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研究述评

2020-07-30 13:57马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马晨

摘  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过渡,该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对生活、工作影响深远。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完善。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国内外研究及趋势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及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2-0079-03

Review of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MA Chen

Abstract College stage i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society. During this perio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future life and work.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mmitted to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re perfe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statu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trends, draws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ath selection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ystem

1 引言

伴随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运而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积极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1]。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2]。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要求各高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4]。因此,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力量,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挖掘大学生自身潜力,并不仅仅关注心理疾病或症状,可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为完善。本研究通过文献探讨,借鉴和运用积极心理理念、方法,针对现状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及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2 核心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该学科主张应以个体自身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优势(Strength)和美德(Virtue)为出发点,最大限度挖掘个体潜力以获得良好生活[5]。

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完善,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人群相比存在一定差异[6-7]。有学者对江西省五所重点高校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三次调查中分别有23.80%、22.86%、19.4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8]。另有调查显示,本、专科生分别有15.8%、13.3%存在环境适应、成长发展、人际关系等问题[9]。

目前,部分高校仍沿袭传统模式,以心理问题为焦点,忽视或难有余力针对大多数学生开展积极品质的培养[10]。许多学者认为,部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错误认知,误以为只有病人才接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弱化[11]。

4 国内外研究趋势

积极心理学发展进程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2002年,中央教育研究所孟万金教授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需吸取传统优秀文化精华,开发大学生潜能,解决相关行為等方面的问题。2003年,苗元江教授指出,应倡导心理学模式由消极向积极转变,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刘翔平教授对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社会行为培养进行阐述,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目标[12]。2010年,首届积极心理学大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标志着我国积极心理学迎来新时代。为此,周炎根指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能够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1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研究显示,人格特征、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容易存在偏执、自卑、敏感、抑郁、内向、自我封闭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贫困生的自我认同较低,但成就动机较高[15]。单从性别差异来看,专业、成长环境、是否独生子女、城乡生源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16]。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针对影响因素,有学者明确指出,高校应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17]。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心理健康理论趣味化,深化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联性[18],通过音乐疗法、同辈帮扶、团体咨询等全方位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西方理论为基础,针对这一现状,有学者明确指出,我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继承和借鉴经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经验,根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9]。

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人格相关因素研究  国外研究更加侧重积极心理学理论及人格培养的路径研究。国外积极心理学研究持续关注三个主题,即:主观体验,如主观幸福感、感激、成就感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天分、兴趣以及生命价值等个体固有的人格力量;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构建,如幸福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与社区等。国外研究显示,乐观、希望、感恩等因子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作用[20],由此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人格的关系。Lavy研究发现,在低生活满意度与现实回避中,爱、热情、感恩和希望等积极人格是中介因素[21]。也有学者认为,家庭的健康和幸福程度能够促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人格[22]。

5 对策建议

拓宽课堂教育主渠道,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立体交叉多样化的课程教育体系,完善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群建设,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与实践计划。已有研究证实,改变认知和纠正学生不良的应付方式与防御方式,可能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径[23]。为此,在课程教学中尤其要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内容、方式和原则,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摒弃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误解[24],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防患意识。

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定位,改进心理健康评价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重新定位,将优势、美德作为目标定位,将情绪、性格作为内容定位,将活动、体验作为方法定位[25]。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不应单纯考量理论成绩,不应拘泥于单纯的量表测量,应将主观幸福感、积极品质培养纳入心理健康评估体系,通过团体辅导、访谈、朋辈领航、朋辈互助等方式实现心理测评多样化。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可针对性地设置课外实践题目,如心理情景剧大赛、系列讲座、心理故事演讲大赛、心理电影观摩、配音比赛等,理论与课外实践互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强化实践与理论的关联性。

打造专业化心理教师团队,发挥本土文化的渗透作用  高校应完善师资建设和培训机制,为心理咨询教师提供定期的培训机会,提升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理论化水平。目前,高校心理教学尤其是积极心理学教学研究大多采用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对我国文化背景的考量。中国的价值体系、思维过程,中国人追求的人生成果与西方存在差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文化背景,充分发挥优秀校本文化的渗透作用,研究高校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体验,以通过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活动等实践方式推广。

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家校结合,强化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高校学生实现完善的社会功能、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26]。通过家校联合、团体心理咨询,实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价值,同样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高校可完善心理咨询机制,通过心理帮扶工作和拓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构建预防、预警、干预、反馈工作体系。应强化家校联合,让家长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的心理沟通、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BE/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6-90.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Selig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6]張曙映,李春波,吴敏,等.护理专业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168-4169.

[7]杨元花.军校与地方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9):74-77.

[8]汪立夏,舒曼.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负性事件及求助行为趋势分析:基于江西省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3(5):24-27.

[9]林磊,陶思亮,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5(5):89-92.

[10]于风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5.

[11]马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6.

[12]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13]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2):50-53.

[14]林磊,陶思亮,王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5(5):89-92.

[15]张玉妹,孔令豪.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097-1099.

[16]谢秀美.女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4):81-83.

[17]胡庆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3(9):47-49.

[18]王盼.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大学,2018.

[19]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20]Park N, Peterson C, Seligman M E P.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well-being: A closer look at hope and modesty[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5):628-634.

[21]Lavy S, Littman-Ovadia H. All you need is love? Strengths mediate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7):1050-1055.

[22]Park 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4,591(1):40-54.

[23]孫录,赵静波,梁军林.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194-195.

[24]林利平.基于政策视角的广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25]程治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85-86.

[26]杨冬梅,周晓晔.谈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价值[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63,68.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