论了。

学生活动:学生描述整个缩手反射的过程:脚底的感受器收到外界钉子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小腿的效应器,于是完成缩脚反射。在这个缩脚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元,还会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使人感觉疼痛,由于穿向大脑的路径较长,在大脑做出判断之前,脚已经缩回了。

教学环节五:实践提升

教师活动:从感受刺激到大脑做出反应需要一段时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应时间。不同人的反應时间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测定我们抓握反射的反应速度,并请大家思考一下:抓握反应的速度是否会随着训练次数增加而提高呢?该探究活动给我们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老师总结各组同学的探究结果和观点,我们可以通过经过多次训练来可以提高反应速度,这也是为什么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取得运动好成绩的原因,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中如果多思考勤动脑也可以让我们的反应更快。

希望课后同学们勤思考,多锻炼,做明德,博学,慎思,笃行的好少年。

学生活动:做抓握反应测试,思考

反应速度和我们平时的学习训练有什么关系,如何提高反应速度。

【板书设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反思】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知识点展开:1.反射的定义;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3.反射的类型和异同。反射虽然是我们最平常的一种胜利表现,但要从一个体内的结果讲解这一过程,就比较抽象和难理解。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使能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比较模糊。所以适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既能培养学生的求职积极性,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解反射的概念环节,我以活动开头。通过让学生参与“膝跳反射”试验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验过程当中的感受,来思考和分析两个问题。在让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在课堂加以引导和疏理知识,那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可以归纳出反射的三个条件,自然可以归纳出反射的定义。就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形象并生动的传授反射的概念,解决本堂课的第一个知识难点,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个知识点是反射弧。首先让学生理解反射弧是一个神经结构。我通过打比方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反射弧是一个传输信息的神经结构。在了解反射弧是神经结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得现象——碰到热的东西手会缩,引入反射弧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缩手反射”的图片,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最后总结出反射弧的组成。并且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进一步巩固了反射弧的组成知识。

通过对膝跳反射中腿的运动是否受大脑的控制来引入反射的类型。在讲解反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我通过三国演义中曹操说梅止渴的典故引入三个情景进行分析。分别对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说梅止渴这三个情景的反射弧进行分析。通过对反射弧组成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有些反射比较简单,有些反射比较复杂,从而引出反射的两个类型。最后根据前面分析情景,归纳出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定义。最后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简单反射和复杂发射的区分。

最后提问学生反射对人体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例子,感受反射的完成需要的时间很短,因些人体能够比较及时、迅速、准确地实现调节的过程,从而避免我们个体在环境中受到伤害。最后总结: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并进行课堂巩固练习。

我认为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着学生的表情不断变化,要用心去读学生们的表情,眼睛里面及时给同学们可亲的鼓励,通过眼神的交流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给人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应该在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

猜你喜欢
反射弧冲动大脑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疯狂动物城
——反射弧
疯狂动物城
——反射弧
基于“源于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
冲动
他的冲动我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