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影响了几代人的书

2020-07-27 16:05名段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波拉亚瑟上帝

名段

作品介绍

新中国刚成立,有三本书就在青年中流行开来,其声势超过当今任何一本畅销书。这三本书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留波芙·柯斯莫捷缅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和尤利乌斯·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而这三本书或通过书中人物的口,或由作者直接出面,高度赞扬了一本描写革命家的小说,一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怎样一本书呢?很快,这本书出版了。这就是伏尼契的《牛虻》。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1864年5月11日生。她自幼丧父,全家移居伦敦。她结识了不少流亡伦敦的俄、意革命者。这本书就描写了意大利爱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斗争。书名取自希腊神话。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安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安娥,使得她几乎发疯。后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喻为牛虻,说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实行针砭,即使自己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的亚瑟的名字,描绘了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

内容梗概

小说《牛虻》的主人公亚瑟,名义上是勃尔顿轮船公司老板的小儿子,实际上是这个老板年轻的妻子和传教士蒙泰尼里的私生子。只不过因为老板“慷慨”,亚瑟才能以一个少爷的身份长大。以致他自己都感到,“我生长在一个过分奢侈的家庭里,被他们娇养宠爱得什么似的,以致我就当这世界是由粉红色的棉毛和糖包的杏仁制成的了。”老勃尔顿死后,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仍然“对他表示慷慨,毫不吝惜供给他零用钱,并且听凭他自由自在。”后来,亚瑟回到蒙泰尼里身边受教。他把蒙泰尼里当作现实中的上帝来崇拜,又从蒙泰尼里那里得到慈父一样的关怀。因此,他一直长大到19岁,“除了一双白嫩的手和一套爱花钱的习惯而外,并没有一点本领可以赚饭吃”。

牛虻是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的。他那嫂嫂为了赶他出门,把他“少爷”的身份还原成了“私生子”。这对亚瑟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的打击已经很沉重了;而更为致命的打击是,他和青年意大利党的党员波拉都喜欢琼玛,他以教徒的身份向神父忏悔了自己对波拉的嫉妒,被教士出卖,使得波拉被捕,而他信仰的上帝竟没有对教士“加以雷殛”。这使亚瑟终于明白:“上帝是泥塑木雕的东西,我只要一槌就把它敲得粉碎。”他一槌砸碎了木雕的上帝之后,伪装了投河的现场,只身逃亡到南美洲。

亚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原来的信仰毁灭后,他没有消沉,更没有堕落,而是向欺骗自己的教会乃至整个封建恶势力复仇,斗争得十分坚韧,特别有力。他多次濒临死亡,却仍然“选择了活下去这条路”。他深感“爬回活路上来可真不容易”,有时甚至觉得“单单为了要活下去而费这样大的劲,似乎有些犯不着”,但他仍然顽强地反抗着死亡。琼玛曾问他:“为什么没有自杀呢?”他回答说:“你想,我的工作怎么办呢?谁能代替我去做呢?”是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承担起了一份别人不能替代的责任;否则,何必来到世上走一遭?

十三年后,他回到了意大利,以列瓦雷士为名字,并用“牛虻”作笔名,从舆论和武装两个方面领导了反抗奥地利入侵者和对当地教会的斗争。在起义最关键的时刻,因为蒙泰尼里挺身站到了他的枪口前,他无力地垂下了手,被俘了;在越狱即将成功时,旧病发作,最后他牺牲了。

作品开始时描绘亚瑟和蒙泰尼里在阿尔卑斯山旅游,描绘亚瑟出狱时和琼玛的见面,亚瑟向琼玛倾诉对南美洲苦难的回忆。牛虻伪装成一个流浪汉,在深夜和蒙泰尼里会面,特别是最后行刑前夜,牛虻和蒙泰尼里的激辩与父子相认,和牛虻在刑场上的神采,都是极为精彩的篇章。

牛虻并非一个理想人物,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屡遭打击而斗志愈坚的精神,作为资产阶级先进战士的遗產,我们是可以继承下来的。事实上,尤利乌斯·伏契克、奥斯特洛夫斯基、卓娅……一大批英雄,都从牛虻身上获得了信念和力量。我们每个青少年,不也可以从亚瑟——牛虻的身上学点什么吗?

猜你喜欢
波拉亚瑟上帝
生气的亚瑟
会飞的窗帘
亚瑟,收拾房间
餐馆背后有玄机
亚瑟的寻宝路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波拉波拉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塑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