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民《为权力祈祷》

2020-07-28 17:09严婷伊
时代人物 2020年5期
关键词:乡绅

严婷伊

关键词:卜正民;社会事务;乡绅

欧洲汉学家常出“方志”大用户,卜正民便是其中一位。卜正民师从史华慈和孔飞力,在哈佛大学的求学时社会研究的项目,使其有机会置身于一个跨学科的学术语境中,并对之后观察历史的方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70年代曾作为交换生前往中国学习,当时国内外中国史研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外学术界主张从中国本土出发,还原历史于中国内部,讨论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内部动因和发展模式,同时也主张多个学科交叉合作进行研究,卜正民的学术研究正是继承了这一时代特点。从中国学习回国后,在其师孔飞力的指导下完成从明代的社会和制度史研究佛教问题(即《为权力祈祷》的前身),由此他的研究兴趣也发生了向中国明代史这一明显转变。

不过总的来说,卜正民的学术研究范围是亚洲历史及亚洲文化,研究对象以中国和日本为主。研究内容涵盖中国明代社会和文化史、日本近代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史以及当代人权问题 。论著主要有《纵乐的困惑——明代商业与文化》《中国明代的社会状况》,以及负责编纂的《剑桥中国明代史》第八卷“明代交通通信和商业”一章。编著主要有《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社会士绅社会的形成》(本题讨论中将简称为《为权力祈祷》)《明清历史的地理资料》《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谱系学》和《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等。

卜正民既有西方学术背景,又有长期在中国调研的经历,尤以明清时期的史地志类资料收集较为突出。地方的文献大多出自地方士绅或精英之手,因此从某一侧面来说是属于关于士绅的志。拥有大量地方志研究经验的卜正明能够以娴熟手法展开对士绅的研究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为权力祈祷》便是其对明清时期士绅研究的代表作。

书一开头,便说晚明的佛教的复兴并不简单是像一面投射镜子投射出晚明士绅的发展,而更多地是作为士绅的一部分展示出来士绅在这一阶段的“面貌”。那么到底是何种面貌?卜正民率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士绅为何独自对佛教情有独钟?是否在明清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士绅支持其他宗教的发展呢?

后文作者从三大方面论证其所提出的问题,引导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探寻真相:第一篇“佛教的文化”目的是为下文铺垫时代背景,作者探讨了佛学和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士绅文化与佛教是如何和谐共处。晚明政治腐败导致部分仕人回归地方,寺院成为退隐后的社会精英主要栖身或活动处所,为其提供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活动的舞台。此外这一时期的国家权威已大为削弱,地乡绅成为维持本地秩序的政治现实,这种倾向进一步加剧了在地方的佛教活动。第二篇“寺院的捐赠”,讲述士绅捐赠寺院的形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动机,如性别影响、宗族关系、宣扬士绅身份等等,信仰的模糊性使更为广泛的人士提供了进入佛教活动的可能性。第三篇“捐赠的地方个案研究”则分别选取了山东诸城县、浙江鄞县和湖北当阳县作为具体例子进行探讨,来让我们看出明末清初各地士绅捐赠寺院行为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在最后的一章中,作者把士绅对于寺院的捐赠放在从宋到清的更远的时间段内进行考察,以“国家和社会的分离”向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靠近。

因此从本书可以得出结论:在明末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士绅阶层热衷参与佛教活动的宗教繁荣景象,并非纯粹出于信仰或佛学研究的兴趣,而是以其文化和经济的优势来追求国家官僚体系之外在社会管理事务上的一种“权力分享”。

此外,本书還充分展现了卜正明在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上为我们带来的新启示:

一、在理论创新上

卜正民借助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欧洲早期出现公共领域的理论阐发了“士绅社会”这一概念,作为考察中国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哈马贝斯公共领域理论是对西方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研究的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分析视角。哈贝马斯说:“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 。公共领域共享市民社会的私人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公共领域,又通过国家权力的反作用共享政治公共领域 。

卜正民认为在晚明国家与社会已逐渐相分离的状态下,寺院的捐赠为士绅的自治组织提供一个空间,在那里士绅可将之转变为权力的公共领域,可以在国家权力系统之外发挥自己的功用,“而不是作为一种仅仅是沟通个体对慈善和虔诚的坚定信念的慈善事业” ,这一结果似乎与“公共领域”的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卜正民这一理论创新并不符合历史实情,提出了关于“明代的国家和社会是否出现了卜正民所谓的‘分离”等诸多质疑。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尽管晚明士绅社会的公共领域性质并不充分,但公共领域构成、主体在场所中的活动及功用还是较为清晰的,如佛教寺院的确具有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士绅也体现了显著的公共性特点。

当然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生长与欧洲社会背景下的西方观念,主要用来描述现代政治社会生活,而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市民社会体系或者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尤其这个理论是否适用于晚明时代的国家和社会?但无论怎么说,这种理论对我们的中国史研究有着许多新的启迪。

所谓理论概念, 即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我们不断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某些历史现象有着更为贴近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可以借助它来作为“桥梁”丰富发展我们的研究成果。但值得警惕的是,无论哪个历史时代的理论成果,都不可能具有超越其特定历史下的真理性意义,它一方面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环境、认识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它是对特定的研究对象的反映。

二、在研究方法上

(1)卜正民的著作最基本的相通之处就在于对非传统史料的偏爱。这本书正如卜正民本人所说,虽有佛教有关,但并不是纯粹的佛教史,更多是利用寺院的资料来做对乡绅研究的社会史。这对于如何利用现有资料,及开发新的史料去研究历史问题是一个莫大的启发。史无定法,在关注和阅读史料方面,“过分清晰分界,等于画地为牢” 。卜正民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人类学融入其中,且注重历史的各个侧面,并注重一些传统史学所忽略的档案,书信,墓志铭等史料的运用,为我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如何用新的路径研究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

(2)卜正民作为一个国外学者,中国对于他而言只是他者,所处立场自然与中国学者有所差异,他更关注的是历史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思考,如何在观察历史现象时跳出自身环境去思考。尤其是作为历史后来者,看问题往往伴随着一种“后见之明”的态度,那么我们展开的研究只能是对线性过去单一的描述,而历史展开的过程中,却往往充满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把握历史的时候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3)在《为权力祈祷》中,卜正民对中国东部、南部和中部三个不同的经济区域中国的士绅捐赠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是如何获取地方社会的公共权力,这种以区域、个案为主的研究单位,可以达到缩小研究范围、进行深入探讨的目的,从而使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关注和考察,让历史叙述更加翔实和生动。以小角度小事件切入,将故事巧妙融入到大的历史框架中,既避免了小而琐碎,又可避免大而空泛。

参考文献

[1]哈马贝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p126.

[2]卜正明.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22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p47

[4]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晴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月.p10.

[5]章宏伟.公共领域话语的中国意义——评《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J].长沙:云梦学刊,2010(05)

[6]梁斐.对卜正民晚明士绅社会研究的再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猜你喜欢
乡绅
画痴
乡绅与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冲突与平衡
画痴
画痴
圆滑世故 虚伪奸猾
乡村旅游纪念品设计思考
勤于吏职的陶侃
“中山虫”:国民党党治初期瑞安乡绅张棡的政治观感
正屋
走向“第三领域”:乡绅阶层之于乡村自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