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学业质量监测的教育生态关系研究

2020-07-31 09:45解问鼎
江苏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通过组织实施全市第四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获取了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的学业成绩,以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等基本信息,并以社会、家庭、学校要素共生的生态视角,分析了三类要素在教育生态中的部分作用。

【关键词】学业质量监测;评价工具;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2-0017-03

【作者简介】解问鼎,江苏省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江苏苏州,215000)数据部主任,助理研究员。

教育是多重变量控制下的、多要素竞争共生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从各个角度可以被划分出无限多的变量与要素,从关系群体角度,可以被划分为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等要素;从资源效率角度,可以被划分为教育投入、教育产出、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等要素;从个体需求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优质与公平等要素;从影响变量角度,又可以划分为压力、动力、期望、攀比、效能、负担等。因此,学业质量监测要沉浸到教育生态之中,成为观察和研究教育生态的“探针”。

一、社会、家庭、学校的生态数据案例剖析

2018年江苏省苏州市第四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数据,包括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的学业成绩,以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基本信息。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方式,分析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在教育生态中的关系。

(一)学生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呈現明显正相关

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按从高到低排序,前27%作为高分组、中间46%作为中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主观幸福感高分组的学生学业成绩明显高于主观幸福感低分组的学生,两者分数相差51分。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明显正相关。

(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同伴关系更好

监测结果显示,学业成绩处于水平I的学生在“同伴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学业成绩处于水平IV的学生在“同伴关系”维度上的得分最低,学生学业水平与同伴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表明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同伴关系也更好。

(三)学习品质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学习品质好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

“学习品质”是反映个体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是个体学习与发展必备的素质之一。本次对学生“学习品质”的监测点主要包括“学习主动性”“学习计划性”“学习坚持性”“策略与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六个维度。将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分按从高到低排序,前27%作为高分组、中间46%作为中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学习品质”和“主观幸福感”维度的计分均已转化成1~5分,学生在“学习品质”维度得分越高,学生学习品质越好。

1.学习品质好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更强。

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明显正相关,学习品质高分组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更高;学习品质低分组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也较低。

2.学习品质好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

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正相关,学习品质高分组的学生,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学习品质中分组和学习品质低分组的学生。以九年级学生为例,学习品质高分组的学生各科学业成绩的均分是541分,学习品质低分组的学生各科学业成绩的均分是446分,二者相差95分。

(四)每天睡眠8~9小时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近视率更低

1.每天睡眠8~9小时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8~9小时的学生群体学业成绩最好,四科学业成绩均分为509分。

2.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近视率更低。

监测结果显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学生近视率是68.7%,随着睡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近视率逐渐降低。当学生平均每天睡眠10小时及以上时,学生的近视率最低,为50.9%。可见,睡眠时间充足的学生近视率更低。

(五)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2小时及以上时,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低、自身压力感受最大

本次监测调查的家庭作业包括学校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学生家长及辅导机构布置的作业。

1.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2小时及以上时,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低。

监测结果显示,平均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在1~1.5小时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维度的得分是5.14分,学生主观幸福感最高;平均完成家庭作业时间在2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维度的得分最低,仅4.75分。

2.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2小时及以上时,学生的自身压力感受最大。

监测结果显示,平均完成家庭作业时间1~1.5小时的学生,在“自身压力感受”维度的得分最高,为5.23分,学生自身压力感受最轻;平均完成家庭作业时间2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在“自身压力感受”维度的得分最低,仅为4.61分,学生的自身压力感受最大。

(六)课外补习时间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自身压力感受最重,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近视率更高

1.课外补习时间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自身压力感受最重。

监测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补习6小时及以上的学生自身压力感受得分最低,学生自身压力感受最重。

2.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近视率更高。

监测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近视率是60.6%,明显低于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

3.同水平学生中,不同课外补习时间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比较微弱。

同水平学生按参加学科类(含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等)课外补习时间长短进行比较,没有参加过学科类课外补习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与参加过学科类课外补习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非常接近。

二、启示

做学业质量监测工作,需要一双能透过数据表象看到教育行为本质的“慧眼”,苏州市学业质量监测在全国范围内虽然起步较早,但数据分析技术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对教育生态分析还比较粗浅。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相关因素评价工具的内在价值导向,依托相关因素监测,结合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教育方针政策,认真研究苏州教育生态各种要素及相互关系,关注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师生教育学习负担、视力状况等突出问题,深入挖掘可能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重点关注学生的自身学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心理健康等方面,为教育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提供着力点。我们将按照“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深化监测大数据在全面育人的内容、方法、策略和机制中的系统研究。通过教育监测大数据的深度分析挖掘,进行教育大数据的关联研究,分析现行教育生态模式下的客观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遵循教育规律、优化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
用良性评价激活精神生命
以文化人 品格提升
浅析自由意志对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
翻译教学的“整合·融通·交互”
以生态管理评价方略推进教育和美发展
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机理研究
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