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演变

2020-07-23 06:50徐思悦
丝路视野 2020年2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毕业生阶段

摘 要:社会经济环境素来影响着就业环境的变化。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将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归纳并划分为四个模式,即计划经济时期阶段的“统包统分”模式、经济过渡时期阶段的“双向选择”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自主择业”模式以及经济新常态阶段的“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政策演变

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模式改革,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也相应调整,经广泛查阅文献,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保障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次模式更替。

一、计划经济时期阶段——“统包统分”模式

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大学生就业也不可避免地接受着计划。彼时,大学生们如计划经济商品般根据国家指令进行计划分配,国家需要你去哪里你就去哪里,国家给用人单位分配了谁就必须接受谁。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统包统分”模式。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确实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各区域人才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能够按时就业、全员落实,缓解了就业方面的压力,可以在学校安心学习知识,等待组织安排;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可以按照计划获得了高素质人才,为自身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边远地区和较为艰苦的行业,也能保证人力资源充足。但同时,强硬的分配制度过分强调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个体和家庭的实际需求。

二、经济过渡时期阶段——“双向选择”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我国迈入经济过渡时期,“统包统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当然,在经济体制过渡的同时,就业政策也需要过渡。1983年,国务院宣布采用高校与单位直接见面的就业政策,也就是常说的“供需见面”。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由毕业生本人填报志愿,经学校推荐后,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1989年,国务院出台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则更加明确地指出,高校毕业生应在国家就业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逐步转向毕业生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模式。

“双向选择”模式最令人瞩目的进步是,有效促进我国人才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在国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对用人单位而言,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基本可以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择优录用;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方向更为精准,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对毕业生个人而言,在拥有选择机会的同时,也会更加清楚唯有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立足社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自主择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新的就业模式呼之欲出,改革势在必行。1993年至1995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意见》以及《关于1995年深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均为就业政策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方向。直到1999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改革大学生就业派遣制度,我国大学生就业正式启动“自主择业”模式。

这一模式看似削弱了国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主导地位,实则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变换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使得大学生们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被充分激发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自主择业”模式下,市场可以表达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学校可以了解自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服务社会,学生可以清楚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增强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个人理想。

四、经济新常态阶段——“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模式

几乎与上述“自主择业”模式的历史阶段相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球共享经济的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因而,在大学生就业方面,逐渐形成了当下的“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规划,要求各部门各行各业下大力气贯彻实施,同时,明确指出要在高等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2015年间,国家先后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試行)》以及《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层面上的鼓励政策和指导意见,强有力的鼓舞并支持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将自主创业这一形式作为提升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和全面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模式下,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收获更大的成就感,既解决自身就业,又产生新的用人需求,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史金平.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4):63—64,117.

作者简介:徐思悦(1990—),女,上海青浦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8级MPA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毕业生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China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