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给想成为___的你

2020-07-28 17:06
视野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废柴码字大学

高考结束到填写志愿的这段时间,你们是否也(替孩子)想过,为将来选择什么专业?不妨从前人的故事里,畅想一番吧。

给想成为医学生的你Melancholy

写下这个标题时,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本身是个不那么想成为医生的人。确切地说,我想写给那些在这个或其他专业(困境)里挣扎、想要改变的人。

作为一名在读的医学研究生,此前的我是一个失败者,从小镇考入县城高中后感受到了落差,几次努力未果,混沌度日。那个时候,我也觉得自己非常失败,主动套入了这个失败者的角色,保持着仅仅不挂科的中游成绩,继续蹉跎岁月。

说到课程内容本身,虽然我学习的是中医学,但中西医内容我们都要掌握,因此课程比较全面,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总体而言,中医偏重于思索,是体悟型的,需要在基诊方药的基础上结合四大经典、名家医案、临诊内容多思考、多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用药习惯。作为一门经验医学,重要的是前人和自己的经验,学校只是把基础知识教给你,如何运用只能靠自己。

而西医是循证医学,偏重于实验、量化、理性思维,知识点更多,内容更细化,要不停看书,关心国际指南和医疗界最新动态,以不断扩充、更新知识库。但是西医从课本到临床,比中医简单直接得多。

我认为,就像有人说的“大学就是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后剩下来的东西”,大学最重要的其实是育人。

进入临床,感到这个行业有更多“不可说”的东西,经常关注新闻的人大体都知道。我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压抑期,但一些心地善良、有学问和真本事的老师的引领和教导,大部分病患的真诚感谢和尊重,以及上临床后才体会到的“学有所用”,是能带来一部分成就感和欣慰的。

此刻我明白了,要成为一名医生,就要像当初甫一入学时所做的宣誓那样:要“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既要高尚,又要勤勉,这其实是相当高的要求。但目前这个行业,像医学生们无数次对外重申的那样,不能提供给你相应的回报,我只想知道,想成为医生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给想成为“码字员”的你han_++

“码字员”,一听就是很无趣的工种。我这里说的,泛指與文字打交道的人。

例如文案,每天对着电脑,终日与甲方爸爸、乙方上级打交道,还时不时与设计扯个皮什么的。看着也赚不了什么大钱,还特别苦哈哈。抑或是自媒体小编,每天没日没夜地追着热点跑,顶着一双黑眼圈,走到动物园都能直接cos国宝。身为一个“码字员”,只有“过稿”和KPI,毫无灵魂。

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码字员”。小学时,作文是我所有作业中的大难题,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最终依旧被当成“最差范文”。这使我一度恐惧所有文字。上了高中后,压抑的寄宿生活和略微自闭的性格,让读书和写日记几乎成了我课余时间最爱做的事情。果不其然,高中作文成绩瞬间蹿至年级前几名。毕业后,又特别幸运地进入纸媒行业,做过图书编辑,干过杂志编辑,然后,就开始进入甲方做品牌文案和自媒体。

据不完全统计,要投入一个行业至少要一万小时,而我,在码字这一行,大概投入了六万多个小时,九年。其实无论是文案还是自媒体,只要接触久了,就一定会码字。它可以不受任何行业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你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和做事方式,就可以接触到目前就业市场上你所能看到的所有行业。你的视角也许会因此而变得无限大。

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无趣的职业。在这个快速阅读的世代,真的能沉下心看冗长文字的人并不多,你只能把想说的、想表达的内容以最直接简短的文字传达出来,并且要做到从标题开始就要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内容要时不时打到他们的痛点……

没有人知道,在这短短几个字的标题后面,你被毙了多少次稿,扯掉多少根头发。更没有人在乎,你这个梗到底是有什么历史意义,你这句话是出自哪里,你这个图为什么要这么搭配。

在凡事只看结果的当下,码字真的是一场孤独的行为艺术。我们要与这个快速的时代对抗,佛系地告诉自己结果都是浮云的同时,又不断刷新着判定你的文字“成功”与否的数据。与世界对抗,也只不过是在与自己对抗。码字的人,真的很容易精神分裂。

但文字有趣的地方在于,千人千面的观点与变化莫测的未来都能通过这一方式传达给不同的人。它不仅是媒介,更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

或许,在完成这种“使命感”的过程中,你会觉得很孤独,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请一定毫不在意地写下去吧,就像每篇都会十万加那样。

给想成为废柴的你

佚名

如果要形容我的青春,遗憾、后悔这些词汇贯穿始终。天性的胆小、敏感与执拗,和从小不够自信,让我怯于和人交流。主动搭讪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在我身上发生。三年过去,熟悉的人只有室友,活动也是和室友一起。大家一起单着,抱团取暖,成为人际的废柴。

其实爱好挺多,就是喜欢和擅长还是不一样的。练字,曾经打卡过一年,只是没有专门去训练,只是随便模仿别人的字形,就可以让我完成一天的打卡。手账,一入手账深似海,开始时兢兢业业,到了中途,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视频剪辑、图片美化,也是了解点皮毛。

这些的后果是什么?讲一个亲身的例子。曾经有微博上一个字体库找到我,也许是看到了我挂在网上的练字照片,觉得我写得还行,让我试着投一下稿。当时还以为是骗子,不过最后还是投稿了,过程不重要。结果是并没有入选。这比自己主动投稿的自信心打击还要大。

周围人总夸我的字好看,但我知道远远不够,这个不够不是平常的书写,而是介于“还好”与“好”之间,介于“爱好”与“特长”之间。比起更多写得好看的专业大佬,我只是懂点皮毛。没有坚持任何爱好,这是兴趣的废柴。

最后是学业的废柴。可能是天生的脑袋不灵,我好多选择都没有好好考虑和争取,错过了许多机会。学生会部门的部长、学校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评奖评优等等。真的是不善于交际与竞争,相安无事的性格让成绩不差也不拔尖。或许,当时努力一下,真的可以收获许多。

这三个废柴在大学期间最为致命。人际的废柴让你默默无闻,兴趣的废柴让你黯然无光,学业的废柴让你不思进取。

我希望的是,那些和我一样胆小、敏感,有社交恐惧症的可爱的男孩女孩,能够在大一,或者这个长达三个月的暑假,找到你这四年的目标。在四年的时光里,你可以慢慢实现它,实现不了没有关系,慢慢靠近就可以了。人生是完美不了的,但不要让自己有太多遗憾。

大声地介绍自己吧,freshman!

给想成为大学生的你

Y.格调

当你走进高中的那一刻,身边的人就会说:这三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其实我作为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怀疑:在当代,上大学真的是必要的吗?

大学,在我的认知中,是我们走向社会途中的一座收容所,它收容了无数个暂时还无法面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你我他。

当我踏进大学校园,我也曾如同无数人一样异常兴奋。大学里的每一幢教学楼,每一个学长学姐,每一次团体活动,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可是新事物的吸引力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我看着大一那一周十八节课的课表,上了两周课之后,所有热情都渐渐退去。生活还是与高中大同小异:教学楼——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口袋里多了点钱,能够自由地跟朋友去品尝所在城市的美食。

当你看到这里,也许会跟我一样,对是否真的有必要上大学产生怀疑。我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我想对你说:我一点也不后悔。

高中时期的你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你一直向前奔跑,期待着能够跑进梦想大学的校门。在这个过程中,你无可奈何地会忽略掉家人,你也可能会忘记喜欢的东西,你甚至可能会忽视自己。很多人都戏谑高三就是人生智商的巅峰,而大学,它可能无法丰富你的知识,也可能无法拓展你的人脉,更无法给予你金钱。但是,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你我都接受着“一定要向前看”的教育方式,却没人告诉我们背后和周围也存在未曾发光的幸福。大学是你在人生长跑中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里,你可以停下来回顾自己。你可能会重拾过去放下的爱好,当然你也可能会天天逃课,甚至你也许会发现你就是一条咸鱼,这些都没有关系。大学本来就不是教会你实质性东西的地方,它的作用仅仅是让你停下来思考自己。

在大学,我碰到了敢于表达自己的同学,所以我在一点点地改变自己的懦弱;我碰到了思想成熟的同學,所以我的思考方式也在慢慢产生变化;我也碰到了虚情假意的人,所以我时时刻刻都在警醒自己并且努力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大学前两年我一直在徘徊,到大三我才真正开始思考自我。我发现我喜欢小说,于是我开始了阅读,一年读了四十八本书;我发现我热爱孤独,于是我规划以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我发现我喜欢韩语,于是我鼓起勇气报名了韩语考试并取得了四级证书……这些都不是大学的课程能够教给我的,大学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让我有时间思考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的舍友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虽然来了这样一所不知名的三流大学,但是我不后悔。因为这里还是会有许多人身上带着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提醒并督促着我,让我成为了更好的我。”

猜你喜欢
废柴码字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我就废柴怎么了!
你的轻而易举,我的力不能及
放 下
SAD ANGS
数据链系统中软扩频码的优选及应用
长为{4,5,6}的完备删位纠错码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