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2020-07-23 06:58秦小小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可行性

摘    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城市正逐渐失去自身地域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了挖掘和再现城市的历史遗存和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本文以益阳明清古巷内部建筑、外部商业街区、及周边设施为研究对象,对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可行性展开分析。本文从城市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针对益阳地域文化特色,为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建设中,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1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了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公共艺术作品,加深公众对古巷最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气质的体会。

关键词:公共艺术;历史文化街区;可行性

2016年1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益阳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码头明清古巷最为出名,巷内“拱券撑墙”建筑风格为全国独有。合理设置公共艺术不仅能有效保护遗迹,更能为城市添加一张视觉化的名片,深化公众对城市的印象,为本地市民、游客和后人存留街区的历史记忆。

国内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有一些较好的案例,比如杭州中山中路的杭城九墙系列。城市老城区较为集中的反应传统街区的视觉形象、历史内涵、空间特性以及特定的生活与文化概念,成为不同时期当地人的 “共同记忆”。正因如此,其街区的改造与振兴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为公共艺术的介入带来诸多可能性。

一、公共艺术介入明清古巷巷内建筑公共空间的可行性分析

明清古巷两边的每个石拱木门里面,都是一个带有天井的独立的居住单元,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其内部建筑的房子可用作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作坊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配合,青砖碧瓦、牌楼护栏、古朴石井、麻石巷道,结合益阳本土民间工艺,让传统民间手工艺元素融入公共艺术创作中,做到一巷一故事一作品,现在人们在古巷的留影给人的映像宛如进入时間的遂道一般。

益阳的油纸伞,又叫明油纸伞,以“平江木屐益阳伞”号称于世。利用这些有代表性的老物件突出“古”字,将制作伞的工坊与古巷建筑结合,其传统文化内涵也与老益阳文化相呼应,油纸伞的美学价值与地域性也可在公共空间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应,为公共艺术的实践带来创作的灵感,通过改造和大规模的建筑修缮、居民搬迁和政府统一管理后,古巷应具有其原先自然而丰富的生活景象和意味,让现在的益阳人透过那些已所剩不多的历史遗迹,窥见益阳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二、公共艺术介入明清古巷比邻街道商铺公共空间的可行性分析

古巷比邻的街道商铺加入益阳本土特色小吃,融入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产品,安华黑茶、擂茶、烤红薯、松花皮蛋、油碗糕等,按照原来的工艺来制作,其制作工艺过程透明化,制作工具也应本土化,避免大量的机械化同质化的生产,包括制作人的服装也可尽量用当年的服装样式,营造其古朴的氛围,在其中引入本土方言的声音装置类的公共艺术作品,用现卖现做的方式加入本地方言买卖吆喝声音装置,开发本地特色,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体会原生态意味的老益阳业态,除此之外,让益阳地域文化创意产品入驻,比如益阳的梅山剪纸、纸影艺术、油纸伞、竹艺制品等,这些门店的工艺元素都可以嵌入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商业街中突出益阳明清古巷的在地性,当然,在公共艺术作品实践中需在兼顾商业性和展示性活动需要的同时,考虑原住民生活方式及其利益诉求,做多方面的调研。留住形形色色的鲜活场景使历史街区应修旧如旧。

三、公共艺术介入明清古巷附近街区公共空间的可行性分析

附近街区设施的同步改造过程中公共艺术作品的融入,益阳明清古巷,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处在当时水运发达的资江边上,1943年,成为益阳最大的水运码头,并形成水运文化中心,成为湖南水路运输的枢纽之一,利用这些资料信息的特点,可以把一些地方元素融于到公共艺术的实践创作中,在公共艺术的介入形式上可采用设置特色公交站点的方式,把益阳的水运、客运、货运等码头文化作为载体,按其码头的功能分类把公交站点设计成当年轮船的样式,让到访的居民感受到古巷的水运文化内涵,用艺术美学的形式承载历史文化,诉说老益阳的故事。大码头的码头历史由来已久,这种与水相通的码头及码头文化需要修复,派专人收集整理好历史故事及传说,让多媒体互动装置引入周围的设施建设,以动态互动的形式让附近的居民了解古巷的人文内涵,促进明清古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文化建设与系统规划建议

2019年7月31日,万众期待的明清古巷建设项目正式动工,预计2021年7月建成开街,为了维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重点建筑,将直观和更具价值观念引导性视觉艺术形式应引入公共空间,首先,合理设置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古巷街区的公共空间周遭凝聚为一个场所,活化周围的空间,其次,挖掘和体现城市底蕴,深度挖掘益阳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结合民间手工艺元素的融入,运用公共艺术在材料、空间、色彩、形态、亲和力等方面的优势让古巷呈现出崭新的魅力,巧妙地将其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予以衔接和强化,使得那种飘忽、游离的不确定感的城市印象变得清晰稳定而统一,公众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能体会到古巷最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气质,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一个艺术熏染的过程,也是对我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更是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赵昆伦, 王田. 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形式与意义[J]. 雕塑, 2017, 000(004):44-45.

[2] 冯烨. 塑造城市文脉的节点──地铁公共艺术品《生旦净丑》设计制作构思[J]. 装饰, 2014(2):92-93.

作者简介:秦小小(1987-),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美术基础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益阳乡村公共艺术发展对策研究”(19C0365)阶段性成果;本文系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市文化视角下公共艺术的在地性研究-以益阳市为例” (2019YS04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