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质量视角下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

2020-07-27 07:48李柏洲尹士张小燕罗小芳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效能问卷

李柏洲, 尹士, 张小燕, 罗小芳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3.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睡眠是个体恢复能量、增强免疫力、维持大脑代谢平衡、发生神经冲动、改善认知和情感的重要过程[1]。睡眠质量下降的显著表现是由个体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时间较短而引发自身功能减弱的状态,进而引起个体的情绪、学习记忆、免疫功能和生理行为变化[2]。随着互联网支持的生活环境使员工的工作、家庭与休息的界限逐渐模糊,睡眠时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居民睡眠不足比例高达50.3%,其中30.5%的人经常为了工作早起,21.6%的人做梦梦见过工作,12.9%的人出现过越工作越精神的情况。睡眠不足会给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安全和工作态度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3],尤其是对于从事更具创新性、更高精神专注力、更高大脑负荷强度的创新领域(研发、设计等)的创新型员工而言,这种不良影响更为突出[4]。睡眠通过影响创新型员工心理和生理环境使其认知、自我效能感等行为和个体知觉发生变化,进而作用于员工创新绩效,影响员工组织的有序运转[5]。自我损耗理论和组织创新理论表明,睡眠对于创新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2方面:一方面,从生理直接影响创新行为,睡眠有助于恢复能量、增强免疫力、维持大脑代谢平衡,增强创新型员工体能机能,为创新行为提供基础支撑[6];另一方面,从心理环境作用于创新绩效,高质量睡眠激发和增强创新型员工的认知和情感,强化员工提升工作效率,达成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心理预期和正向判断,即增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7-8]。这种由睡眠质量引发的以辨识有效决策信息并应用到决策中的认知能力和以对创新方面自我肯定为核心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型员工的创新行为和绩效具有重要影响[9]。在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和创新制胜的背景下,睡眠质量所引发的员工创新与组织创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变革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注创新型员工创新行为和绩效紧密相关的睡眠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创新自我效能感问题更具广泛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员工心理环境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包括较多认知、自我效能感等概念。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集中在认知负荷[10]、认知偏差[11]、创造力自我效能感[12]、一般自我效能感[13]、创业自我效能感[14]等,对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较少,缺少一定的理论与实践[7-9];在研究主体方面,主要包括研发团队[15]、管理者[16]、员工[17]等,睡眠质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健康领域[1-11],针对组织管理领域的员工睡眠质量研究较少,鲜有以研究综述形式进行研究[5]。总体来说,目前有学者从心理学领域理论分析了员工睡眠与工作绩效关系[18-21],也有学者关注了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22-23]、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24-25]。但是,现有研究仍存在缺陷,首先对于员工睡眠质量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仅停留在直接效应(生理角度),忽略了睡眠质量引发的心理环境中的认知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研究方法仅限于理论分析。其次,现有研究相对比较分散,尚未建立起4者间统一研究框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4者间作用关系研究则是更加缺乏,难以全面反映睡眠质量影响下员工创新绩效的全部路径和效应。再次,对于员工睡眠质量与工作绩效的研究中缺乏关键的情景因素的考虑,缺少对从事创新活动员工睡眠影响下的创新绩效的关注,导致现有研究结果缺乏一定普适性和可信性。最后,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睡眠质量在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绩效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及其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的关系尚未得到研究。

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本文以组织内从事创新研发、设计等活动的创新型员工及其创新绩效为研究情景,建立起睡眠质量影响下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的统一研究框架,运用层次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睡眠质量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间的调节效应及其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的关系。以期在理论上拓展自我损耗理论和组织创新理论,丰富创新氛围和脑科学相关等创新行为的研究体系,深化睡眠质量与创新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上为创新型组织加强员工管理、提升组织创新绩效提供启示,为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实践思路。

1 研究假设

1.1 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

员工认知能力是指员工能够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辨识出对决策有效的信息并应用到决策中的能力[26]。在数字信息情况下,信息筛选至关重要,个体认知能力越高,其可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并迅速的做出战略决策,而且较高的认知能力能够增强个体与团队的一致性,优化个体与团队的理解和协调行为[24]。认知能力高的员工,能够较好的把握问题的本质做出决策,不受其它逻辑思维约束,运用创新思维模式,实现创新型战略决策[25]。此外员工认知能力也表现在员工对工作目标的信心和偏好的不同程度[17]。较高的认知能力能够增强员工的战略认知基础,强化整个团队的认知意识,对外部信息更加敏感,提升员工辨别有用信息的能力[27]。认知能力对创新决策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15,28]。由此看来,高认知能力有助于创新型员工做出合理、恰当的科学决策,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对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其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1.2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1)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9]。个体内在因素包括认知、情感、感受以及因素之间的交互,而外在因素包括行为、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30-31]。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完成创新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创新需要挖掘隐藏在员工的认知结构、创新行为和创新方向背后的深层次因素[16,22]。创新自我效能感是组织的无形资产,足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能够增强员工的创新行为,对组织创新绩效有重要的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离不开在困境中持续、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创新自我效能感就是这样的信念,帮助个体克服困难,提升努力程度[32]。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员工,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33]。原因在于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专心科研实践,敢于脱离传统思维进行探索,将新想法、新观点应用于实践,更容易产生较好的创造性成果[23];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处于保守状态,遵循传统创造性思维,缺乏主动的创新精神,不敢尝试创新[34-35]。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创新型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2)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创新型员工认知的一种深层次信念因素,其高低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参与主体的正确认识创新行为能够提高创新自我效能感。根据归因理论,将失败归结于客观因素的个体,自我效能感会降低,而将失败归因于主观个体,有助于产生完善的心理情景,对培养高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作用[13]。个体内在因素包括认知、情感、感受以及因素之间的交互,而外在因素包括行为、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36]。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员工创新的核心和基础,能够增强员工个体内在因素,进而提升创新行为的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员工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作用[14]。而认知是创新型员工实施创新行为的关键点,认知方式和能力对创新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员工认知能力通过员工心理创新氛围作用于创新行为[37]。由此看出,创新型员工个体认知——创新自我效能感——绩效三者是有机联合的整体,创新自我效能感处于中间位置,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其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1.3 创新型员工睡眠质量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

睡眠是大脑的一种状态、过程和行为,是恢复能量、增强免疫力、维持大脑代谢平衡、发生神经冲动、改善认知和情感的重要过程。高睡眠质量对提高个体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有积极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体对执行创新行为的能力和信念,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与许多健康行为正相关[38]。不规律的睡眠行为影响着员工的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了员工身心健康水平,而睡眠质量对创新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8]。医学领域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于维持稳定的健康质量至关重要[39];高度睡眠障碍与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性最高的是频繁的夜醒[40]。此外研究表明睡眠问题与较差的学术创新绩效表现相关,有睡眠问题的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更低[19]。由此看出,员工处于低睡眠质量降低了员工自我效能感。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创新型员工睡眠质量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其创新绩效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

1.4 创新型员工睡眠质量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高质量睡眠是认知功能恰当应用的前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显著,在不确定情况下,睡眠剥夺能导致人们更加困难的做出决策[41]。目前,睡眠剥夺引起认知能力下降主要有以下3种假说:以Lapse等[42]为代表的脱漏假说,以Sanders等[20]为代表的的唤醒水平下降假说,以Broadben等[21]为代表的滤除无关刺激困难假说。但是,近些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较高的睡眠质量似乎需要较多的皮层神经元数量[43]。具体来说,较少的睡眠时间会有更长的活动期,进而获得和传输新的技能和知识,而更深的睡眠可能是巩固这些技能的关键,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44]。睡眠质量较好时,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能够更好的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睡眠质量较差时,这种传导机制发挥有限作用。具体而言,在睡眠质量降低初期,个体认知能力不会因睡眠剥夺而降低,会有更长时间的创新活动期,获取和传输新的创新技能和知识,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但是就长期来看,这并不利于科研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在睡眠质量降低后期,认知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削弱了个体创新行为。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创新型员工睡眠质量与认知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Fig.1 Theoretical model

2 研究设计论

2.1 样本选取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从事科研创新的员工,即创新型员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调查样本来源于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州、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西等地的企业和研究所,涵盖软件开发行业、医药行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等高技术企业。由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部门人员直接填写,员工通过问卷以自评的方式对自身的认知能力、睡眠情况、创新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为保障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同源偏差,在调查过程中,主管部门领导对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以配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从源头保证数据质量,在正式调查之前,采用相关文献中指标及领域内主要学者的测量指标,制定预调查问卷,在哈尔滨工程大学MBA和EMBA学员所管理的高技术企业中发放了7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高技术企业中新产品研发经理、新产品开发部门经理以及产品设计师等,最终回收58份。为防止回答者获取研究的因果关系暗示,降低被创新型员工主观性程度,问卷中也没有出现能力假设、创新绩效的题名等情况。同时邀请组织行为相关领域专家及企业高级管理者根据测试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最后形成正式问卷。本研究调查问卷采取网络答题方式,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问卷链接发送给科研部门,在问卷中注明填写对象为企业或研究所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部门人员。

本次共发放49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73份,对于作答时间少于1 min、存在明显前后矛盾、填答具有显著规律性的无效问卷进而了人工剔除,共剔除85份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8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方面,男性占56%、女性占44%;平均年龄为39.82岁;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本科占57%、硕士占7%、博士占1%;在本行业的工作年限为1 a占6%、2 a占17%、3 a及以上年占77%。

2.2 偏差检验

为避免研究样本的同源偏差,本文通过同源方法偏差和未回应者偏差进行检验。在同源方法偏差上,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检验,运行SPSS软件提供的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程序,结果表明:未旋转的第1个主成分的载荷量仅是38.69%,参照Podsakoff等[45]提出的40%的判断标准及现有方阳春等[46]等文献,可知38.69%<40%,不存在单一因素能解释大部分变异的因子,表明同源方法偏差不会造成显著影响。在未回应者偏差上,按照问卷返回排序,选取前1/3和后1/3的样本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92%以上的观测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未回应者偏差不会造成显著影响。

2.3 变量度量及信度、效度

本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方式如下:1)对每个变量进行Cronbach alpha系数检验,以此评估样本数据内部一致性;2)计算CR值方法检验样本数据的组合信度;3)采用KMO值和巴特利特球体方法检验样本数据的构思效度;4)计算变量平均方差抽取值的平方根检验样本数据的区分效度;5)研究问卷是经过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总结、修正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1)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该变量的测量借鉴荷兰工作经验和评价问量表,这已被验证并广泛用于科学研究[25-27]。所有项目的响应量表为7点量表,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可靠性分析显示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65,其探索性因子载荷值区间是0.624~0.893,组合信度CR=0.853,巴特利特球显著,AVE=0.589。

2)创新自我效能感。该变量的测量借鉴一些学者设计的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已被广泛用于创新自我效能感研究[33-36]。所有项目的响应量表为7点量表。可靠性分析显示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43,其探索性因子载荷值区间是0.679~0.847,组合信度CR=0.834,巴特利特球显著,AVE=0.553。

3)睡眠质量。该变量的测量借鉴Buysse等[47]设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范围为0~21,已广泛应用于睡眠质量评估。可靠性分析显示0.770,其探索性因子载荷值区间是0.619~0.846,组合信度CR=0.862,巴特利特球显著,AVE=0.546。

4)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该变量的测量借鉴一些学者设计的员工创新绩效量表,已被广泛的用于员工创新绩效研究[22-23, 33-34]。所有项目的响应量表为7点量表。可靠性分析显示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62,其探索性因子载荷值区间是0.833~0.904,组合信度CR=0.857,巴特利特球显著,AVE=0.759。

由此看出,本文所有变量的Cronbach alpha系数(0.743~0.770)均高于一般建议的0.7,表明样本数据内在一致性信度较高。组合信度0.7是可接受的门坎,表中各变量的CR值从0.834~0.857,均高于一般建议的0.7,表明样本数据组合信度较高。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所有因子的KMO值(0.714~0.802)均大于0.6,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均显著,表明样本数据具有合适的构思效度。各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0.546~0.759)均大于0.5,且各变量的AVE平方根大于变量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变量间具备良好的区分效度。

3 实证研究

3.1 描述性统计

在假设检验前,为减小研究误差,研究对所有变量数据进行了中心化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变量间相关系数由0.01~0.54不等,均小于0.7的临界值,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满足假设检验要求。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r=0.54,p<0.01),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r=0.44,p<0.01),且均处于中度相关水平,适合进行下一步回归检验。

表1 描述性统计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2 假设检验

3.2.1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加入模型后,模型2结果表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β=0.633,p<0.01),假设1成立。模型4显示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β=0.420,p<0.01),假设2成立。在引入创新自我效能感后,模型2和模型5的结果表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性不变,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影响,且在控制创新自我效能感情况下,员工认知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程度降低,由0.633降低到0.466。分析表明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3成立。

表2 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回归结果Table 2 The mediating effect regression result of innovative self-efficacy

进一步本研究运用Hayes[48]制作的SPSS软件Process插件对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进行再次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模型显著(F=10.842 1,p=0.000 0)。在运用Bootstrap方法2 000次重复抽样和95%的偏差校正置信区间下,中介检验的结果不包含0(LLCI=0.062 3,ULCI=0.252 9;β=0.157 6)。控制中介变量创新自我效能感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因变量创新绩效依然显著,区间(LLCI=0.384 8,ULCI=0.548 0;β=0.466 4)不包含0。直接效应系数为0.466 4,95%的偏差校正置信区间不包含0(LLCI=0.062 3,ULCI=0.252 9);间接效应系数为0.053 7,达到显著性水平且不包含0(LLCI=0.015 5,ULCI=0.101 6),与直接效应系数同号,表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

3.2.2 调节效应检验

在调节效应研究中,本文采用回归分析三步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加入创新自我效能感与睡眠质量交互项后,模型1和模型2的结果显示主效应中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仍然显著,分别为(β=0.395,p<0.01)和(β=0.154,p<0.01)。虽然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性有所下降,但回归结果仍显示睡眠质量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反向调节作用。根据睡眠质量量表定义内容,表明睡眠质量在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假设4成立。在加入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睡眠质量交互项后,模型3和模型4的结果表明睡眠质量在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即睡眠质量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表3 睡眠质量的调节效应回归结果Table 3 The regression result of regulatory effect of sleep quality

根据上述分析,绘制的调节效应图如图2所示。根据睡眠质量的均值,将样本分为高和低2个组,对2组分别回归,计算回归方程。相比于低睡眠质量的样本,在高睡眠质量情况下,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

图2 睡眠质量的调节效应Fig.2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sleep quality

3.2.3 倒U型关系检验

借鉴相关文献的调节路径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调节发生路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睡眠质量与员工认知能力的关系Tabl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employees

表4中模型1中只加入了控制变量,模型2和模型3中分别加入了睡眠质量、睡眠质量的平方项,实证结果表明睡眠质量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显著正相关(β=0.453,p<0.01),但是睡眠质量的平方项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显著负相关(β=-0.086,p<0.1),且比较两模型的R2可知,模型3的拟合程度更好。结果表明睡眠质量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相关关系,假设5成立。

4 结论

1)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结论从理论层面探究了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对员工创新绩效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创新型员工创新绩效提供一种解释途径。

2)创新型员工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结论从自信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的角度揭示了创新自我效能感是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一种传导机制。

3)创新型员工睡眠质量正向调节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与创新型员工认知能力呈倒U型关系。本结论为睡眠质量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也进一步探索了睡眠质量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睡眠剥夺的个体效应及其内部变化影响,而对企业情景中组织、团队与领导、下属等特殊层面的探究较为薄弱。为此,员工睡眠剥夺对其团队工作进程以及其成员间关系的作用机制,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创新型效能问卷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问卷大调查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