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植物源农药对茶角胸叶甲的室内毒力测定

2020-07-22 08:58包强李冠华肖蕾周品谦李耀明欧高财王沅江
广东茶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除虫菊毒力乳油

包强 李冠华 肖蕾 周品谦 李耀明 欧高财 王沅江

[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湖南长沙 410125;2.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湖南长沙 410127;3.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茶角胸叶甲BasileptamelanopusLefevre,鞘翅目Coleoptera,肖叶甲科Eumolpidae,角胸叶甲属Basilepta,又名黑足角胸叶甲,是我国南方茶区重要害虫之一,其中闽北、粤北、江西、湖南一带发生较重[1]。近年来在湖南除湘西茶区外绝大部分茶区危害程度呈上升态势。该虫以成虫取食叶片为害,将叶片咬成千疮百孔,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据笔者在长沙县某1100亩有机茶园调查,该茶园虫害发生面积1000亩以上,发生率达到90%以上,成灾面积600亩以上,成灾率达到54%以上,严重制约了该基地的有机生产积极性。目前防治该虫有效的手段主要依赖化学防治[2-3],部分学者应用白僵菌或绿僵菌防治该虫[4-6]。化学防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降低虫口密度,但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及茶叶的外销,而白僵菌或绿僵菌防治技术受田间影响因素较大,操作要求高,因此探寻对茶角胸叶甲新的防治方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植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来源自然界植物体,施用时可以降低进入周围环境中的有害微粒数量,对人、畜安全无害,在自然界很快分解,且不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势,符合植保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产品安全要求,应用越来越广泛[7]。对茶叶常见的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炭疽病等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并筛选出几种高效的杀虫剂[8]。但是,在茶角胸叶甲方面研究的较少,有待于更进一步找出一种效果好、绿色无公害的的环保型植物源药剂。基于此目的本试验选取目前常用的和已经商品化的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和苦参碱植物源杀虫剂,基于该虫在防治上强调药剂与药剂充分接触,本文在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4种植物源农药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毒力评价其触杀性,以期为适用有机茶叶生产选择可靠的替代药剂防治茶角胸叶甲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0.3%印楝素乳油,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市场上购买;

5%除虫菊素乳油,云南创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市场上购买;

7.5%鱼藤酮乳油,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市场上购买;

0.3%苦参碱水剂,馥稷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市场上购买。

1.2 供试虫源

采自于长沙县春华镇怡清源有机茶厂基地。于茶角胸叶甲成虫发生高峰期,利用铺膜振落法捕捉成虫带回室内用新鲜茶梢饲养于养虫笼中。1d后选取健康活泼的成虫进行室内生测。

1.3 试验方法

采用浸虫法,将4种供试药剂用清水稀释为5个浓度系列,将个体整齐的供试成虫浸入药液中 5-10 s 后,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将试虫置于一次性灭菌过自制塑料盒(盖子表面用纱布自制通气部位)中,盒内放入一根用基部包有湿润脱脂棉的新鲜茶梢,置于养虫架,将养虫室调整温度25℃,湿度95%,光照L:D=1:1参数进行饲养。每天更换1次新的茶梢,并定时观察、记录各处理的死亡情况。每处理重复 3 次,每浓度共 60 头,以清水处理的烟叶片作对照。于16 h 、24h后检查记录成虫死亡数。

1.4 调查与统计方法

处理后调查药后每天虫体存活情况,用统计软件 SPSS13.0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4种植物源农药在药后16h和药后24h对茶角胸叶甲的毒力间存在较大差异。药后16h中,0.3%印楝素乳油在1.9×10-1 ml/L- 3.0 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在26.67% 以下;7.5%鱼藤酮在1.3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仅为55.00%;5%除虫菊素在2.5×10-1 ml/L- 1.00 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为56.67%-83.33%,其中5×10-1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高于1.00 ml/L 浓度处理;0.3%苦参碱水剂3.0×10-1 ml/L-2.4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为68.33%-98.33%。药后24h 中,0.3%印楝素乳油在1.9×10-1 ml/L -3.0 ml/L浓度下校正死亡率在43.63%以下;7.5%鱼藤酮在1.3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69.10%;5%除虫菊素在2.5×10-1 ml/L-1.00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为43.43%-100.00%;0.3%苦参碱水剂3.0×10-1 ml/L-2.4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为63.64.33%-100.00%。综合药后16h和药后24h,对茶角胸叶甲成虫的杀虫毒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0.3%苦参碱水剂>5%除虫菊素乳油> 7.5%鱼藤酮乳油>0.3%印楝素乳油(见表 1)。

表 1 4种植物源农药对茶角胸叶甲室内毒力作用

3 讨论

本文仅从触杀角度上评价了目前常用的和已经商品化的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和苦参碱4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茶角胸叶甲成虫毒力。试验结果表明,0.3%苦参碱水剂>5%除虫菊素乳油> 7.5%鱼藤酮乳油>0.3%印楝素乳油,从触杀角度上0.3%苦参碱水剂效果最好,其次是5%除虫菊素乳油,该两种植物源农药速杀性效果好。这与曾明森报道5%除虫菊素乳油1000倍液对茶角胸叶甲室内试验效果良好结果一致[9]。植物源农药大多具有易分解、不稳定的特性,在每天有效施药期间内短时间高效率、快速地施药,是保证植物源农药田间使用效果的关键,因而触杀速效性在实际防治中较为重要。此外,本试验中药后16h,5%的除虫菊素在5×10-1ml/L 浓度下校正死亡率高于1.00 ml/L 浓度处理,说明浓度越高不一定对虫子的毒力越大,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按照推荐溶度进行防治,不要随意扩大其浓度范围。

此外,药剂实际推广应用前,应进行必要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进一步确定药剂的毒杀作用和持效期。本试验中采取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虽未涉及田间药效,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施药技术。植物源农药施用中温度对其毒力的影响较大,本文并未探讨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各药剂对茶角胸叶甲的毒力,怎么样使不同植物源农药杀虫活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未来需要进一步试验,以找出最佳的施药技术。同时应注意将几种不同药剂轮换使用,避免因长期单一使用同类药剂导致抗药性增强。

猜你喜欢
除虫菊毒力乳油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不同基因型生态型除虫菊中的除虫菊酯含量分析
天然植物源农药除虫菊酯的杀虫特性、作用机制及应用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不同栽培方式对除虫菊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
最著名的灭虫植物
24%烯·灭·氟磺胺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药效试验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