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博物馆“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数字化展示构想

2020-07-29 12:33张晋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9期
关键词:展示古建筑数字化

张晋锋

摘 要:晋城地上文物众多,特别是古建筑类文物,时代延续性好,种类齐全,有的是法式孤例,有的是海内孤品,有的还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晋城博物馆在2014年改陈时依据本馆的特长和地方资源,全新推出“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基本陈列,系统展示晋城古建筑的风貌,收获专家和普通观众的好评。但由于博物馆室内展覽的局限性,部分内容展示效果不佳。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展示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展示内容和效果的不足,文章对此进行论述。

关键词:晋城博物馆;古建筑;数字化;展示

晋城,古称泽州,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晋城地上文物众多,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总量6601处,其中古建筑类文物近5500处、20000座,占比80%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居全国前列。晋城的古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全,时代的延续性好,因此,晋城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

晋城博物馆位于晋城市东大门,南临凤台街,北靠泽州公园,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晋城博物馆原名为“晋城市古建筑艺术博物馆”,2002年建成开馆。建筑外形融入了较多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高台与重檐结合、耍头与下昂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三重大挑檐,比例收分恰到好处,富于韵味和层次。建筑平面呈中国古典的“九宫格”模式布局,并采用传统的院落递进的手法,使观众流连忘返。

晋城博物馆在开馆之初就非常重视陈列展览工作,基本陈列“太行魂—晋城古代文明展”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2014—2015年基本陈列改陈,把“晋城古代建筑艺术”作为基本陈列的主题。时隔十年,晋城博物馆又回归“古建艺术”的主题。

1 晋城博物馆“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概况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在博物馆的顶层四楼,面积约16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示部分—序言大厅和四个相对独立的展厅。

序言大厅在四楼中厅,展示着等比例复原的高平二郎庙金代舞台。高平二郎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舞台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舞台(戏台)建筑。基座正面右侧的一块束腰石上刻有题记:“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治刊。”在博物馆展厅中等比例复原展示古建筑,可以说是全国少有的创举。

第一展厅“走进古建筑”,主要介绍了晋城古建筑分布情况以及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实物展示了各个时代的石质柱础、砖瓦构件和木工工具。古建筑模型有晋城青莲寺上寺释迦殿(宋代建筑)1∶4的1/4剖模型、佛光寺东大殿(唐代)模型、大同善化寺普贤阁(金代)模型、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金代)模型、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宋代)模型、泽州川底佛堂大殿(元代)模型、陵川南召文庙大成殿(明代)模型、介休祆神楼(明代)模型、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模型、陵川昭庆院三圣瑞现塔(金)模型,还有一组斗拱模型。

第二展厅“泽州古寺庙”,主要介绍晋城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寺庙建筑,以复原和模型为主,先后展示了高平崇明寺大殿断梁结构、硖石山与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正殿内的天宫楼阁以及宋塑二仙和侍女像、青莲寺下寺弥勒殿内唐塑弥勒及菩萨、弟子像,陵川西溪二仙庙1∶20的半剖模型。此外还展示了高平开化寺壁画(图版)、府城玉皇庙金代琉璃屋脊、坪上玉皇庙壁画等古建筑的附属文物。

第三展厅“沁河古堡寨”,主要介绍沁河流域明清时期的堡寨建筑。这些堡寨建筑不仅坚固实用,而且宏伟大气,堡寨内亭台楼榭、庙宇样样俱全,平时居住,战时防御,历经几百年风霜,现在已成为晋城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展厅以声光电的手段展示了窦庄堡的历史,虚实结合展示了皇城相府内城“斗筑居”的藏兵洞和春秋阁、文昌阁,复原了砥洎城坩埚城墙,图版式介绍了郭峪堡、湘峪堡、宁远寨、西文兴村、良户村等堡寨聚落。

第四展厅“晋城古民居”,主要介绍晋城地区的古代民居。民居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建筑类型,最能反映一方水土上的人们特有的起居方式和生活艺术。展厅以古代晋城人民日常起居为主要内容,复原了民居门楼、民居院落、民居正房厅堂陈设以及水井、石碾石磨等附属设施,并以精美的木雕、砖雕构件展示了晋城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

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将晋城乃至山西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汇聚到一起,为观众系统介绍我国古建筑这一特殊的文化遗存,以点带面,使观众在参观中不仅获得知识和艺术审美的提升,还能从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 古代建筑类展览的局限性

虽然“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取得了成功,但由于博物馆展览的局限性,古建筑类展览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无法展示古建筑的全貌

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它的存在环境,而环境往往成为古建筑的一部分。与环境相协调的古建筑,“仿佛从中生长出来一样”,十分自然。就如同保护古建筑也需要治理其周围环境的道理一样,参观古建筑也要了解古建筑所处的环境。古建筑,有的身处闹市,人来人往,有的在穷乡僻壤,人烟稀少;有的是禁宫殿堂,庄严肃穆,有的是村中小庙,青烟渺渺。古建筑的环境对古建筑本身也起到烘托的作用,而博物馆展厅不可能创造出和原古建筑相同的环境,环境的烘托作用也体现不出来,观众也就不能全面理解古建筑。

2.2 观众的现场感不足

参观古建筑与参观古建筑展览还有一个不同点就是现场感。古建筑一般在室外,而古建筑展览是在博物馆展厅里,这一区别也造成了观众的感受不同。由于空间和光线的限制,展厅里的古建筑现场感低,和周围环境的对比感受几乎为零,观众不能真正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2.3 大量使用模型造成视觉上的差异

博物馆展厅空间是有限的,但古建筑数量是无限的,这带来的结果是大量使用模型并且多数采用缩小的模型,无法展示古建筑雄伟、壮观的特性。我们参观古建筑,在现场能感受到古建筑带给我们的震撼,这种震撼主要来自其体量和用材的尺寸。而经过缩小的模型,无法给我们带来这种感受,我们感受到的恐怕只有模型制作的精巧了。在形容晋东南地区古建筑的斗拱时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就是“用材硕大”,而在展厅的模型中是体现不出用材的大小,这不能不说是古建筑展览的遗憾。

2.4 古建筑的附属文物展示不足

古建筑的附属文物是古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重要载体。在参观古建筑现场时,我們可以一一了解,去体会附属文物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如塑像带来的神灵的启迪、壁画的气氛烘托、彩绘带来的视觉冲击、雕刻带来的艺术和文化感受等,而展厅的古建筑展览是无法做到的。这些附属文物有些不可复制,有些复制后展示又有所限制,不可能达到在现场参观的效果。

基于博物馆古建筑展览的局限性,我们需要取长补短,在数字化上做文章,古建筑数字化展示也就成为展览非常必要的补充。

3 晋城博物馆“晋城古代建筑艺术陈列”数字化展示的构想

3.1 利用采集的古建筑的数据,通过现代展示技术,交互式体验参观古建筑

利用现有的古建筑三维数据,或者采集一些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数据,建立本地区古建筑三维数据库,也可利用全省乃至全国的古建筑数据库,通过现代展示技术,制作AR、VR等多媒体展示片,让观众体验式参观古建筑。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可以给观众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综合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以第一人称感受古建筑给人们带来的震撼。观众可以随时、没有限制地观察古建筑,可以仰视、平视,也可以俯视鸟瞰古建的整体环境,真正实现全方位、无死角地参观。

3.2 利用采集的古建筑附属文物数据,通过情景再现技术,了解附属文物的信息

古建筑往往有众多的附属文物,如雕塑、壁画、彩绘、砖雕、木雕、石刻等。这些附属文物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建筑价值的体现。同时,有的附属文物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珍品,参观古建筑的同时,欣赏这些艺术珍品也是一种享受。而在现场有很多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光线、空间以及保护措施的状况等,无法充分了解这些附属文物。通过数据采集,建立三维数据库,再利用情景再现技术,让这些保存在古建筑里的艺术珍品,充分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实现现场无法达到的参观体验。

3.3 再现古建筑的搭建过程。

参观古建筑,只能看到古建筑建成以后的样子,无法知道一座古建筑是怎样搭建起来的,而这一点往往也是观众所好奇的。例如,参观古建筑或古建筑展览时,只能听讲解员讲“我们的古建筑在修建时不用一根钉子,全部用我们古人特有的技术—榫卯技术搭建而成”,而具体什么是榫卯技术,榫卯结构又是什么样子,无从了解。而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再现古建筑的搭建过程,通过建筑选址、图样、备料、搭建、彩绘以及后期维护、修缮等过程,让观众全程了解晋城博物馆古建筑的修建和维修技术,了解古人的智慧。

4 结语

现在,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潮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博物馆也应顺应潮流,为发展注入新动力。网上博物馆已被多数博物馆和大众接受,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和移动互联以及正在普及商用的5G技术,也将给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了解古建筑,数字化也许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博物馆陈列或者古建筑的数字化可能还面临很多困难,有的还需要深入研究,规范和标准亟待建立,建立数据库和管理平台还需要投入,相信就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展示技术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猜你喜欢
展示古建筑数字化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