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2020-07-27 15:48邹筱丹
音乐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

摘 要: 美声唱法是在意大利形成的歌唱流派,本身具有独立的发声训练体系,长时间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世界各国歌唱体系中,对世界各国声乐教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进行研究,加强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可以循序渐进地改善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情况,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逐步完善民族声乐教科研理论。分析我国声乐教学中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中国声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 J6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3 - 0055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3.008

族声乐继承了我国传统歌唱的特点与精华,其教学亦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对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进行研究和解读,能够看出在理论上已经开始借鉴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研究理论等,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新时期,在对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并探索更加科学的借鉴与融合方向,发展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促进教学组织活动的全面贯彻落实,为学生民族声乐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在研究中,首先要对民族声乐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加以明确,进而判断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方向,指导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创新,争取能够引导民族声乐教学呈现出科学化发展态势。

(一)相同点

在解读西洋声乐和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洋声乐还是民族声乐都是由相关曲调和语言所共同组合而成的,所以语言对唱法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一般关注曲目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在演唱时所体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渲染力都相对较强。民族声乐在我国之所以可以获得稳定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存在紧密联系的,也正是由于民族语言的支撑,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才获得了良好的根基。结合西洋声乐中的美声唱法加以论述,在演唱中会将歌词作为音乐的主调,声音和节奏在演唱环节发挥着辅助性的作用,因此演唱者只有字正腔圆且演唱实力雄厚、声音有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在民族声乐演唱活动中,习惯将丹田的使用划分为三个部分;而美声唱法则更加关注使用胸腹式的呼吸方式,也可以使用整体混合式的共鸣发声方式。

(二)差异性

民族声乐唱法在演唱过程中将汉字作为发音的基础,汉字主要包括四个音调,在具体演唱发音环节,演唱者往往会使用嘴唇、舌头和牙齿的协作共同完成发音的过程,在多个器官的配合下起到较好的发音效果,使演唱者的咬字和吐字表现出清晰纯正的特色。而从美声唱法的角度进行论证,可以明显看出美声唱法中是将意大利语元音的发音作为基础,并且往往具备简单的形式,在实际发音演唱环节更加关注连贯性。民族声乐唱法在具体演唱时,不仅重视过程化的表演,也力求能够将演唱和表演进行系统化的融合,展现丰富的表现形式,进而借助声音打动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同和肯定。由此可见,民族声乐唱法和美声唱法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要想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可以适当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各种演唱优点,对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进行完善,进而凸显民族声乐唱法教学的艺术特色,为学生民族声乐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对我国高校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基本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发现民族声乐教学中已经尝试对美声艺术和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并且美声艺术与民族文化已在民族声乐唱法教学中得到了适当的融合。民族声乐教学开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艺术风格也更加丰富,教学基本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现阶段,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别,一是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将美声教学作为开展教学组织活动的主题,然后将我国民族特色声乐作品作为辅助开展兼顾性演唱训练;二是在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但是仍然将民族唱法作为最基本的演唱方法和主要教学内容,对民族声乐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和应用价值,能够为民族声乐专业方面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缺乏规范性,无法真正发挥出美声唱法的重要作用,甚至会制约美声唱法教学活动的系统优化。因此,要想对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加强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就应该有针对地进行更为系统的论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美声唱法教学借鉴和融合工作的研究,保障可以循序渐进改善民族声乐唱法教学的基本情况,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声乐唱法,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方向

从前文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针对美声唱法加以借鉴,并且相关研究者探索了将美声唱法融入民族聲乐教学中的措施,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但是由于并未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证,因此借鉴和融合效果不够理想,限制了民族声乐教学作用的发挥。所以,在对民族声乐唱法教学进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还需要更为系统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民族声乐唱法教育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为民族声乐唱法教学提供相应的指导。

(一)演唱技术方面

在演唱技术方面,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强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促进演唱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增强学生民族声乐演唱技术能力的培养效果。

首先,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应该尝试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借助深呼吸的方式充分利用横膈膜,在演唱过程中保持气息,促进肌肉群形成对抗效果,保证气息的供给,注意气息的充分流动,提高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往往会指导学生使用小气口的方式实现断句的目的,争取学生在演唱活动中可以达到“以气唱情”的艺术效果。借助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演唱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增强演唱的情感表现力。此外,近几年流行的民间歌曲演唱活动中常对花腔艺术进行适当的应用,而花腔艺术的应用实际上体现出了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例如民族声乐教师在教学民族声乐歌曲《牧笛》时,适当加强对气息演唱技巧的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气息的重要性,并利用气息的差异化特点将曲目的差异性充分的展现出来,彰显作品不同的情感格调,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在使用共鸣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共鸣腔技术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是一种应用相对较为广泛的技术,在实际民族声乐演唱活动中,能够借助局部共鸣提高演唱效果,增强声乐演唱的艺术性。从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进行了适当的借鉴,引入美声唱法中混合共鸣技术对民族声乐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不同的共鸣腔体,并且通过对腔体大小变化的调整增强声音的圆润度,实现对音色的改变。同时,在民族声乐演唱活动中还可让学生使用真假声来实现对声音比例的调节,促进演唱艺术效果的逐步提升,从而使声音能够贯通头腔、口腔和胸腔。例如在教学民族声乐歌曲《中国大舞台》的演唱中,就可以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让学生使用混合共鸣完成演唱活动,将歌曲中表现的恢弘气势充分地呈现出来。而在教学民族声乐歌曲《多情的东江水》的演唱中,为了让学生在声音中表现出细腻的感情,可以借鉴美声唱法指导学生对共鸣和嗓音进行更加科学的调整。简言之,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将不同声乐作品的特点作为根据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指导学生对共鸣腔体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展现不同曲目的风格特点,并且在演唱中提高情感表达效果,促进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咬字技术方面

咬字技术教学是民族声乐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加强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可以提高民族声乐咬字技术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规范性和效率。美声唱法咬字的根基是意大利民族语言,所以在将其借鉴与融合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实践中时,往往难以实现对声音和咬字情况的有机协调,影响演唱效果。在意大利语言体系中母音和子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意大利语言和汉语的咬字习惯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咬字技巧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应在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适当调整,更加偏重咬字的着力点,彰显出民族声乐教学特色。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演唱训练活动时,要求学生将软腭提起,并且使后咽壁立起来,这样就能构造出相对稳定的咽腔,辅助声乐演唱训练。一般情况下,在声音巡林实践中,仍然需要将意大利语中的元音作为基础,借助纯母音混合演唱的方式促进纯母音色彩与其他母音色彩的混合,使母音达到变调的状态。在咬字训练中,让学生练习咬准意大利语中的元音,还可以辅助学生对共鸣的训练,实现对学生演唱声音的统一,提高民族声乐演唱的圆润性和连贯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美声唱法,让学生可以逐渐发现适合于自己的咬字方法,适当拓展演唱中咬字技术的自由发挥空间,增强演唱中的汉字咬字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民族声乐演唱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声乐教科研工作中

声乐教学重点教科研工作中也可以适当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促进民族声乐研究理论的丰富和研究体系的完善,指导民族声乐教学的系统优化。

其一,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我国声乐基本理论的研究历史悠久,如宋代张炎的《词源》中也针对艺术表现内容、咬字和行腔等加以论证,记载了部分音律方面知识,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中在戏曲演唱方法的介绍中就涉及到部分声乐方面的内容。此外,元·王骥德《曲律》、清·徐大椿《乐府传声》等均针对声乐唱法进行适当的分析,提及了戏曲艺术中对声音表现技巧的应用。由此可见,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理论已经初步认识到声乐艺术的重要性,并且探索了声乐艺术传承等系列问题,还针对声乐演唱相关内容加以总结,关注情感的表达和声腔艺术效果的营造。但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研究理论体系中针对声乐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总结方面,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无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在研究中为了完善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理论,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就要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教科研工作加以研究,增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其二,国外美声唱法方面的声乐理论研究。国外针对美声唱法开展的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相对较为丰富,并且针对美声唱法教学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论证,借鉴和融合美声唱法中的声乐理论,能够为民族声乐唱法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17世纪时,巴西雷就已经针对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后期美声唱法教学研究理论的基础。而随着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音乐艺术的发展也获得了深厚物质基础,美声唱法的研究发展也更加迅速。19世纪相继出现了美声学派相关的音乐理论、教学理论以及演唱方法理论等,还从不同的方面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声唱法教学改革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步入现代社会后,声乐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声音频谱分析技术和快速摄像技术的出现,美声唱法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强,并且开始针对起音、音色的变化等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和解析,对美声唱法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国外美声唱法理论研究成果也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起到相应的借鉴作用。

其三,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工作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在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工作中,为了增强声乐理论研究的科学性,提高研究的整体效果,可以积极借鉴美声唱法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民族声乐唱法研究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现阶段,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关的研究甚多,内容涉及课程设置、发声技巧、教学实践分析等,声乐研究理论也更加精细。其中,部分究者立足于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基本情况,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借鉴和融合,为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发展民族声乐研究理论的过程中尝试借鉴西方美声唱法中的研究成果,并且将西方美聲唱法的研究观点沿袭下来,辅助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研究工作的系统优化发展。如此,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吸取美声唱法理论研究工作的成功经验,对研究理论进行有效完善,为美声唱法研究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更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组织活动的系统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结 语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受到美声唱法的影响,并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特征。新时期在对民族声乐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探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和借鉴,并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发展方向,对教学基本活动进行革新,可形成特色的教学优势,实现对学生民族声乐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9):59-61.

[2]赵大海.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机结合的意义[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6).

收稿日期:2019-11-08

作者简介:邹筱丹(1979— ),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浅谈美声唱法中喉头的位置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思路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京剧老生与美声男高音在唱法上的比较研究
音色在美声唱法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