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三大人生智慧

2020-07-23 08:45张其成
醒狮国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秦穆公摆渡人不争

张其成

诸子百家中,老子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最大的,因为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选择非常多样的时代,人心都比较浮躁,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之下我们需要修心,要开智慧。《道德经》就是教我们怎么修心,教我们怎么开智的。

《道德经》不仅讲内心,还有外在,是内外结合的。《道德经》实际上就讲了一个字——道。道是什么呢?就是讲最根本的问题。

谦下不争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在第一次打败仗之后,情绪非常不好,一度想要跳水自杀。曾国藩以前都是秉持儒家向上、耿直、清高的思想,后来他看了《道德经》,一下转变了思想,决定求得左宗棠的支持,于是就去拜访左宗棠。

但是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之前的行为,拒绝见他。曾国藩走路过来,左宗棠派下人去看曾国藩是一个人来的还是好几个人来的,发现曾是一个人来的;再看他穿的是便服不是官服,于是就让曾国藩从边门进来了。

让客人走边门是很不尊敬的,但是曾国藩不气不恼,进来之后跟左宗棠打招呼:季高兄啊,好久没见啦!左宗棠爱理不理的,心想你肯定是来求我办事的。曾国藩不气不恼,因为他已经明白道家居下、居后的道理,他是来寻求左宗棠支持的,他示弱说:“季高兄啊,你的书法太好了,我想求你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左宗棠一看,说你这个对联太消极了,我重新给你写一个。曾国藩心里想,你哪知道我现在的心思,所以立即说:好!请季高兄赐联。左宗棠想了一下,给他写了一副对联:“集众思,广忠益;宽小过,总大纲。”曾国藩连连称赞。左宗棠特别高兴,于是大力支持曾国藩。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谦下的,这叫做不争的品德,是古来就有的最高准则。

积德行善

老祖宗说:“命由心造,福自我求”,每个人的福报都是有定数的,每用一分便少一分。只有积德行善,才能承载起福报。

春秋时期,秦穆公走丢了一匹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杀了吃掉了。当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这些人,但是秦穆公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请他们喝酒。他说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就会伤害身体。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的时候,被敌人包围,百姓听说起秦穆公被包围,他们每个人都拿起自己的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食马饮酒的恩德。

最终,秦穆公俘获了晋侯,回到秦国。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这是一种是内求的方法,心灵好比是一面明镜,本来就是纯净的,具有照察万物、照察世事的作用,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常做好事,这样才能为自己求得福社。

欲速不達

“不积娃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忘了“欲速则不达”,总是一味地追求快、快、更快。

有一个书生想进城,让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了,书生便问那摆渡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书生认为摆渡人在戏弄他,便加快前进的速度。由于走太快,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关闭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踮起脚后跟是想站得高,看得远,结果呢?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大跨步前进是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呢?反而走不远、走不快。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超过了自己原有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老子反对急功近利、浮躁冒进,这是老子自然、虚静、无为之“道”的反映,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基本原理。

编辑/独渚

猜你喜欢
秦穆公摆渡人不争
艾草
爱马说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不争的函谷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