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遗粟
——太平天国时期瓷器赏鉴

2020-07-24 06:03孙建
收藏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烛台太平军博古

□ 孙建

图1 青花茶壶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的宣宗爱新觉罗·宁在圆明园慎德堂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而那个曾经在科举考试中心灰意冷的洪秀全终于酝酿好了,带着众多被“拜上帝教”洗脑、和他一样对社会不满的人在金田揭竿而起,就此掀起了晚清时代一个巨大的波浪。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农民革命运动,它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公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冲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并提出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的农民战争,有的只是新朝换旧代,但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向的,还是前所未有的。

最终,在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围剿之下,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在首都天京被攻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着这段历史将被抹杀,甚至连已被黄土埋了的洪秀全也被曾国藩命人挖了出来。运动失败之后,作为当时政权的所有者及其党羽有计划地清除着这场运动留下的痕迹,除了玺印等战利品外,大量的书籍、服饰、建筑和相关物品均被销毁,甚至连建筑上的彩画亦被白灰所掩盖。时至今日,那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已经有一百余年了,除了当年被清朝统治者销毁的大部分,剩余的小部分遗物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减少之中。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众多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收集了大量的太平天国文物,并用它们逐渐还原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运动。

图2.1 粉彩博古纹狮耳方瓶

在目前已公布的太平天国文物中以建筑、兵器、钱币、纸质文物等为主,而使用最多、最常见的瓷器可以确定为太平天国的却是少之又少,有文章显示太平军曾一度占领景德镇,并在瓷器上写过“太平天国”的年号。就目前掌握的实物性资料之中属于同时代并且署有明确太平天国款识的仅有青花花卉纹四系大茶壶、青花罐、青花烛台等日用瓷器,陈设性瓷质器物基本不见。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件青花花卉纹四系平头盖茶壶就是一件标准的日用瓷器,该茶壶高18、口径8、底径14厘米,为清代晚期常见的青花花卉纹四系平头盖提梁壶,器物修胎粗率,釉面平整,有多处缩釉点,器身以国产钴料绘制假山牡丹纹,图案绘制手法粗犷,在平顶凹面壶盖上以青花写有“太平天国千卍年”字样(图1)。

笔者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见过几件此段时间的器物,基本上都是实用性器物,其制作特点与当时的民窑瓷器一般无二,甚至较之更加粗糙些。具体介绍如下:

图2.2 粉彩博古纹狮耳方瓶(局部)

图3 青花文字鼓式烛台

图4 青花提梁壶

粉彩博古纹狮耳方瓶(图2.1 )

口宽7.4、高21.5、底宽6.3厘米。方口,束颈,硬折肩,直腹,方圈足。胎体器壁厚重,器物内壁施绿釉不及底,外侧通体以黄色地为底,器身以粉彩满绘案几、桌屏、文房、花瓶、八宝博古等图案。在瓶身两侧有铺首衔环作为装饰,铺首的兽首为绿色粉彩装饰,口中衔有描金的环状物。方瓶口沿描金,近口沿处用各色粉彩绘制回纹装饰,近底足处亦对应的绘有多色粉彩变形莲瓣纹。底足为方圈足,露胎处可见胎体细致,修足较为工整,内底满施黄釉。该器物所施黄釉较薄,在器物表面开有细密的小纹片,器壁连接处可见露白,并有釉泡破裂现象。器物釉面不够平整,侧光观看可见波浪状起伏,底釉亦是如此。

这件方瓶表面装饰的纹饰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博古纹,与当时社会盛行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相一致,各种门类的物品被堆砌在同一件器物之上显得较为杂乱。在这些纹饰中有一种纹饰比较突出,那就是用于抽旱烟的烟枪,以红彩描金方式绘出。这个题材在以往的瓷器中几乎不见,四面纹饰中三面都有烟锅图案,它们被分别置放于笔筒或花瓶之中,似有搁置之意,而太平天国在其颁布的政策中有一项与其关联的就是禁烟。太平天国建立后,其《刑律》中有严峻的禁烟条文,颁布了《劝人戒鸦片烟诏》,敦促人们“斩邪留正”。提出了明确措施:“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先要禁为官者,渐次严禁在下,绝其栽植之源,遏其航来之路,或于外洋入口之烟不准过关,走私者杀无赦。”《天条书》明示:“凡吃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画瓷之人以百姓常见的烟袋锅子入画,借此宣传太平天国的禁烟思想。

相对于烟锅纹饰来说,太平天国的款识反而不起眼,很容易被人忽略掉,这也是这件太平天国粉彩博古纹狮耳方瓶能够遗存至今的缘由。款识题写在方瓶侧面狮耳铺首上方瓶颈处的画面上,在画面排布杂乱的图案之中有一只鲜红的蜡烛,在火红的蜡烛烛身上用金彩题写“太平天国”(图2.2),字体不甚工整,显得有些潦草,其中“太”字和“国”字均缺点,其书写特点与太平天国同时期书写特征一致。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在如此不起眼的地方署款?”下面让我们看看关于太平军进入景德镇的记录:

咸丰三年(1853)农历九月八日,太平军抵达郊里村,九月九日抵达浮梁县城;

咸丰五年(1855)御窑厂停止烧造;

咸丰六年(1856)农历四月,太平军再度抵镇;

图5 青花博古纹盖罐

咸丰七年(1857)农历十月十五日,数万太平军入景德镇;

咸丰八年(1858)农历九月,太平军再占景德镇;

咸丰九年(1859)农历七月,太平军与湘军大战于景德镇,当月十四日退走;

咸丰十年(1860)农历四月,太平军克景德镇,十二月克浮梁;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基本上整个咸丰时期景德镇都是处于战乱之中的。而太平军和湘军对峙鏖战的十余年,其中有不少时间是在江西境内的,双方反复争夺江西战场的控制权。究其原因是因为江西地处长江中游,是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6省交界之地。这一点对于建都天京的太平天国来说,是必守的门户,而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湘军来说,是扼敌致死的咽喉。所以江西成为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战争的结果使得御窑厂被毁,景德镇窑业生产停顿。对于战争中心人民的信仰他们只能在私下里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能公开的支持哪一方,因为控制权的反复交换足以让盲动者丢了性命。而这件瓷器产生的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复杂的环境之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战乱中的景德镇,支持太平军的景德镇画匠制作了这件花瓶,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偷偷在瓷器上写下了太平天国的年号,借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太平天国的政策。

此件粉彩博古纹狮耳方瓶其造型为清代中后期常见器型,修胎规整,施彩以色彩为地,间绘清代道光前后常用的博古杂宝类题材,画面满布略显杂乱,这些特点与道光时期的器物有较多相近之处,据此可以判定方瓶应该为太平天国早期陈设类器物。

青花文字鼓式烛台(图3)

鼓面直径 8、高7.6厘米。扁鼓式烛台,圆形鼓面,器身弧形外凸,顶面与底足直径大致相同。器物为实心瓷质,胎质紧密,造型稳重,修胎规整;釉面莹润,表面有磨损磕碰的使用痕迹,缩釉露胎处可见火石红;烛台表面装饰简单,在中部上下各绘弦纹两周以做间隔,其上下凸点青花连珠鼓钉装饰,弦纹之中书有青花楷书“太平天国长命富贵”,文字书写一气呵成,笔锋有力,显示出书写者豪迈之性格。烛台顶部为圆形,沿边缘绘弦纹三周,中间有一插香烛的圆孔直通至底,弦纹与圆孔之间以青花环书“春冬四季,许金生办用”。底部为圈足釉底,粘有窑渣。这件烛台所使用的青花为国产青料,书写的青花文字发色为蓝灰色,连珠鼓钉处显现出深黑蓝色。

图6 青花人物纹烛台

烛台形制规整,青花发色正常,与同时期器物特征基本一致,为太平天国早期烧造实用型器物。

青花锦灰堆纹提梁壶(图4)

口径6.8、高10.3厘米。圆口,直颈,斜肩,直腹,圈足。一侧为流,壶肩部流的方向安有两个带孔,以利于安装拱形金属提梁。壶体以弦纹分隔不同的区域,在直颈处绘兰草纹,肩部装饰有当时茶壶类常用的云气纹饰,主体壶体绘制锦灰堆纹饰,将众多的旧书的残页、书帖、卷轴、揉皱的画幅及残破的字据等堆叠交错在一起,空白处点缀“兵”“”等文字的象棋,整体构图以破烂的面貌出现,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一堆杂什,上面有“三军司令”“天下书同”等字样,其中有一个“太平天国”字样的残卷在左侧混在众多杂物之中,周围的器物和文字使得这4个字不是那么的凸显,也许这就是其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痕迹消除运动中残留下来的原因吧。其烧造时期为太平天国中期。

青花博古纹盖罐(图5)

口径10.2、高22厘米。直口,口部无釉露胎,溜肩弧腹,而后渐收,圈足釉底。盖已缺失,器物造型规整,器身修胎一般,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粗松;釉色偏青,表面呈荞麦地状杂点,并有少量缩釉;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发色蓝中偏黑;器物肩部与胫部各绘弦纹一周,中部绘杂宝瓶花纹饰,在近乎抽象的书籍、文具和瓶花之间,一个双线框隔的空间内书“太平天国”楷书题记,书写不甚规整,主体纹饰背面亦有青花文字题记,由于字迹潦草无从辨识;罐体足部绘有多线条变形莲瓣纹;底部圈足制作稍显复杂,其足为裹釉足,底心亦为釉底。

青花罐是清代制作最为大宗的器物,其形制多种多样,此种盖罐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其制作修胎不甚仔细,为一般性日常用具,其制作时期为太平天国中后期。

青花人物纹烛台(图6)

高5.2、底径5.6厘米。覆钟式烛台,底部圆,上部圆拱,圈足釉底,中部有一直通底部的插孔。烛台手感较沉,底足无釉露胎处可见胎质紧致洁白,器型不甚规整;釉面闪亮莹润,较同时期大多数器物施釉厚;烛台表面以青花绘制人物纹饰,其绘画如同儿童简笔画一般原始,烛台以青花将上部满涂一圈代表蓝色的天空,侧面绘有一棵枝叶茂密的树,一身着长袍卷发的人物手持器物立于圆拱之上张口欲言,远处有一条夹在土地中的路,表达的是地球之上,接受“拜上帝会”教义的人可以通过富腴的土地,经过天堂之路到达生命之树所在的永生之地。底部圈足,足边平直,釉底内以青花书“太平天国,熊公堂”款识,款识中“太”字和“国”字均缺点,符合太平天国时期文字书写的特点。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因淘炼不精呈色蓝黑。器物绘制者为当时加入“拜上帝会”的普通窑工画师,故在绘制上呈现出古拙原始的气息来,虽笔法稚弱,但能准确的将“拜上帝会”的教义表达出来。其烧造时间为太平天国晚期。

磁州窑系白瓷墨书盘(图7)

口径22厘米。唇口,弧腹,圈足。瓷盘胎质粗松,修胎不甚规整,隔釉可见修胎弦纹;釉为乳浊釉,局部有落渣和缩釉,胎釉结合不紧,在盘口处有局部剥釉痕迹;全器无纹饰,仅在盘子正面边沿绘墨彩炫纹三圈,而后于盘心环书“太平天国製”墨书题记,最中心为一不可辨识的画押图案。底部施半釉,胎釉结合处可见化妆土痕迹,底足切削粗率,有崩缺和气孔痕迹。综合全器可知,其生产只是为了单纯满足实用需求而非美观,应为太平天国晚期制器。

此外,还有一件见之于拍卖会的青花缠枝纹盖罐,器型、纹饰及青花发色与道光前后盖罐一般无二,仅仅是在底部以青花书写“太平天国”四字,字体不甚规整。综合来看,可见太平天国瓷器制作的无意识性。

在以往二十余年的工作瓷器鉴定学习中,接触过各个窑口、各种品类的陶瓷器,甚至有些专门定制的奇怪物品,但在所有类别中最少的莫过于太平天国时期的瓷器了。从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村起义开始,直至1864年天京陷落这13年之中,太平军攻城略地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在其战斗、占据的地区中留下了大量带有太平天国印记的器物,可是在现在来看,除了建筑、绘画、金属等类器物外,几乎没有什么瓷器类器物流传于世。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下金陵,定都于此,号称天京(今南京),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内部推行《天朝田亩制度》,以共产化和圣库制度把所有太平天国可控制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所占领地区。太平天国从建国至最后灭亡的短短十余年间,一直席卷在连续不断的战争之中,当时社会动荡,国力全部倾向于进攻与防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经济。而且作为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始终处于拉锯战的胶着地区,生产环境不稳定,因此即便是有条件定制专有瓷器,产量也大不起来。

图7 磁州窑系白瓷墨书盘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政府的打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沉重,因此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政权充满了仇恨。而其后太平天国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覆灭之后,清政府下令销毁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一切物品,此时民间百姓唯恐因此获罪,因此隐藏、掩埋或销毁带有太平天国相关信息的器物。当权朝廷的刻意主动销毁,加之百姓的被动行为,使得本就不多的太平天国文物消失殆尽。作为使用最广泛的陶瓷器,其易碎属性决定了其被损毁的程度较之其他品类更加的严重,所以至清朝灭亡时,存世的有款太平天国陶瓷器便已经十分的稀少了。

这些太平天国瓷器虽然从制作工艺和装饰效果上来看不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它却是产生在那场几乎动摇了整个清朝统治的农民运动之中。它让我们知道了最底层普通百姓的选择,而对封建社会压迫抗争的意识正如粉彩博古纹狮耳方瓶绘画中那蜡烛上跳动的火苗一般,永不熄灭。

猜你喜欢
烛台太平军博古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法国各界悼念餐饮界“戴高乐”
昆山与太平军有关的建筑
纪念博古110周年诞辰征文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出师未捷安德鲁·博古特
水晶烛台
另一个烛台
上帝的烛台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