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三峡:“高峡出平湖”有了更精彩的书写

2020-07-30 13:56王仲昀
新民周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三峡大坝三峡水库三峡工程

王仲昀

“隆,隆,隆……”江岸边,响亮又频繁的轮船汽笛声,是很多人初到湖北宜昌的第一印象。古时,这里叫作夷陵,清代改名宜昌。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里又有了一个新标识——三峡门户。

从宜昌出发,乘船沿着长江溯流而上,经过葛洲坝,再穿越西陵峡的崇山峻岭,最后到达三斗坪,也就来到了如今世界第一大坝——三峡大坝。

中国人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想法存在已久。这般浩大工程的落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全国顶尖水利专家多少次反复论证,百万三峡移民搬迁的浩浩荡荡,最终铸就了世界之最。三峡大坝1994年正式开工,2006年开始蓄水发电,2017年完成全部竣工验收。这一世界级工程投入使用后,无论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是三峡两岸乃至长江流域的人民日常生活,都因此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气势雄伟的三峡大坝矗立西陵峡谷,毛泽东当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伟大预言终于成为现实。

大半个中国受益

“三峡大坝修成后,我们宜昌发生洪灾的次数大大减少。以前每隔几年都要受一次大洪灾。”多位宜昌市民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一致提到了三峡大坝对于当地防洪的重要影响。

据统计,长江每年80%水量都集中在汛期。每逢汛期,长江水流量大,流速快,防洪压力不容小视。而三峡水库可调度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当然,为了更好地抵御洪水,三峡大坝的防洪模式不是长时间“蓄洪水”,而是短时间“拦洪峰”。

“拦洪峰”的过程,从今年长江上游形成的洪水便可见一斑。7月上旬,三峡最大入库流量一度为每秒53000立方米,而在三峡水库的削峰调度作用下,出库流量被控制在35000每秒立方米,洪峰被有效削弱。而当长江1号洪水平稳经过水库后,为进一步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7月6日起連踩5次“刹车”:出库流量,一度从每秒35000立方米降至每秒19000立方米。与此同时,通过精准控制溪洛渡、向家坝水库积极开展梯级水库联合调度,配合三峡水库拦蓄洪水,进一步加大了拦蓄力度,有效避免了城陵矶站水位超标。

结合前不久武汉长江水位多出来的“半米”,更可知三峡水库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价值所在。7月12日23时,长江洪峰在夜幕中静悄悄抵达武汉,汉口站水位定格在28.77米,位列历史第四。该水位持续了十来个小时,到13日15时,水位开始回落到28.76米。到14日16时,继续回落到28.61米。而此前的预测是:14日凌晨水位达到29米,16日水位达到29.2米,接近1998年,可能成为历史第三高水位。

之所以少涨了0.5米,主要原因就是三峡拦蓄了每秒1.5万立方米的上游来水,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这多出来的“半米”,便是三峡水库的功劳。

三峡水库建成后,一方面能够“拦洪峰”;另一方面,巨大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使下游荆江地区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同时,这也彻底解决了上游川江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以往常常成为长江最大水患的川江水,由此在源头上得到了妥善控制。在三峡集团三峡梯调主任助理鲍正风看来,三峡水库防洪对象主要是荆江和城陵矶地区。近些年,有了三峡拦蓄,荆江地区基本没有防洪压力。

如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是——近日长江下游汛情严峻,尤其是鄱阳湖告急。为何此时三峡水库仍要持续泄洪?鲍正风对此解释道:“考虑长江流域的气象降雨规律,随着时间推移,降雨是逐步往长江上游发展的。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三峡水库还会迎来多轮次的洪水过程。因此,三峡不能一次性蓄水到过高水位。如果三峡大坝持续蓄水而不泄洪,一旦上游大幅度降雨来临,三峡将没有更多的库容来拦蓄洪水,所以三峡在防洪调度时要上下游统筹考虑。要留出充足的防洪库容来应对上游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

如今,长江流域已形成了以三峡水库为核心,41座大型水库相协同的联合运用调度体系,总防洪库容达598亿立方米,共同为长江流域安全防洪度汛提供基础保障。

葛洲坝船闸。摄影/ 沈琳

三峡邮轮风光。摄影/ 沈琳

三峡工程的另一主要功效是发电。“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 对于水电工程专业人士而言,在三峡工程建设前,首先要回答的是:在这滚滚长江水之上,应当修建怎样一座水电站,才能与三峡丰沛的水利资源相匹配?长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江大河首位,更是占我国水能资源一半以上。从重庆到宜昌,水位落差120米。其蕴含的水能,约等同于燃烧5000万吨优质煤炭所产生的能量。因此,将三峡优质水能转化为电能,成为修建三峡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最终,建成的三峡工程通过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将千百年来白白流走的水能转换成了巨大的电能。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每一台都相当于一个大电厂。每台机组每小时发电70万度,基本满足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城市生活用电。7月上旬,《新民周刊》记者来到三峡大坝。当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三峡大坝中间是长为483米的泄洪坝体,而两岸后侧便是装有机组的电站。左岸放置有14台机组,右岸则是12台。此外,右岸大坝“白石尖”山体内还建设了地下电站,布置了6台机组。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惊人的2240万千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水电工程。

百年三峡梦

三峡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已经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设想建设三峡工程一事。他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 而后,1944年,国民党政府曾邀请主持设计过美国胡佛大坝等60 余座世界级大坝的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三峡。萨凡奇在给时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的信中写道:“扬子江三峡工程为一杰作,关系中国前途至为重大。”

时间来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为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先后6次咨询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修建三峡工程以缓解电力紧张局面的汇报时表示: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4年,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研施工单位、11所院校的专家审查通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蓄水位為150米的三峡方案。

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的1994年,对当地人来说,无疑更是个难忘的年份。那一年,常去中堡岛打发时光的付金华,在工地上见到了许许多多为三峡工程奉献青春的年轻人。杨楠(化名)便是其中一员。家住宜昌的杨楠,几乎一整年都住在三峡坝区。由于参与三峡工程建设,尽管离家很近,他却几乎没回过家。

1986年,22岁的杨楠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葛洲坝电力分局工作。那会儿,年轻人被分到这里,都知道未来的工作或多或少会和三峡工程产生联系。7年后,杨楠终于来到三峡坝区。“作为电力技术人员,当年我们在三峡,主要为工程施工过程的电力使用提供技术保障。平时,我们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工地上的变电所。我和同事在此轮流值班,意外状况出现时我们就去解决。三峡工程非常庞大,哪个部门需集中用电,我们就要安排架设线路。安全优质供电,从而保证工程正常施工。”杨楠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长江边的脐橙园。

三峡移民外迁车队。

从1993年年底入驻,直到1998年调离,这五年时间,杨楠都一直在三峡坝区工作和生活。据他回忆,一个月通常有两三天假期。但考虑到回家交通不便,以及赶工期的氛围,他几乎没回去过。“20多年后再回想,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非常‘热闹。成千上万人汇集在此,大家都热情高涨。同时,整个过程又高度协调。”就这样,在与施工队日夜作伴的岁月里,杨楠见证了大坝逐渐被修筑起来。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规模大,难度同样前所未有。1997年12月11日,三峡大坝左岸厂房坝段,浇筑下第一方混凝土。这是为上述提及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量身定做”的厂房。这种水轮发电机组,在当时代表了世界最尖端技术。

由于三峡水库平日正常蓄水位是175米,汛期来临时又会降至145米。二者间的巨大变幅,是一般大型水电站的二到三倍。这对水轮机组的核心转轮生产而言,又加大了难度。参与过三峡工程的哈尔滨电机厂工程师陶星明曾提出,核心转轮的建造,好比设计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既要让人在夏天穿,又要能在冬天穿,还要穿得舒服。此外,这些组成转轮的叶片,单个重达21吨,整个转轮更是重达450吨。而如此庞大的铸件,生产精度往往又精确到毫米。

水电机组的转轮生产,只是整个三峡工程建设难度的小小缩影。“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建筑物”、“拥有全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全世界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和升船机”……如今三峡工程所具备的这些头衔,其背后凝聚的是成千上万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和建设者的劳动热情。

2018 年4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靠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看了以后非常振奋。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和运行,使多少代中国人开发和利用三峡资源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

如今,每年来到三峡坝区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坐在宜昌的三峡游轮上,不难听到导游向人科普:受水质影响,三峡的江水每年按季节不同而分为碧绿与土黄两种颜色。不过,无论江水是清澈还是浑浊,三峡两岸的汽笛始终轰鸣。长江水浪打浪,日夜奔涌向前。

猜你喜欢
三峡大坝三峡水库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异分析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
三峡水库澎溪河水-气界面CO2、CH4扩散通量昼夜动态初探
三峡工程景观保护研究
2012年7月27日晚,三峡大坝深孔与表孔同时泄洪
三峡水库综合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