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谁该挨板子

2020-07-23 07:06王石川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精准度青少年责任

王石川

前不久,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报告称,部分直播平台青少年模式与一般模式无差异,形同虚设。报告显示,在9个体验样本中均有青少年模式,打开APP就会弹出相关提示。除了两家平台规定“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外,其他7家平台均可以通过输入密码,延长青少年模式下软件的使用时限。

青少年模式是用来保护青少年的。按照原本的设计逻辑,青少年模式一旦上线,就能“激活”弹窗引导、限定时长、限定功能、智能识别等功能。比如,有的平台规定,青少年每日使用时长不能超过40分钟,晚上10点至早上6点不能使用,不能打赏、充值、提现等。

一定程度上说,青少年模式的出现是家长、监管部门和平台达成共识乃至“妥协”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满足青少年接触新兴网络样态的需求,也能让家长放心——孩子不 至于沉迷或迷失,还减少了职能部门的监管成本,可谓一举多得。青少年模式沦为摆设,则粉碎了这种共识,自然让人担忧。那么,是谁让青少年模式有其名无其实,悄悄撤掉关卡,让青少年享受成年人待遇呢?

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与此同时,青少年沉迷现象与日俱增,引起全社会不安。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已有數十家网络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相关平台曾表示,将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而从调查看,所谓的精准识别变成了模糊识别,乃至不识别,这是青少年模式中看不中用的重要原因。

本该守土尽责,却放弃责任,原因无需赘言。平台一开始就把青少年当作目标用户,让青少年“沉迷”是其初衷。后来出台防沉迷系统,是受外界压力所致。在推行过程中,将大门虚掩,甚至洞开,丝毫不让人觉得意外。其实,依照有关平台现有的技术能力,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绝非难事。之所以心口不一,无非“利益”二字。

青少年模式失灵,提醒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介入。2019年8月,有关部门曾对此前上线“青少年模式”的20家网络视频平台的防沉迷效果进行了评估,指导相关平台调整优化功能设置,全量清理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如今看来,有必要持续进行评估,督促平台守住关卡。

除此之外,家长有责任扮演好监护人角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保护孩子不是平台的首要任务,它们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时难免“剑走偏锋”,指望它们像监护人那样“盯”住孩子,不可能也不现实。为此,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看管,多一些兴趣引导,比一味炮轰平台更有意义。

此外需要厘清,不必一见青少年沉溺短视频平台就大惊失色,进而敌视平台乃至拒斥新业态。孩子总会长大,总会提升辨别能力,也终需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动辄将他们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并不明智,甚至是徒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

“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沉迷网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尽管责任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但每个责任主体都不能虚掷自身改进的责任。哪个环节失守了,就在哪个环节加强兵力;哪个责任主体不出工出力,哪个责任主体就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编有话说

对于说一套做一套的网络视频平台,监管部门应重拳出击。若任由这些网络视频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整个行业都在青少年模式上打折扣,使青少年直面毫无防护的直播使用环境,接收不良信息、沉迷、不合理消费等问题也将接踵而至。只有让弄虚作假者付出应有代价,方能产生足够的威慑效应,为青少年使用网络视频平台保驾护航。

适用话题

网络沉迷;网络监管;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精准度青少年责任
BH66F5355 增強型24-bit A/D MCU
青少年发明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让党建活动更加有“味”——礼泉县增强“两新”党建精准度
2017年IoT设备DDoS攻击更严重
论提高不动产产权保护精准度的若干问题
期望嘱托责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