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和理科生选大学有什么差异?

2020-07-23 06:17
求学·文科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科类综合类理科生

除了一些新高考的省份不分文理科,大部分省市还是分文理科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本身学习的内容不同,比如从文科学习来看,现在的题目不仅仅要考查某一知识点,还要考查人的思维,即使你把整本历史书都背下来,都不一定能做对题。而理科的知识点都是互相交叉的,一道题会考你对知识的综合掌握理解能力、理解运用能力、逻辑推断能力等。所以,文科生与理科生选择的大学也不同。那么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都有什么特点和差异呢?

一、大学选择的差异

文科生上什么学校最好?很多人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的名字。诚然,这些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确实是最强的那一批。而提到理科,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这说明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大学的选择上是有一定差异的。有些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学校的王牌专业中包含了文科专业,全国排名很高;而有的大学偏向于理工科,工科专业全国排名都很高。比如清华大学的工科,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科等,各有所侧重。

1.对文科生的建议:优先选择综合类大学

原因一:综合类大学学科专业齐全,部分文科专业有优势,比如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综合性名牌大学是很多文科生向往的象牙塔。普通的综合类大学的文科类专业通常也比同档次的理工类大学的文科类专业有优势,所以文科生应该尽量选择综合类大学报考。另外,一些如艺术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特色院校,也是值得文科生考虑的。

原因二:理工类大学侧重理工科,文科类专业招生计划少,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在广西就不招收文科生。这就使得一些理工科特色院校招收的文科类专业的分数线非常高,因为计划名额太少,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打个比方,清华大学2019年广西文史类投档线是677分,而北京大学则是657分,是什么让文科生上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更加艰难?我想这和专业设置有关系,和计划数、竞争也有一定关系。

2.对理科生的建议:择校更重专业实力

原因:综合类大学名气大,但可能理工科专业优势并不明显。以天津两所名校为例,南开大学金融学是热门专业,但学科评估较高的分别是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等。南开大学的名气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优势学科而打造出来的。相比之下,天津大学则在理工科方向有优势,天津大学进入学科评估A类的14个一级学科都是理工科专业,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不难看出,天津大学是侧重理工科的,而南开大学则是文科专业有优势。以此为例,理科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不要只看大学的名气,还要把专业的实力也考虑进去。

选择方法:建议从专业排名和口碑上考虑选择院校。理科生可以选择综合类大学,也可以选择理工科侧重的大学,但首先要遵循一个原则——学科优势。学科优势的评判标准很多,目前来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是官方最为认可的。考生和家长可具体查询后再做选择。此外,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级别等,也是重要的评判依据。

二、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的差异

文理科专业不同,学习自然也不同,甚至是理工科之间,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差别也很大。文史类专业很多一级学科是交叉学科,会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比如工商管理大类要学习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内容,学习范围较广。很多学生在选择文理科的时候,一般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而到了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要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充分考慮就业问题。

对文科生而言,大学的排名影响着很多考生的抉择,因为偏文科类的大学,其知名度与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说白了毕业院校的层次对于文科类大学毕业生更为重要。我们都知道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虽说能力也很重要,但是文科类专业的能力很难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科类毕业生工作难找的原因。

对理科生而言,在专业的选择上比文科生更有优势,理科生的就业范围比较广,而理工科大学对于专业的影响没有文科类大学那么大,但是考上好大学能够给你更高的起点,因此也影响着你的就业起点。不过理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地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不同的地区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不一样,不同层次的大学专业也会有很多不同,“双一流”名校专业设置一般比较齐全,而普通大学可能有些“高精尖”专业无法开设。

猜你喜欢
文科类综合类理科生
《医学综述》2009-2020 年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评价指标及排名
服了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为啥理科生和艺术生无法在一起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09~2013年《医学综述》在医学综合类期刊的主要指标与排名情况
独立学院文科类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就业体系构建研究
理科生的语文课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绩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