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为导向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2020-07-27 16:35马秋红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圆明园课题母亲

马秋红

摘要: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之一,更是探究性学习永续课堂的动力之源。如何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激发探究学习,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抛几点浅见,引教师对此类问题的兴趣并探究。

关键词:质疑;解疑;激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5-0104-0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开启,源于探究主题的确立,溯源到学习中的疑问上来。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是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才能实现读书的有疑—无疑—长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就如何落实谈只言片语,就教于大方之家。

1引导学生生疑,诱发探究学习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领悟教材編者意图,把握重难点的情况下,巧妙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是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基础和前提。

1.1抓住课题寻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课题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精练概括,也是文章主题的高度集中。因此抓课题质疑,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个善于质疑的同学,往往都是从课题寻疑开始,从而进人课文的学习之中[1]。

比如,教学部编版《将相和》时,教师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相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问题串,学生明白了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再到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故事主题,明白了“和则共赢,分则两败”的道理。

1.2抓住词句寻疑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典范,凝聚着作者遣词造句时的心血。正如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的诗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可见一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这些关键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挖掘作者独具匠心用词用语的秘妙,从而达到学文明义悟理的的目标。

比如,教学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文章的第一段写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质疑,学生一眼就发现“不可估量”一词并发问:“什么是不可估量,为什么说不可估量?”循着这一问,在教学中紧扣“不可估量”这一关键词展开教学,以初识圆明园,走进圆明园的设计思路,领悟圆明园的价值和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引发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进一步探究。

再比如,教学部编版《慈母情深》中,肖复兴在嘈杂的环境下是这样描写他最熟悉,天天看到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在品读时,引导学生发问:“我的母亲,反复出现,而都在句尾,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殊效果吗?”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得出三个“我的母亲”连用,表明肖复兴对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既感到悲哀、辛酸、心痛,又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辛苦、疲惫,同时,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慈爱,美丽与伟大。这一问,深刻体会出作者用句的秘妙,文章的主旨也“水落石出”。

1.3抓住矛盾寻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学生思维的方向,掂量问题的价值大小,不能为了问题而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处理,没有价值的可以淡化,但是不能挫伤学生质疑的信心,要鼓励学生这种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

比如,教学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时,读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同学提出:“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应该写毁灭呀?作者为何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师发现学生能从题目与文章内容有“矛盾”之处提出问题,而且有探究价值,于是以这个问题为教学缘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一起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深化探究学习

确定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与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2]。

2.1发挥主导,导中释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当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讲一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找恰当时机点一点。最终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秉持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的理念。

比如,教学部编版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步入习作重点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你先想到谁?他有哪些特点?

生1:我先想到的是爸爸,爸爸个子高,身体微胖,爱吸烟。

生2:我也想到的爸爸,我的爸爸个子不高,瘦瘦的,爱喝酒,爱打牌。

生3:我先想到的是妈妈,妈妈个子不高,身体胖,爱打麻将,有时候都不忘记做饭。

(教师发现由于第一个同学的发言诱导学生了,学生对特点的理解定位在外貌及不良习惯上,这不是本课习作教学探究的“特点”,于是教师马上进行了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介绍让我仿佛看父母的画面。但“吸烟、喝酒、打牌等”这不是特点,这是喜好,甚至是不良喜好。

(学生们面露难色,面面相觑,凝神静思。)

师:同学们,那什么是特点呢?请看屏幕:(呈现出一系列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昆虫迷、热心肠、小问号……),这些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4:这些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中,有人物性格的,也有人物品質的,还有兴趣爱好的。

师:你总结得真好!那这些表现人物兴趣爱好的词语和你们开始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5:这些表现人物兴趣爱好的词语,是有意义的,充满了正能量,应该大力弘扬提倡,而爸爸喝酒、打牌,虽然也是爱好,但是这种爱好不值得提倡。

审视本案例片断,教师引导时机恰当,方法得当,解决学生的问题,一切都自然发生,教而无痕。

2.2小组讨论,论中释疑

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当遇到共性的问题不能解决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比如,教学部编版《两小儿辩日》时,一学生问:“孔子是圣人,知识丰富,面对两个小孩的辩论,为何不能决也。”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讨论得出孔子的学识也有盲区,印证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可见孔子尊为圣人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

3引导学生存疑,激发探究学习

教学时,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问题也可以“慢”处理,不“快”解决。引导学生存疑,以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

比如,教学部编版《狼牙山五壮士》时,文末写到班长马宝玉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其他几名战士也相继跳下。一个学生问:“老师,这五名壮士,跳下深谷后,他们活下来了吗?”我们巧拨妙引:“是呀?这五位壮士跳下深谷后,他们活下来了吗?后续还发生的哪些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一查资料,找找答案。”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处理,而是引入课下探究学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能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这一存疑处理,好处多多,并非教师“不作为”。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要存疑,处理不处理根据教学的需要,彰显出教师的教育机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巧梳理,妙解答。无论有无价值,都不要吝啬表扬,秉承“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让探究性学习在质疑问难的倒逼下在课堂上真正放生。

参考文献

[1]张铭芳.精准设疑提问,培养思维品质[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Z1):42-43.

[2]李爱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22-23.

[3]杨永璋,王宝泉.质疑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精神[J].科学与无神论,2004(2):18-19.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课题母亲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给母亲的信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