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人出家文化习俗初探

2020-08-03 01:58卓丽芬
大经贸 2020年3期
关键词:僧侣

卓丽芬

【摘 要】 佛教是泰国的传统宗教,他在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泰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泰国享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的美称,佛教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泰国人,也吸引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与学者。出家法师作为佛教文化传承的纽带,对泰国佛教得以延续至今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将从泰国男人出家为僧的传统习俗来解读泰国人,从而增进对泰国佛教的理解,初步探析泰国男人出家传统及僧侣对泰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泰国佛教 僧侣 出家仪式 出家活动 出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泰国佛教简况

(一).泰国佛教的发展

泰国全国有95%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为泰国的国教。全国有僧侣30万人,其中有许多人终生为僧。泰国境内寺庙林立,全国共有佛寺3.2万多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或每1600多人有一所寺庙,平均每160多人当中有一名僧侣。泰国的历法使用佛历,比公元早543年。[1]

泰国的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入具有密切的关系。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傣族人立国前的佛教大约可分为上座部佛教(西元前三世纪)、大乘佛教(八世纪)、蒲甘佛教(十一世纪)、锡兰佛教(十三世纪)的传入等四个时期。

素可泰王朝初期的佛教兼扬上座部与大乘。13世纪,兰甘亨王专门从锡兰请来上座部高僧,在素可泰地区传授上座部戒律和仪式,取代了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相结合的密教,使上座部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泰国的国教。第五代的立泰王精通内外典,著作《三界论》,详细论述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又领导铸造佛像,就是现今供奉在彭世洛府大舍利寺的清那叻铜佛,与曼谷善见寺的大铜佛。十四世纪中叶,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曾兴建佛陀最胜寺、巴考寺;怛莱洛迦王更将旧王宫改为佛寺,命名为最胜遍知寺;拉玛铁波底二世更敕造十六公尺高的大佛。

拉马一世曾校订三藏,改革僧团;拉玛三世(一八二四至一八五一在位)谕令翻译三藏及特别论典为泰文;他的弟弟是四世(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八),曾出家二十七年,法号金刚智,提倡严格持戒,创立法宗派,原有的众多僧侣就称为大宗派,泰国僧团自此分成两派,流传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一八六八至一九一○)以泰文刊行巴利语圣典,创建大舍利寺学院为高级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学院为高级佛学研究中心,并发行《法眼杂志》迄今,是泰国佛教流通最久的刊物;拉玛六世(一九一○至一九二五在位)着有《佛陀觉悟什么》、《东方犹太》等书;拉玛七世(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四在位)改编巴利三藏,成为泰国现行最完备、最新编的巴利三藏;拉玛八世(一九三四至一九四六在位)时,佛教僧伽组织曾仿照国会形式,僧王为最高领袖,下设僧伽部长、僧伽议会、僧伽法庭;拉玛九世(一九四六年至今在位)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于1957年专机恭迎中国陕西法门寺珍藏的佛指舍利至佛统佛教城,供善男信女参拜,这是泰国当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2]

(二).泰国佛教的组织机构

泰国佛教僧侣系统划分为4个大区域,大上座为区域首长,区域下设18个部域,管辖3至4个府。僧侣的最高领袖为僧王,僧王下有副僧王。僧侣分为沙弥和比丘。国王有权任命僧王;政府可以从人事权和财政权等方面控制和制约佛教的活动,而且规定僧人不得参与政治,沙弥和比丘及修道者不得行使选举权。

泰国佛教协会是泰国最大的佛教组织,成立于1933年,最初称弘法会,50年代改为现在的名字,1960年在曼谷设立了总部,现在全国各地有70多个分会。该会的会长长期担任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主席。

泰国僧侣也经常出国留学,与世界佛教界交流。根据资历和学历,泰国僧侣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当了10年僧侣的人被称为长老。僧侣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通过3次初级考试的称为“涅探”及格后才可以免除兵役,此外僧侣要获得较高的声誉还必须通过佛经研究七级。除了全职的僧侣外,寺庙中还有许多见习僧侣和沙弥。

二.泰国男人出家传统概述

(一)出家传统的缘由

出家根据意思来说在佛教建立以前就产生了,即在一个村子里有人懂得思考,他看到人类的生活在社会中的发展有好的方向也有坏的方向,社会有时繁盛有时衰落,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动乱很难找到宁静,因此就到幽静的山林中修行,思考怎样脱离苦海,找到安静与幸福。

直到释迦摩尼出生,他看到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一个轮回,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因此想知道要怎样做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释迦摩尼离开了王宫,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用其他修行者的思路思考,但他发现他们的方法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最后根据自己的方法悟出了佛理。此后,他向人民传授自己,领悟到的佛理。向释迦摩尼寻求佛理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品行各不相同,有些人的行为不恰当,因此佛主制定了戒律来规范人们的出家活动。刚刚出家的人被称为沙弥,只有品行规范了以后才能参加佛法大会,成为真正的僧人。

(二).出家的含义和目的宗旨

1.出家的含义

出家一词翻译过来很简单,即放下一切。意为放下那些不美好的事情,将那些不好的事物当做磨练自己的东西,因为那些不好的事物往往是很难放下的,有时只是表面放下但实质并没有放下。根据这层含义出家可以理解为努力学习磨砺内心,让不好的伤心的事物从内心溜走。出家同时还拥有将自己从苦难和欲望中解脱出来,摆脱外界的束缚,包括金钱的束缚等,从而获得自由的含义。因此出家还有任意而行的意思,佛主将其比喻为一只拥有翅膀的鸟,可以自由飞翔。

2.出家的目的宗旨

上述所说的是出家最先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出家也成为泰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出家的内容最初为学习佛主的训诫用其熏陶自身,成为一个好人有道德,最后成为一个充实的人。

泰国人认为只有出过家才能使人生变得完满,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佛教的熏陶,没有使自身取得进步,就没有能力对社会负责,不能促進社会的发展,反而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反而言之,如果一个人曾经出家,通过了佛法的学习就会成为好人,拥有才智与美德,就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泰国传统风俗中就产生了如果有机会就要出家一段时间的看法,其目的在于学习佛主的教诲。

现代泰国社会出家的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出家是佛教徒的职责

佛教徒们要相互合作保用护佛教,使佛教可以繁荣发展。因为佛主的教诲一直存在就能使人们的人生变得美好,社会安定幸福。保护佛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出家为僧,学习佛法并传承佛法。更为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佛教知识以后,就会将佛学融入自己额生活用自身维护佛法。如果做到这样,只要我们活着,佛教就存在。

(2).出家是泰国人的职责

泰国人认为佛教是泰民族和泰国社会最有价值的财富,因为自佛教传入泰国以来,佛教训言使人民的言行变得美好。佛教训言成为社会言行的基准,使社会变得和谐幸福,有危害的事物减少。好人多于坏人社会就会和谐,佛教使社会上的善人增多。佛教除了使人们的举止文雅,精神向上,同时也是泰国文化的根基。泰语源于巴利语,其中也含有梵语,泰国的音乐和艺术等等也是源于寺庙,现代生活中的许多符号,都是源于佛教。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佛教是泰民族的财富,泰国人民有职责相互帮助使其传承下去。

(3).报答父母的恩情

据泰国风俗,若一个人的孩子出家为僧,就会得到佛主的庇佑。父母过世的时候,灵魂可以拉着孩子袈裟的黄色带子进入天堂,成为佛主的“亲戚”。故而出家为僧成为报答父母的方式。这个风俗起源于阿育王时期,阿育王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一次阿育王询问高僧说,我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现在可以成为佛主的亲戚了吧。高僧回答说不可以。阿育王又接着询问,要怎样做才可以成为佛主的亲戚。高僧说,若一个人的子女出家为僧,不论男女都将成为佛主的亲戚。那个时代还存在比丘尼,阿育王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他们都出家为僧,分别把佛法传播到锡兰和斯里兰卡。

(三).出家的条件和类型

在古代人们出家是因为生老病死、失去财富、失去亲人、缺乏友谊,佛主是因为思考生老病死而出家。现代社会的出家是因为遵照传统,达到了适合的年龄就出家,有的是为了还愿,有的是为了回报父母的恩情。

一般说来,泰族男人任何时候均可出家,不过如果婚前不出家,一旦结婚生子或年老体衰,在想出家就困难了。农村里的男孩子,通常在10岁左右便到寺院当庙童,他们在庙里吃午饭,夜宿庙中。除了做杂役外,还在庙中上小学。庙童读完规定课程或者年满15岁,通过佛经、佛律考试,取得及格证明,便可出家当沙弥。沙弥通常要进沙弥学校,学习佛经、佛律、巴利文和佛教史。沙弥年满20岁如果不愿还俗,寺院可以给予和尚头衔[3]。和尚和沙弥的唯一区别是服饰,和尚参加宗教仪式时,都将一种名叫帕三卡提的特别袈裟披在左肩上,沙弥则没有穿着这种袈裟的资格。

出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四).出家仪式及一些出家活动

1.出家仪式

泰国人出家的仪式非常隆重复杂,各地的风俗也不相同。通常出家前一天要准备为出家的男子剃光头发。剃度的时候脸上的汗毛和眉毛都要剃干净,表示出家人对社会身份和自己身体荣耀的全部抛弃。出家习俗源于佛教徒对佛教信仰的传承,现代社会中出家的仪式有两种,即?????????和??????????。“??????”一词译为“寻找机会”,“???????”一词译为“我”。 “??????”式用于摩诃宗,“???????”式用于达磨育宗。

摩诃宗的出家仪式如下:

(1).剃发   首先由父母亲戚或者来参加仪式的人为出家者剪去头发,再由法师为纳迦剃光头发。根据风俗,剃下的头发要用荷叶包起来撒入河中或者放在菩提树下。出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家剃发或者在寺庙剃发。

(2).穿纳迦服     剃发后出家者要换上白色的纳迦服,象征出家者身体、心灵和精神的纯洁。纳迦服由白色长衫、僧人穿的白色内衣、白色披布、腰带、僧人的外衣和项链,项链可以戴也可以不戴。

(3).绕行佛殿     换好衣服以后纳迦双手合十拿着莲花绕佛殿走三圈,不仅体现了遵循佛教传统,同时也是古人教诲我们,我们将要做的事是正确的,我们的身体和内心都热爱佛法。

(4).进入佛殿后的仪式    仪式的主持人命出家者跟他一起背诵“三宝” 和“十诫”。 “十诫”为:戒杀生,戒取未予之物,戒性交,戒撒谎、闲谈,戒饮酒,戒吸毒,戒午后进食,戒唱歌、跳舞、奏乐、观看舞台演出,戒使用花环、化妆品、珠宝首饰,戒用高床高椅,戒取金银。

若出家人已满20岁,并具备了佛门常识,他将被赋予一个法号,并接受以下盘问:

·是否患过麻风,湿疹,肺结核,癫痫等传染性疾病

·是否是自由人

·是否欠债

·是否被免除兵役

·是否年满20周岁

·是否准备好了僧袍和化缘钵

·出家者的名字

·出家者的导师名字

对以上问题得到满意回答后,盘问者要用巴利文对在场的僧侣连问四次,是否愿意接受这位新来者。若众人缄口无言,按“沉默即同意”的原则,这名出家者就被正式接纳为合格僧侣。[4]

2.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出家活动

出家为僧是泰国沿袭下来的传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使得泰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冲击。泰国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热衷于出家为僧了,泰国佛教界也致力于复兴佛教,在此期间也积极组织复兴佛教的活动。如泰国巴吞他尼府的法身寺联合泰国僧团、佛教委员会,艺术委员會、文化委员会、国民议会,以及其他25个单位于2010年1月19日至3月18日期间携手举办了十万人短期出家的活动,该项活动延续全国七千个小镇。此次出家人数是个创新纪录,是泰国有史以来短期出家人次最为壮大的首举。

除此以外,泰国法身寺还举办了国际法薪传者短期出家活动以及国际中道禅修营。国际法身传者培训营,专门为外国人举办短期出家培训活动,使用多种语言,如中文、英文和日文等。活动的宗旨是让参与者自行学习,了解佛教的日常规程,学习禅定,消除对佛法的猜疑和争辩,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具有正见、正知、不执著、成为智慧具足、博学多才的智者。活动落幕后,受训者能把有价值的教诲运用在生活上,善待周围的人,把佛法弘扬光大,带动社会、国家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三.泰国的僧侣

(一).僧侣在泰国社会中所处的角色与地位

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的皈依者”。公共意识形态认为,宗教、国王和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离。泰国王室对佛教非常虔诚,拥有属于自己的皇家佛寺,供养着一大批僧侣。每逢佛教节日,国王全家必然到佛寺膜拜,斋僧布施,发愿祈福。国王的虔诚,得到了全国佛教徒的拥护。国王及皇室成员崇佛,民间百姓竞相效仿,使泰国佛教在其他宗教并存的情况下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佛教的社会凝聚力大大超过了民族和其他宗教的凝聚力。由佛教理事会选出终生职的僧王,在泰国宪法上的地位在国王和总理之后,列第三。

泰国僧人遍地,素有“黄袍佛国”之称。泰国僧侣都穿黄色袈裟,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和尚被居民视为道德的化身,即或国王遇见和尚,也要向其让路。平常亲友相遇,多合掌为礼;若遇见高僧,则十而下蹲;若入寺礼佛,则行合掌跪坐。[5]

凡政府和民间的重大庆典活动都邀请僧侣到场诵经。参见僧侣时,不论任何人包括国王、军政府最高领导人,都必须向僧侣合十致敬,而僧人不必回礼。僧侣们成群结队出外化缘时,人民都捧出佳肴献给他们以示敬意。

(二).僧侣在寺院的生活

在農村,僧侣在黎明时要举行晨祷。六点左右便到农村募化和接受食物,人民可以看到到处走动着身披黄色袈裟的和尚。在城市,居民多购买饭菜布施,有些和尚常把斋饭带回寺庙,分给贫困儿童,自己吃较好的部分。8点以后,诵经拜佛,打扫庭院,整理殿堂居室,学习经典或外出。11点过后吃午饭,因为泰国和尚有过午不食的规定,所以午饭要在午前吃。中午以后是休息和洗澡时间,晚上举行晚祷。

小乘佛教是一种自求解脱的寺院佛教,教义精微,戒律严谨。僧侣要守227戒,尼姑要守311戒,沙弥和沙弥尼要守10戒,寺院工作人员要守8戒,在家修行要守5戒。僧侣终日生活在严格的戒律规范中,其全部的寺院生活,无非是托钵化缘、诵经拜佛、坐禅忏悔。

四.出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出家对个人的影响

佛教是国教,生为男人,出家当和尚便是一件理所当然和光荣无比的事了。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又说,平平凡凡的众生即未来佛。佛在修行,人也要修行。

泰国男子不当过和尚,就意味着不是完整的男人,就意味着没有社会地位,不成熟、缺修养、没水平,在社会上会遭到鄙视,不仅难以娶妻,公职也不易谋取。

首先,根据泰国传统出家对于个人来说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出家者在履行孝道。其次,出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泰国最早的教育源于寺院,我们可以说僧人是最早的老师。出家者在出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佛教的知识,也能学到其他的生活技能。禅定的过程中,要求人们放下生活中的所有东西,寻找内心的宁静。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行为都受到了物欲的驱使,产生了许多道德问题。参加短期出家活动,到寺院学习佛理,打坐禅定有利于净化心灵,培养自身的德行。

出家是一个自我磨砺的过程。僧人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抛弃物欲。吃,每天清晨僧侣排着长队到村寨中化缘,人们布施什么僧侣就吃什么;僧侣不追求衣着的华丽,只需一件由几块黄布组成的袈裟;僧人的僧舍只须简单的棚舍就足矣,不追求高床软卧,出行云游的时候一棵树下,撑开随身携带的黄伞就足矣。严格的教规教义,规范着僧人的活动,出家修行的过程是一个苦修的过程。在出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学到忍受与克制,对生活的一种满足感。我们可以说在出家的过程是一个男孩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过程,出家修行能让人学会怎样思考人生,怎样对待生活。

出家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佛教奉行善的思想以及相信因果轮回。僧侣在出家过程中学习佛教善的思想,宽恕别人的罪过,用善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深受佛教影响的泰国人总是用微笑对待他人,具有包容心和爱心。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处于因果轮回中,万物都有灵性。种因得因种果得果,这一世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前世的罪孽,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佛教信徒修行《波罗蜜》,目的在于把自己从罪孽中洗脱出来。泰国人勤做功德,学习佛法知识,用善的言行对待他人和自己。

(二).出家对泰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僧侣作为佛教传播的纽带,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

佛教认为人的一切痛苦的原因来源于贪求欲望,当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产生冲动,进而发生争斗。要断绝产生痛苦的根源,就要灭除贪求欲望,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僧侣的生活就是在践行着这个过程,出家为僧向世人教授禅定,念诵经文,讲解佛教教理,劝人们皈依五戒,热爱正法,抛弃心理和精神上的烦恼和压力。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行走在泰国的村落间或者走进泰国人的家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院子没有用高高的围墙来隔绝,房屋的门也只是简单的用玻璃门或者木板门制成,栅栏的那头就是邻居。这和我们中国的家庭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不论农村还是城市每个家庭都是用高高的围墙围住,或是用上有几把锁的防盗门。僧侣教授人们遵守无戒,不偷盗等使得泰国的村落变得和平安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这难道不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吗。

猜你喜欢
僧侣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缅甸·仰光
信众供奉太热情,泰国僧侣胖子多
琅勃拉邦的小僧侣
琅勃拉邦的小僧侣
西夏僧侣社会活动管窥
寂静
泰国:和尚要减肥
化缘有风险,和尚要减肥
泰国近半数僧侣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