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汉合宿”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2020-07-22 02:47刘永兵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宿舍新疆民族

刘永兵

(扬州大学 护理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一、引言

民族作为历史进程中最稳定的、拥有共同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人类共同体形式[1],其成员对本民族独特的历史、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的感受和认知而形成的、有很强凝聚力的民族皈依感和忠诚感即为民族认同[2]。民族认同在广义上是指所有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即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态度、信念,并由此产生的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的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建设、稳定和发展的重任,是民族地区繁荣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民族认同观念不仅与个人健康成长息息相关,还关系着民族地区团结奋进与长治久安,因此,民族认同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

二、新疆“民汉合宿”政策概述

新疆地处我国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

新疆很多高校是采用“民汉分宿”的方式,即相同的民族住在一间宿舍。“民汉合宿”是近几年来新疆高校开始实施的一种住宿方式。这种住宿方式是在贯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新教高〔2014〕13号《关于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本科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若干意见》第十九条的规定“积极倡导民汉学生混合住宿”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希望通过“民汉合宿”的住宿方式,更好地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汉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推动民汉大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提升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意识,从而推动新疆各高校校园和谐稳定、提高民汉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民汉合宿”是指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同住一间宿舍[3],汉族同学帮助少数民族同学提高汉语水平,少数民族同学帮助汉族同学尤其是内地考入新疆高等院校学习的汉族同学了解新疆文化和适应新疆环境,通过“民汉合宿”,促进民族团结。

三、新疆大学生“民汉合宿”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为探索新疆高等院校实施“民汉合宿”政策的效果,本项目组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新疆9所高校开展以“民族认同”为主题的现场调研。

(一)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形式,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实施“民汉合宿”政策的感受及民族认同三个主要方面,该问卷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8。2016年4-6月,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017份,收回1935份,有效率95.93%。该研究采用理论指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新疆大学生对“民汉合宿”的态度

对“民汉合宿”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占63.41%,其中汉族学生占61.59%,少数民族学生占66.33%。新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不仅包括新疆本地民汉学生,还包括在全国各地30多个省份、地区招来的学生,因此,“民汉合宿”面临很多问题。例如,不同地域之间(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等)文化的交流、学习、传播、碰撞,多元文化和多个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最终形成较为独特的多元群体文化体系。

大学生中对“民汉合宿”持赞同态度的学生认为,通过“民汉合宿”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方便沟通交流、文化互通,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掌握不同民族语言,拓展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大多数学生因为“民汉合宿”而交到不同民族的朋友,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要不同民族同学在宿舍共同生活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愿意耐心磨合,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就能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增进民汉学生之间的情感,达到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效果。

大学生中对“民汉合宿”持反对态度的学生认为,民汉学生成长背景、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生活方式、卫生行为、思维理念、学习基础、语言水平、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较大,在同一间宿舍生活,由于语言交流障碍,容易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产生摩擦,影响到民汉同学间的关系和团结。例如,一些来自内地的汉族同学,由于缺乏对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从而产生好奇心理,在语言行为方面易使民族同学产生误解,继而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民汉学生卫生习惯、作息规律、饮食禁忌不同,如不能相互体谅、相互尊重,会造成宿舍气氛拘束、关系紧张,生活质量下降;宿舍安排方面,民汉学生比例不协调,有些学生感到不适应、不方便。

(三)“民汉合宿”背景下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

本项目对新疆9所实施“民汉合宿”的大学进行民族认同调查,对“民汉合宿”持赞同态度的学生民族认同总分(14.73±2.89)高于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14.23±1.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行为维度得分最高(5.29±1.04),其次为认知维度(5.25±1.52),情感维度得分最低(4.19±1.03)。除情感维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认知及行为维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与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相比,三个维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新疆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得分情况

(四)大学生“民汉合宿”与民族认同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父亲的民族、是否同意“民汉合宿”(见表2)。

表2 新疆民汉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及对策

(一)新疆大学生对“民汉合宿”的态度及对策

新疆大学生中63.41%的人对“民汉合宿”是持赞同态度的,说明该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好的基础,针对持不赞同态度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相应对策。

1.加强对新疆各民族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民汉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和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宗教文化,使民汉大学生在宿舍里的人际关系较为微妙而复杂,在宿舍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宿舍关系紧张,民汉学生不能愉快相处,甚至出现摩擦,语言冲突等,并由此带来民汉学生压力大、孤独寂寞、缺乏关爱与支持、痛苦难过、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宿舍中民汉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导致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4],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地域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汉学生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应对解决,导致冲突的产生。

对民汉学生加强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的教育是关键,学校应在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特点、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在宿舍中生活相处时会相互尊重对方习俗[5],不做违反对方民族禁忌的事情,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由此引起的矛盾和摩擦。同时,通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学习其他民族语言,大学生还可以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

2.建设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校园主流文化和宿舍文化。对“民汉合宿”持不赞成态度的学生认为,各民族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不同,在宿舍共同语言较少,相互之间沟通不足,情感交流不畅,同学之间易出现隔阂,不利于民族团结。因此,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利用“民汉合宿”的居住方式加强民汉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互动联系、交流交往的机会,从文化、思想、居住空间和生活等几个方面长期动态地交互融合,加强各个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民族认同感。而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校园主流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成为民汉大学生统一思想、指导行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新疆高校特色校园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6],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7],融入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化[8],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多元文化平等相处,形成的一种新的、能被民汉学生在心理、情感上接受、理解、认同、传播的文化综合体。通过新疆高校特色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民汉学生都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民汉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汉合宿”为新疆大学生创造了更多交流交往交融的机会,其宿舍文化表现出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为新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成为民族团结、多元文化认知和民族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宿舍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汉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宿舍文化应有效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认同”“五观”及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抓住“民汉合宿”这一有利契机,引导和利用好宿舍文化,能为民族团结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3.促进宿舍中民汉大学生比例及关系协调发展。一些对“民汉合宿”持不赞同态度的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宿舍中民汉分配不合理、不协调,感到生活不舒适、不方便,对宿舍生活不适应。研究显示,民族分布过于集中和单一标准的组织内部划分原则都不利于各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9]。而居住格局决定着不同民族是否有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能否建立融洽的族际关系[10]。因此,“民汉合宿”在安排学生宿舍时应注意民汉比例的协调,把握民汉学生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尽量按照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年级等均衡分配。一方面,民汉学生的合理搭配,利于大学生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语言、习惯的认识和了解,相互尊重,互通有无;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合理搭配,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的作用,利于优秀宿舍文化的传承。采用积极引导、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民汉合宿”促进不同民族间族群的交往和融合,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民汉合宿”背景下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民汉合宿”持赞同态度的大学生,民族认同总得分及三个维度得分高于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

民汉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风俗、价值观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民族认同观念。“民汉合宿”使大学生从长期的母体文化浸濡中突然进入到多民族、多元文化环境中,由此产生的巨大文化冲击可能影响其民族认同观念。因此,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民汉合宿”促进了民汉交往互动,拓展了民族交往对象,延伸了民族交往内容,同时加强了民族共性的互动过程。这种积极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使民汉学生逐渐消除对其他民族在认识上存在的偏见,能学习不同民族优秀的文化、语言,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在拥有共同话题的基础上,民汉学生之间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促进各民族文化在价值理念上相互包容、相互吸纳、相互适应、和谐共生。因此赞同“民汉合宿”的学生,民族认同得分更高,尤其是在行为维度和认知维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主流文化浸润,民汉大学生在行为和认知方面很快得到提升,处于较高水平。情感的改变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也明显提高,但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研究显示,拥有积极的民族交往心态的被访者更能理性地认识和有效地协调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11]。新疆各高校应加强对“民汉合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民汉合宿”的认识,通过“民汉合宿”提供的民族交往互动机会,促进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协调发展。

(三)民汉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民汉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包括父亲的民族、是否同意“民汉合宿”。研究显示,家庭环境是个体民族认同最早形成的环境[12]。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及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呈现一种稳定、弱流动性的传统特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庭、社区中的生长周期较长,家庭中的认同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因此,民族认同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对民汉学生进行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是不够的,民汉学生的家长也是民族认同教育的重要对象。政府应加大对公民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教育力度,建立家庭和学校民族认同的合作机制,保障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统一、协同互补,提高民汉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五、研究启示

“民汉合宿”为新疆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新疆高校通过加强各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本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建立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校园主流文化和宿舍文化,正确协调“民汉合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高校通过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认同教育,使民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民汉合宿”政策的理解和赞同,为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局面开创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宿舍新疆民族
我们的民族
热得快炸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学校到底是谁的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热得快炸了
如何帮助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宿舍关系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