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研究测度

2020-07-29 02:08沈瑗瑗刘裕维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6期

沈瑗瑗 刘裕维

【摘 要】北部湾城市群于2017年由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在原有的北部湾经济区的“4+2”格局基础上,新增加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部分地区。文章通过范围内城市的首位度指数、区位商、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进行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到,北部湾城市群目前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足,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发展现象,但是前几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为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凭借国家的规划部署、自身区位等优势,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前景乐观。

【关键词】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区位商;城市流强度;城市联系强度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6-0001-05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城市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绝对的主力地位,另一方面资源和资本的有限性,使单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逐渐受到了限制,不可抗拒地会遇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困境,想要取得经济的长远发展,就需要考虑更广泛区域内的配置优化问题,将研究视野扩大,打破单个城市的行政边界、地理边界和经济边界,以城市群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便发现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张学良,2016)。如今,城市群作为一种更为重要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发展形式和发展路径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及“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4—2020年)》指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协调发展,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在这十二年时间里,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逐步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2015年,三大城市群GDP总额超过1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6%(刘士林,2016)。除了三大城市群以外,又逐步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几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正在逐步发挥着“主体形态”的作用。

北部湾地区是我国特殊的临边临海地区,随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合作的深入,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此时的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钦州、北海和防城港4个城市,同时根据区域特点延伸至玉林、崇左两市。在几年的建设中,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5年6市合计地区生产总值达7 996.27亿元,是2006年的3.91倍,年均增速达17.58%,初步展现出该城市群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发挥北部湾地区的门户作用,有机衔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强区域联系和协作,2017年,国务院批复了《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新北部湾城市群正式建立。新“规划”中划定的北部湾城市群的范畴包括了广西、广东、海南3省的11个地级市、1个县级市和3个省直辖县(见表1),陆地面积为11.66万km2,2015年末常住人口为4 14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6 29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01%和2.25%。在新“规划”中,北部湾城市群将围绕着“一湾双轴、一核两极”的框架建设发展,即以南宁市为核心城市,以湛江、海口为两个增长极,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海洋研发基地,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依托沿海地域优势,实行生态优先,有序开发的海岸线经济带建设;同时,利用海陆综合运输通道,打造南北钦防、湛茂阳的两个城镇发展轴,推动轴线上城市的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连接,另一方面可以紧密联系港澳地区,充分发挥北部湾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2 研究综述

在学术界,对“城市群”概念,一般认为是从1957年Gottmann的“Megalopolis”一词开始的,而围绕着这个词国内外学者总结出一些不同的定义,有些强调城市群的地域空间组织形态,有的强调城市群中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和流动,有的则是强调城市群的产业联系,但是都认为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城市之间复杂的资源要素网络有机连接形成的空间组织的高级形态,汪阳红(2014)认为城市群有高密度性、网络性、枢纽性和共生性4个特征。

关于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最为直观的当属交通运输的推动作用(Weber,2003;刘静玉,2004),在工业化时代,港口城市凭借区位优势发展传统工业,而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和配套服务业便会在港口城市周边集聚,带动了周边城镇的发展,自然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对城市群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一种动力机制是产业集聚与扩散,产业的结构变化是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庞晶和叶裕民(2008)认为城市群是在产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向心力是由聚集经济效应、规模收益递增和交易成本的节约所构成,由于向心力的作用,大量相同或密切相关的企业会在区域内集中,并促进资金、人口的集聚。Fuji和Krugman(2005)指出城市发展的自循环效应会促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导致的问题,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地价上涨等因素成为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使得资源向城市边缘或其他城市转移。在这两种力量的交错作用中,城市群逐渐形成。

政府的作用也在影响着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Henderson在1974年构建的城市体系形成的静态模型中,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在城市群形成中发挥的作用,而这一现象在我国更为常见,区划调整、产业政策、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的制定都导致城市规模和城市群的形态的变化(徐永健,2000;石崧,2004)。

随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模式、机制方面(叶玉瑶,2006;毕秀晶,2013;刀秋坤,2013)。刘士林等人(2016)认为目前在我国城市群的相关研究中,出现了4个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基本概念的再认知,二是分层次差别化的地方或区域城市群研究,三是关于城市群发展的模式研究,即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四是关注城市群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推动城市群的可持續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相关规划自确定实施以来,已经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期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尤其在港口建设、对外贸易和旅游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但是以往学者对北部湾经济区(4市或6市)的研究表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南宁市的核心地位不够突显,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布不合理,产业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也不理想(张协奎,2009;毛蒋兴,2009;朱士鹏,2013;许露元,2016)。张学良(2016)认为北部湾城市群尚属于形成型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子系统都较为平衡,但是可持续发展竞争力都不高,此类城市群需要进一步找准并依托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然而,新的北部湾城市群整合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几个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认清北部湾城市群现在的经济状况,根据新规划的内容,结合自身特点,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此次研究的目的。

3 研究内容

由于统计口径和可比性等问题,所以本次研究并没有将海南的1个县级市和3个直辖县纳入研究范围,仅对11個地级市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如未特别说明,所有数据均为全市数据。

3.1 城市首位度指数

城市首位度最早出现在Jefferson1939年的研究中,多用来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情况,学者们多认为城市群的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是建立合理的有层次的城市体系,首位城市各种要素的集聚可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首位度指数是通过计算城市群中某要素排名第一位城市在一定范围内该要素的占比,用于衡量城市群该要素的集聚程度,从最初的两城市首位度指数发展到现在较为常用的4城市首位度指数和11城市首位度指数。首位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S2=P1/P2(1)

S4=P1/(P2+P3+P4)(2)

S11=2P1/(P2+P3+…+P11)(3)

其中,Pn指的是城市群中排名第n位的城市的要素值,根据相关法则,S2理想值为2,S4、S11的理想值为1,当数值超过理想值时,城市群趋于首位分布,而低于理想值时,则城市群呈现序列分布的趋势。

从表2、表3可以看到,北部湾城市群在人口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首位分布,南宁、广东各市和海口的户籍人口数量差别不大,而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南宁市辖区的首位度还是较为明显的,说明在经济实力上,北部湾城市群呈现出一定的首位分布态势,这有利于各类要素向首位城市的聚集,首位城市的优先发展能带动整个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3.2 城市职能——区位商

区位商常用于研究一定地域范围内某行业就业人数或者产业增加值等要素的集聚情况,反映该行业的专门化程度,计算区位商的模型如下:

LQij=(4)

其中,LQij代表j城市i行业的区位商,Lij代表j城市i行业的从业人数,∑iLij代表j城市所有行业的从业人数,∑jLij表示区域内i行业的总从业人数,∑i∑jLij代表区域内所有从业人数。

本文根据季小妹(2009)等学者对中国城市职能的分类,将北部湾城市群城市的职能进行剔除、合并,按照惯例剔除农林牧渔业,将其余行业职能归纳为采掘与能源生产(包括采掘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建筑业、批零与住宿餐饮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社会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与房地产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科教文卫业(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主要职能,随后利用各行业的就业人数进行区位商的计算(见表4)。

当LQ>1时,可以理解为在研究区域内,i产业在j城市具有相对的集聚优势,根据这一点可以观察到,在城市方面,南宁在采掘与能源生产、建筑业和金融房地产这几个行业有职能优势,北海、玉林的制造业和防城港市的交通业较为突出,崇左市在采掘与能源生产和科教文卫产业中有优势;湛江和茂名的各行业发展较为平均,阳江在制造业上有集聚优势,海口和儋州在批零与住宿餐饮、金融与房地产、交通运输业方面有集聚优势,这与海南是我国旅游热门省份有关,此外海口的社会服务业较为集中。

3.3 城市流强度

城市之间的各种要素的交换和流动被称为城市流,而城市流强度就是用于计算城市流所产生的集聚或扩散的影响效应,其模型如下:

F=N×E(5)

其中,F是城市流强度,N是城市单个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影响效应,一般用该城市从业人员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李俊峰,2010;徐慧超,2013),E代表城市的外向功能总量,取决于j城市i产业的区位商,如果LQ<1,则E=0,反之,说明该产业对周边城市存在外向功能影响。本文选取了具有较为明显外向功能的行业,即交通、信息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教育和文体7个行业测度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外向功能总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Eij=Gij-Gi×(6)

Ei=∑jEij(7)

其中,Gij为i城市的外向服务业j的从业人数,计算出各行业的外向功能量后再进行加总,便可得出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由此计算出的北部湾城市群的各城市流强度如图1所示。

经计算,在北部湾城市群中外向功能最强的3个城市分别是海口、茂名和南宁,其中南宁的外向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金融、科技服务和文体方面,海口则是在交通、信息服务、批发零售业、金融和科技服务5个方面都有较强的外向功能,茂名则是因为单个功能影响力,即从业人员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从而在最后的结果上超越了南宁。

3.4 经济联系强度

1942年,Zipf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中,经过学者的不断改进和修正,根据杨上广(2011)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可以根据两个城市之间的克鲁格曼指数G、信息化指数I和距离D计算出它们的经济联系强度,具体模型如下:

Rij=(Gij××)/Dijb(8)

其中,信息化指数I的计算方法参考了国内相关文献,即用每个城市的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移动电话年末用户数和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赋权重0.2、0.4、0.4进行计算;P为城市人口数,V为城市生产总值,b为摩擦系数,一般取值在0.5~3,本文取值为2。

克鲁格曼指数用来衡量研究区域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的程度越高,其计算方法如下:

Gij=|Sik-Sjk|(9)

其中,Sik为i城市k产业从业人员在研究区域范围内占所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Sjk为j城市k产业从业人员在同样范围内占所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n为全部产业数。

北部湾城市群克鲁格曼指数见表5。

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见表6。

在北部湾城市群中,经济联系强度总量排名前3位的城市分别是南宁(8 646)、湛江(3 852)和钦州(3 088),从經济联系强度来看,南宁的核心城市的作用较为明显,而同为“发展极”的湛江和海口却差异较大,海口的经济联系总量仅排在北部湾城市群的第10位。

4 结论

通过对北部湾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和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结合新“规划”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

4.1 “一湾双轴”初具规模

首先,以沿海城市为支撑的港口建设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快速提升,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从行业集聚的区位商的结果可以看到,在防城港、海口和儋州这些沿海城市中,交通行业的集聚比较明显,北海、阳江的制造业有集聚的趋势,可以与周边的港口城市互补发展,而湛江作为港口城市,各行业的集聚和扩散都比较平均,应加大发展交通枢纽的力度。其次,南北钦防、湛茂阳这两条发展轴,在新城市群构建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协同发展的基础,同城化进程也一直在推进之中,从经济联系强度来看,这两个发展轴有着不同的特征,南北钦防四城之间,南宁作为核心城市与其他三城的经济联系度较强,但是其余三城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除了钦北防之间的克鲁格曼指数偏小之外,三城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高也是原因之一,这也验证了这些城市经济联系和地缘联系匹配较弱;相比之下,湛茂阳三城的经济联系强度则较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和茂名之间的克鲁格曼指数也偏低,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产业同质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4.2 “一核两极”有待建设

北部湾城市群中“一核两极”的框架还有待建设,从首位度指数和城市流强度等数据看,南宁作为核心城市的优势并不明显,尚不能充分发挥核心城市集聚优势资源的作用,金融、信息服务等核心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湛江、海口被定位为两个增长极,就目前的经济现状来看,各有其优缺点,湛江虽然身为国家主要主枢纽港之一,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经济基础好,但是各行业分布平均,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和市场的扩大,并且城市流强度较弱,向外的辐射作用不明显;海口虽然在交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向外辐射明显,但是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较弱,与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不能较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所以两者需要借助自身的优势,集聚更多的发展要素,以发挥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北部湾城市群相比起我国其他的城市群来说,它的构建和发展的战略意义更为明显,各个城市之间更多的是依托地域和功能定位来圈定为一个发展整体的,在现阶段,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群的构建来看,北部湾城市群仍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还没有成型,一方面需要打造各城市的特色产业,避免城市群产业同质化,形成经济生态文化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根据现有基础,突破省域限制,推进邻近城市同城化进程,加深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打造我国面向东盟、服务“三南”的特色生态海湾城市群。

参 考 文 献

[1]张学良.201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刘士林.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3]汪阳红,贾若祥.我国城市群发展思路研究——基于三大关系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4(2):74-83.

[4]Weber C,A Puissant.Urbanization pressure and

modeling of urban growth:example of the Tunis Metropolitan Area[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

ment,2003,86(3):341-352.

[5]刘静玉,王发曾.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4(6):66-70.

[6]庞晶,叶裕民.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8(2):97-99.

[7]徐永健,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J].人文地理,2000,15(2):19-23.

[8]石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50-52.

[9]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1):62-69.

[10]毕秀晶,宁越敏.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溢出与城市群集聚扩散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3(1):46-53.

[11]刀秋坤,吴映梅.滇中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J].对外经贸,2013(1):85-88.

[12]张协奎,林剑,陈伟清,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5):184-

192.

[13]毛蒋兴,何力,欧阳东,等.基于区域经济协调的城市群行政区划调整研究[J].商业研究,2009(4):60-

64.

[14]朱士鹏,徐兵,毛蒋兴.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9(6):104-

109.

[15]许露元,邬丽萍.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J].城市问题,2016(10):59-64.

[16]季小妹,陈田,陈忠暖.中国省会城市职能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7):1092-1096.

[17]杨上广.长三角经济空间组织的演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沈瑗瑗,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刘裕维,男,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