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通假丛识
——喉音声母之变

2020-08-04 05:21李正宇
丝绸之路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音敦煌

李正宇

(敦煌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

一、从“居次”说起

《汉书·常惠传》载:常惠“获单于父行(hang)及嫂居次。”颜师古注引晋灼曰:“(居次)匈奴女号,若言公主也。”

《汉书·匈奴传下》:“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李奇曰:“居次者,女之号,若汉言公主也。”

问:“汉代‘居次’读何音”?答曰:汉代“居次”音ɡuz(i居,形声字,从古得声,古文作“”。《广韵》居“九鱼切”,“九”,魏晋以前古音读ɡou;“鱼”,魏晋以前古音读ηu。我这里所谓“读古音”,只是读近似的古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古音,因为我们还不知道那个字是它当年的准确读音。

《诗·北风》:莫赤匪狐(hu),莫黑匪乌(wu)。惠而好我(ηo),携手同车(ɡu)。

《诗·小雅·采薇》:彼而维何( ),维常之华(pu)。彼路斯何,君子之车(ɡu)。

《战国策》载冯谖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ηu)!长铗归来乎,出无车(ɡu)!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ɡu)!”

《史记·匈奴列传》:“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姑衍即居延。《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揟次县,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揟音子如反(zu),次音咨。诸本作恣。”)

据此则知汉代“居次”读若ɡuzi,本为匈奴语。突厥语亦有“ɡuzi”一词,意谓女儿、小姐、公主、少妇。可能是匈奴语的遗留。后世汉语读作ju ci,是声母 ɡ变为 j。

《汉书·西域传·车师后城长国》:“车师后王姑句(师古曰:句,音钩)……其妻股紫陬(师古曰:陬,音子侯反)。”“股紫”音义无释,一般认为“股紫陬”为车师后王姑句妻之名。

我说车师语“股紫”即匈奴语“guzi(居次)”。“股紫”音 ɡuzi,即“居次 ɡuzi”。“股紫陬”即“居次陬”。其号“股紫”,犹言“公主”;其名曰“陬”。“股紫”字音恰可印证“居次”的汉代读音)

汉代车,居,姑,股,呼,音通居延~姑衍~呼衍,居次~姑咨~股紫,姑师~车师(《史记·大宛列传·大夏传》:“楼兰、姑师小国耳。”《集解》:徐广曰卽车师)

二、ɡ k h之对转与旁转

ɡ k h皆属喉音,j q x属舌上音。上古无舌上音 j、q、x。由此可知,后世 j、q、x 诸字,上古皆非 j、q、x声母字。

后世出现的舌上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喉音衍变出来的。

喉音怎样衍变出舌上音的?

一是即由于音点前移,舌位上提的缘故。音韵学家谓之“颚化现象”。衍变过程是

ɡo→ɡe→ɡi→ji

ko→ke→ki→qi

ho→ke→hi→xi

上古喉音声母 ɡ、k、h,为甚么会衍变为 j、q、x。这又是由于汉字发声时气流走行动态造成的。

二是由于发声气流强弱的变化。声韵家将发声气流强弱分析为发、送、收三种。

发声、送声例:

奇——ji奇偶犄角畸零〇qi(奇怪)

骑——ji班固《东都赋》:“千乘(sheng)雷起,万骑纷纭。”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人一马为一骑。〇qi骑兵骑射。

期——ji期年,期月,期日(朞年,朞月,朞日)即周年,一整月,一昼夜〇qi日期期望。

霸《集韵》“匹陌切”《汉书·律历志下》引《周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傍)死魄。”颜师古注:“孟康曰:‘月二日以往,月生魄死,故言死魄。魄,月质也。’师古曰:‘霸,古魄字。’”霸魄吐气强弱之别;又,旁、傍亦同。

收声例:zhuok捉(守捉),不同于“作难”之 zuó。

发声 aouIebmdnlɡj r zh(气流最弱)

送声 pftkh(气流强)qxchsh(气流弱)

收声作势之m,b,t,k,(“入声短促急收藏”只作势,不发声。)

声纽的通转

ɡ k h jqx

干杆秆竿玕肝赶酐ɡan 刊 kan旱汗焊han

奸jiam靬qian 搟娨xian轩xuan对转

上古的ɡ k h字,一部分仍保留着ɡ k h,一部分各自对转为j q x

旁转

ɡ k h各与其邻近的声纽转变,谓之旁转。如:

ɡ转为k h q x

k转为ɡh j x

h转为ɡ k j q

例如:间ɡan—间jian—閒xian—鬜qian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汉间(ɡan)。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jian)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閒(xian)。

某著名歌唱家唱《关山月》:间读ɡan,见读jian,閒读 xian。唐音读间(ɡan)是,而读见(jian)、閒(xian)则非。盖唐代无jx二声纽,后世出现的j x二声,唐代原为 ɡ、h。

ɡ—k扛——ɡang《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籍)长八尺余,力能扛(ɡang)鼎。”〇今音kang扛起枪。ɡ—k(ɡang、kang)仅为吐气强弱之不同。

zh—ch—sh峙持恃

Zh峙立,潘岳《射雉赋》:“擢身竦峙(zhì)”〇ch_陆德明释文:“本亦作‘持’”;今河南话读‘恃’为chì.〇sh《老子·徐无鬼》:“恃(shì)源而往者也。”

zhuàn传传车传舍驿传传略人物传记

chuán传传送传奇传说传言传道传授传家传世传颂宣传

三、ɡ之对转、旁转释例

甲、ɡ-J对转

(1)古——吉《南史·夷貊上·林邑国》:“古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鹅的绒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

《梁书》“吉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鹅的绒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十七“迦波罗,劫贝也,即木棉树。则辨‘古貝’‘吉貝’者,证以‘劫贝’,则‘吉’为近。”

《通雅》卷四十三:“以佛书‘刼贝’证古贝为吉贝……闽中呼棉花为‘吉贝’,近于家贝。”

吉,中古音 ɡit,《广韵·质韵》:“吉,居质切(jit)。”逆推其上古音为ɡok。元代入声消失,由中古音ɡit,演变为ji(集)。因知《南史》之“古貝”,与《梁书》之“吉貝”音近而通,不可校以是非。

顺便提一下“声同韵变”。以“久——记”为例:

《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02简《秦律十八种·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髤(漆)书之。”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注:“甲兵,武器;”“久,读为记;”“刻久,刻上标记;”

〇同书第40简《效律》“公器不久刻者,官啬夫赀一盾。”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译文:“官有器物未加标记,该官府啬夫应罚一盾。”“公器不久刻者”,意谓“官有器物未加刻标识者”。“赀一盾”,谓罚纳一面盾牌。

久,古音 ɡou。记,古音 ɡi。ɡouɡi为洪细

(2)家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凡固zhu《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輙诏大家作赋颂……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一:“家,音姑。汉曹大家,读作姑。”

汉·焦延寿《易林》:“三足孤乌(wu),灵明为御(you);司过罚恶(wu),自残其家(ɡu)。”

贾ɡu商贾行贾又音jia贾谊贾似道價价槚

(3)勾——句高句(勾ɡou)丽~高句(句ju)丽。

拘,从句(ɡou)得声,故音 ɡou。《礼记·曲礼上》:“以袂拘而退”,汉郑玄注:“袂,古侯反。”而今音ju.

(4)苟——敬,敬,从苟得声,本音苟。苟亦从句得声,敦煌遗书有句道兴编撰的《搜神记》,句音ɡou。又有苟姓,今人嫌其与狗同音,改苟姓为敬姓(敬一丹)。

《礼记·大学》载《殷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甲骨文发现:“苟且辛,且且辛,父且辛”刻辞。郭沫若释读为:

“苟(敬)且(祖)辛”——苟,古“敬”字,尊敬也。祖辛,商朝第14帝名祖辛。

“且且(祖祖)辛”——祖辛为吾之祖(《史记?殷本纪》“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自此帝系转入庶支)……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由此,帝系回归祖辛嫡系)……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帝系再次转入庶支)……弟南庚崩,立弟祖丁之子阳甲(阳甲之父祖丁,祖丁之父盘庚)……帝阳甲崩,弟盘庚立(盘庚为祖丁次子),是为帝盘庚。”祖辛之子祖丁,祖丁有二子:阳甲、盘庚。从知祖辛为盘庚祖父。)

“父且(祖)辛”(父,意谓至尊。《仪礼·丧服传》:“父,至尊也。”“父祖辛”即“至尊的祖辛”,若今言“伟大的祖辛”)

历代经学家对此《盘铭》刻意做出过种种解释,大致不外乎教人自励自勉,不断进步。但甲骨文刻辞发现后,经郭沫若释读,方知历代注释家都当了“傻帽”。

句字声系:

“句”本音ɡou——《姓源》、《姓氏考略》等书载有句(ɡou)姓;中村不折藏敦煌遗书《搜神记一卷》,作者名“句道兴”。〇从句(ɡou)得声的字,有一部分保留着ɡou音,如:“勾钩芶购沟钩构抅够”等字。“驹”字古音亦读ɡou,如《战国策·赵策一》:“此代马胡驹不东”,马王堆帛书作“胡驹”作“胡狗”。

“句”,后世变读为ju——〇从句得声的字随之变读ju,如:“句(句读)枸拘驹等字。或读ɡ声或读j声,都可以得到解释。〇上举《战国策·赵策一》之“胡驹”,帛书作“胡狗”,亦表明ɡ—j之变。

顺便说一下,古音亦有方音之不同。唐代敦煌方音读“敬”作jì(记),P.4660抄本《沙州缁门三学法主李和尚写真赞》:“举朝佥议,迁为道师;河湟畏记(敬),相无不知。”把“畏敬”抄错作“畏记”,原因就是敦煌方音敬、记同音,写了别字。如今敦煌学家释文仍未加校正。

(5)咎,古音 ɡao(咎繇/皋陶)今音 jiu(不咎既往,咎由自取)

(6)港,有 ɡang、jiang 二音。港本音 gang,后世变读jiang(北方话“沟港”音ɡou河南信阳市明港镇,当地音 mingjiang)

这一现象,其它种语言亦有之。因此成为历史语音学一种普遍规律。掌握了汉语喉音向颚音转化的规律,对不少汉字一字多音的现象可以知其究竟。

(7)革(ge),革(ji,病革),羁,吉(丁谦《元经世大典地图考证》卷三“的迷失吉”条:“的迷失吉,即官本图‘达马士革’转音。”)

(8)金,古读入声 ɡim,今读 jin 朝鲜语 ɡin(金日成ɡin-mir-sheng)〇汉代名臣金日磾ɡin-mi-di.

(9)矜ɡuan矜寡孤独〇今读jin矜持矜夸

(10)概ɡai溉摡槩槩〇既暨

(11)菅《唐韵》“古颜切”;《正字通》“古顽切”,音关。〇今音jiǎn草菅人命。

(1)ɡ转 kh x:

ɡao高稿膏镐篙槁槀搞藁稁暠

hao蒿嚎毫豪壕濠蠔滈皜镐暠籇鄗〇西凉王李暠(ɡao)《晋书·凉武昭王传》:“武昭王讳暠(gao),字玄盛。”〇暠又音hao:法显《佛国记》:“夏坐讫,复进到敦煌……敦煌太守李浩(hao),供给渡沙河。”

he翯熇

xiao嗃歊熇藃髇

ɡ转 j、q:

厥《广韵》居月切(ɡeit),鳜,从厥得声,读 ɡuì

而从厥得声的“厥蕨橛撅噘蹶镢獗”皆读Jue。〇突厥 蕨菜 一蹶不振

又,从厥得声的“闕阙”读què。〇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骨ɡu骨嗗傦愲蓇磆榾縎馉猾——气流弱

hu鹘搰縎——气流稍强。

hua滑猾磆螖螖——合口渐变为开口,舌位随之下降。

ku骷搰——气流加强。

江,音 ɡong《说文·水部》:“江,从水,工声。”段玉裁注音“古双切”,(双,古音松)。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形聲者,以事为名,取譬想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想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盖先有语言谓之‘江’‘河’,后乃造出‘江’‘河’二字

江音ɡong〇《楚辞·哀郢》:“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gong);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dong)。”〇左思《蜀都赋》:“结阳成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zhong);开髙轩以临山,列绮牕而瞰江(gong)。”晋《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又《晋谚》“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

工虹hong

从工得声的“红、功”皆音 ɡong。如:《史记·郦生列传》“农夫释耒,工女下机。”《索隐》:“工,《汉书》作红。”《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颜师古注:“红,读曰工。”〇《汉书·景帝纪》:“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又,功:《仪礼·丧服》:“齐衰大功”(“齐衰”音 zi cui,粗麻布做的孝服,其缉边缝齐,所以叫做“齐衰”。齐衰为继母、慈母、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及妻之丧而服),“缌麻小功”(用疏织的细麻布做的孝服,为远亲如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中表兄弟、壻、外孙而服),《史记·孝文本纪》作“大红小红”。〇《史记·孝文本纪》“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集解》引服虔曰:“当言大功小功,布也。”《汉书·文帝纪》:“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颜师古注:“晋灼曰:‘《汉书》例以红为功也。’红与功同。”。

hong〇“红、虹、渱、荭、玒、魟、讧、仜、叿、灴、羾、瓨、屸、訌、妅”等音 hong

〇虹 一音 ɡàng(ɡàng,开口呼;ɡong 合口呼)虹一音 jiàng(喉音 ɡàng 的颚化。)

上举例字,皆音同而字异、义异者;此外,又有字异而音同、义假者,所谓“通假”是也。

“功、攻”音通义假:《荀子·议兵篇》:“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唐·杨倞注:“攻当为功”。秦《绎山碑》“功战日作”,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绎山石刻》云:“‘功战日作’,功当是攻。古人以功、攻二字通用。《齐侯镈钟铭》:‘肇敏于戎功’,作‘攻’”;

“功、公”音通义假:《诗·小雅·六月》:“薄伐猃狁,以奏肤公。” 毛传云:“公,功也。”又“王公伊濯,肇敏戎公。”《汉樊安碑》:“以公徳加位特进”,《隶释》云:“以‘公徳’为‘功徳’。”《别雅》云:“公,义为功。公、功古盖通用。”

(2)ɡ—q—j

稽有三音:ɡi(古奚切)—qi—ji晋杜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三《昭公三十一年》:秋,“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唐陆德明《音义》:“稽音启(qi),又古兮反(ɡi)。”今读ji(稽考会稽滑稽)。

ɡ-沟江

江永撰《古韻標準》卷二“上聲·三講”:“講、港,古永切(ɡong)。此字,三講一送皆有之。古音當為古永切。”则“江、港”古音同为古永切(ɡong)音同义近。上古当同为一语,后世分为“江、港”二词。

he q_渠 j_涧为旁对转,推测上古同为一语,后世分为“渠、涧”二词。

(3)ɡ转 h

滑 ɡu〇《庄子天下》:墨子弟子“禽滑釐”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滑音骨。”〇《楚辞·卜居》云“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崔浩云:“滑音骨,稽,流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〇《史记·滑稽列传》,滑稽,音guji。〇《敦煌汉简释文》23页载敦煌马圈湾出土王莽居摄三年(公元8年)第282号简云:“都步昌候史尹钦、隧长张博,受就人敦煌高昌里滑护字君房。”知西汉时敦煌县有高昌里。敦煌县之所以有高昌里,疑是西汉征和三年(公元90年)破车师,虏其民(见《汉书·匈奴传上》及《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城长国条),一部分被安置于敦煌,乃为之置高昌里。〇《梁书·滑国传》云“滑国者,车师之别种也。”“别种”者,谓非车师王族。从知西汉时敦煌确有车师国非王族的滑姓居民。〇又,敦煌遗书S.113《西凉建初十二年(公元416年)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表明敦煌县高昌里至西凉时仍存。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供养人题名又有“滑□安”、“滑黑奴”、“(滑)昔海”、“滑一”等滑(gū)姓人氏。进一步得知北魏时敦煌仍有车师国滑(gū)姓遗民。滑音gū,此姓出自滑国。以往,敦煌洞窟讲解员皆误读“滑”为hua,应改读为gu。

〇“滑”,后世又读hua,是ɡ~h通转之例。

簂、幗—或、惑《下女夫词》有“去帽惑诗”,“帽惑”即覆髪巾,若今之“盖头”。“去帽惑”即今所谓“揭盖头”。帽惑又讹作“冒或”“毛惑”,本应作“簂ɡui”或“幗(ɡuo)”。或、惑与簂、幗音通(h—ɡ)

(4)ɡ 转 j、k、h

革本音ge。

转音 ji,如:《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礼记·礼器》引作“匪革其欲”。《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煮枣侯棘朱”,《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革朱”。

病革。(《礼记·檀弓上》:曾元曰:“夫子(曾元之父曾参)之病革矣。”郑玄注:“革,急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革,纪力反,并又音极”)。丁谦《元经世大典地图考证》卷三“的迷失吉”条:“的迷失吉,即官本图‘达马士革’转音。”

又转音ke(缂丝)

又转音he煂

(5)ɡ转 k、j、x

ɡ转k——空,从工(ɡong)得声而读kong.

ɡ 转 k、j:ɡai概溉摡槩;kai慨嘅鍇 ji既暨即卽皀唧鲫墍櫭穊ɡ转k、ɡ转h、j、x——解古有ɡai、hai二音。《易经·解卦》:“解,利西南。”孔颖达疏:“解有两音,一音古买反,一音胡买反。”

后世变音 jíe:解释,解题,解放军,解围,解决,解脱,解系(jíe ji)又音 jìe:押解,解送。

又音xie.(解甲,解忧(汉解忧公主曹操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谢缙)

皆古音ɡai今音jie从皆得声的楷读kai,偕谐读xie,方言读hai.

戒音 ɡai,转音 jie(戒律,戒指,)又转音 xìe(机械)

ɡ转 x从解(ɡai)得声的字:懈,懈怠,松懈;蟹,螃蟹;蠏;邂,邂逅;澥;獬,獬豸;廨,公廨,官廨;薢,萆薢;嶰;繲;皆读 xìe

(6)ɡ 转 x

加—新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八《加罗国传》“加(ɡɑ)罗国,三韩种也。建元元年,国王荷知使来献,诏曰:“加罗王荷知款关海外,奉贽东遐。可授辅国将军、本国王。”加罗国即新罗国。《广韵·真韵》:“新,息邻切。”息,心纽(S),北方多变读为晓纽(h x)。古无 x音,“息邻切”读作“hen(很)”。“加(ɡɑ)罗国”的加(ɡɑ)与“新(hen)罗国”的新(hen),一阴一阳,互为对转。

五、k之对转、旁转释例

1、K—q对转

(1)岂,古音ka《i诗·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故凯铠恺剀垲闿暟嵦颽皆音kai〇今音qi

啟古音kai,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一:“开母庙石阙铭,篆书,延光二年。今在嵩山启母庙南、汉避景帝讳,改启之字曰开。”借开之音而改(改字不改音)〇啓啟启晵棨,古读溪纽(k),今音读q纽.

(2)愾忾鎎音kai〇乞气迄讫氣汽盵芞今音qi

龟兹音丘慈(kōu-ci)《汉书·傅介子传》:“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服曰:“龟兹音丘慈。”今人读作“丘慈”,大误。服,东汉荥阳人。东汉无舌上音q,故“丘”不读qiu。明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二:“丘音欺。”周代“欺”音k(i是时尚无q声),《广韵·尤韵》“丘,去(ke)鸠(ɡou)切”,音抠(kōu)。因知中古时期“龟兹”音kōu c(i抠词)。

元代写作“苦叉”,清代写为“库车”。唐代以来“车”字读作“叉 cha”。唐·李颀《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zha),应将性命逐轻车(cha)。年年战骨埋荒外(wei),空见葡萄入汉家(ɡia)”。

①K—q:

从“可”得声,当读ke或he,今读qia,是k h之颚化。

又例:曲,丘玉切,入声,烛韵,读kuk。元代中原音韵入声消失,“曲”字读作区(qü)。元代瓜州—肃州间有曲尤城。元代“曲尤”音qü you,即突厥语“苦尤厄”kuyuo(l校仲彝译、麻哈默德·喀什噶里著《突厥语大词典》第三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161页)《元史·成宗纪四》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六月“乙巳(“乙巳”为六月十九日)……命甘肃行省修阿哈潭(《西域土地人物略》之“阿丹”)、曲尤壕,以通漕运。”又《经世大典》延祐元年(1314年)七月十八日,“中书省奏,前者以西边川地,军人当站消乏,奏准令甘肃行省买马驼应副□(差?)遣,仍追复蒙古站户当役。今本省回咨,钦遵上命,追究元当站瓮吉剌准行哈等户,仍令复役,及于曲尤、沙州、瓜州上户内佥补一百户,以充察巴站役。”又《泰定帝纪二》泰定三年(1326年)五月“乙巳(引者按,是年五月朔日为甲辰,‘己巳’为五月二日),甘肃行省臣言:赤斤储粟,军士度川,逺给不便,请复徙(赤金仓)于曲尤之地。从之。”

元代入声消失,kuk 读为 ku(苦),“尤”作“峪”,元代的“曲尤”,即明代作“苦峪”《明史·沙州卫传》:“自赤金蒙古西行二百里曰苦峪,自苦峪南、折而西,百九十里曰瓜州。”

② k—h—j—x:ke 渴;He 曷、喝、褐、鹖、毼;Jie揭、竭;ji偈;xie歇、蝎

③k旁转x——况音kuang,兄音xiong。

苦郄宋?郑樵撰《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三》“苦氏,即郄(xi)氏。郄犨亦号苦成,于苦为别封之邑。《潜夫论》苦成城,在盐池东北,越大夫苦成,汉有苦灼,为会稽太守。”苦音库。

④ k旁转x—j:kai楷揩锴慨偕;xie偕谐jie皆喈堦稭

⑤ Kɡ j快块筷駃kuai炔鴂ɡui夬决诀抉玦赽駃蚗觖鈌妜刔芵疦趹砄吷鴃jue

会侩浍郐脍鲙廥kuai桧刽ɡui会hui

2.K 旁转 ɡ h j x

(1)k 转 ɡ、h——

可ke柯珂苛坷轲牁砢 〇哥ɡe歌舸謌鎶

〇河hu何呵荷诃

(2)k 转 j、x

岂kai(岂弟)凯恺铠剀垲闿颽暟 嵦 觊jì(觊觎)

六、h之对转、旁转释例

①h—x对转

②h旁转ɡ k j q

5.h之对转、旁转释例

甲、h—x对转

(1)下古音 hu,今音 xia(方言音 ha)

下古音hu:《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mu)。于以求之,于林之下(hu)。”《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hu)。有子七人,母氏劳苦(ku)。”《诗·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旁证:《易·乾象》“潜龙勿用,阳在下(hu)也。见龙在田,德施普(pu)也。”《易·井·初六象》“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旡禽,时舍(音暑)也。”《礼记·礼运》“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楚辞·懐沙》“变白而为黒兮、倒上以为下。鳯皇在笯兮、鸡骛翔舞。”宋玉《髙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髙唐赋》“状似砥柱,在巫山之下。”

(2)夏 hu《韵补》“胡故切”;《素问》“若春无秋,若冬无夏(hu),因而和之,是谓圣度(du)。”贾谊《鵩鸟赋》“单阏之歳兮四月孟夏(hu),庚子日斜兮服集余舍(shu);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hu),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gu)。”

(3)戏古音hu,今音 xia〇於戯(戏)呜呼呜呼《史记·三王世家》:“於戯(戏)!小子闳,”唐·司马贞《索隐》:“於戯,音呜呼。”

(4)戲音hu又音麾(hui),今读xì:《汉书》卷九十五《朝鲜传》“即令左将军(左将军荀彘)戏(hui)下执缚楼船将军(楼船将军杨仆)。”师古曰:“戏,读与麾同。”

(5)许古音 hu《淮南子?道应训》:“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a-hu呀呼),后亦应之。”汉·高诱注:“许”音 hu。今音 xu,〇浒,从许(hu)得声,音 hu(水浒)。〇《南史·曹景宗传》:曹景宗“腊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yahu)逐除,徧徃人家乞酒食。”宋·吴仁杰云:“近时小说乃作“打夜狐”,不知“邪呼”自有本字。”(宋·吴仁杰《两汉刋误补遗》卷九“傩呼”条)〇敦煌遗书 P.3468《进夜胡词》,“夜胡词”即“呀呼词”,古之“邪许辞”。

许,今读xü,敦煌方音读xi。S.466《后周广顺三年(953)莫高乡百姓龙章祐兄弟出典地契》“两共对面平章为定,更不喜休悔”。“不喜休悔”即“不许休悔”。“许”读为“喜”,为 h—x之变。

(6)行,本音 hang,(《邶风·击鼓》:“击鼓其镗(tang),踊跃用兵(bang)。土国城漕,我独南行(hang)。”〇银行,行列,商行)。〇行今又音 xing(行走,进行,行为,行医行头)。

(8)衔音含 han(衔冤,马衔山),又音嫌 xian(官衔)。

(9)惠,音hui,恩惠;一音xi(姓氏)惠(xi)。

(10)还《广韵·删韵》“户关切”,音 huan(还原)。《诗经·齐风·还》:郑玄笺云:“还,音旋。”《广韵·删韵》亦载“又音旋”,今人读xuan。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问题:郑笺“还音旋”是对的,但郑玄所说的“旋”读sian,不读xüan。上古声纽属“心(s)”,韵部属“先(ian)”与今音 xüan 属溪纽(x)删韵(uan)颇异。但今人用今音读《诗经·齐风?还》诗句“子之还兮”,“还”音 xüan 也是对的。正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与此类似的问题,还有“休 屠 ”“ 祁 连”“居次 ”“ 居 延 ”“ 车 师 ”“ 月 氏 ”“ 撑黎”“龟 兹 ”“ 祁连”“五 船 ”“ 合 黎”“贺 兰 ”“ 哈 喇”等 等

(11)hJX

He 覈、礉,从敫得声,音He。

Ji 激憿撽譤寅吾以降。”〇宋玉《风赋》:“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髙城,入于深宫。”

降又读 jìang(上升下降,降薪)。

降今读xiang(投降,降魔变)。

(2)鞨—吉《北齐书·武成帝纪》:“是岁,室韦、库莫奚、靺鞨、契丹并遣使朝贡。”

《魏书·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髙句丽北,一曰靺鞨。”

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六边防二《勿吉传》“勿吉又曰靺鞨,后魏通焉,在髙句丽北,亦古肃慎国地。”

《旧唐书·靺鞨传》“靺鞨葢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

《新唐书·北狄·黒水靺鞨传》“黒水靺鞨,居肃慎地……元魏时曰勿吉。”

《滿洲源流考》卷二:“按,勿吉始見于北魏,亦謂之靺鞨,故魏書為勿吉傳;隋書為靺鞨傳,而北史傳云:勿吉一名靺鞨。其事則實為一國。盖南北音殊,譯對互異,併不得謂一國而二名也。”

“勿吉”又变“窩集”《皇清开国方略》卷一:“东海之窝集部”。窩变窩,仍为m变w

戲音 hu,“於戏(wuhu)”《礼记·大学》:“於戏!前王不忘”,陆德明《音义》云“於音乌”,“戏,好胡反”。《史记·三王世家》:“於戏!小子闳”《索隐》:“於戏,音呜呼。”

又音麾(hui)《汉书》卷九十五《朝鲜传》“即令左将军(左将军荀彘)戏下执缚楼船将军(楼船将军杨仆)。”师古曰:“戏,读与麾同。”

又音xi,戏弄 唱戏

(4)休hou《汉书·地理志下》:“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师古曰:昆,音下门反。休,音许蚪反(吼 hou),屠音除(chu)。”休,今读 xiu。

(5)行一音 hang(银行,行列,行当,)一音 xing(进行,行走,行头)

(1)降 hongjianxiang

降古音 hong(洪),属东韵。《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〇《诗·小雅·出车》“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〇《诗·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〇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

(6)Hɡ k x

H——河、壑(he),海)(hai),湖(hu)洪(hong)

ɡ——江、港、溝溉(ɡang)(陸游詩:“鵞鵞出溝港”)

x——洫(xu)沟洫

ɡ—q—j:《左传注疏》卷五十三《昭公三十一年》:秋,“吴师围弦,左司马戌、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及豫章。”唐陆德明《音义》:“稽音启,又古兮反。”(ɡ_古兮反,q_启,j_稽)

鹍、暄之音相类晋·王嘉《拾遺記》卷五:太初二年(公元103年),大月氐國貢 頭雞,四足一尾,鳴則俱鳴。更以餘雞混之,得其種類而不能鳴。諫者曰:“《詩》云‘牝鷄無晨’,一云‘牝鷄之晨,惟家之索。’(‘牝鷄無晨’及‘牝鷄之晨,惟家之索。’皆出自《尚书·牧誓》。“《詩》云”当为“《书》云”。)今雄類不鳴,非吉祥也。”故谣言:“三七末世,雞不鳴,犬不吠,宫中荆棘乱相係,当有九虎争为帝。”至王莽篡位,将军有九虎之号。其后,丧乱弥多,宫掖中生蒿棘,家无鸡鸣犬吠。此鸡未至月氐國,乃飞于天汉,声似鹍鸡,翱翔云里。一名暄鸡,鹍、暄之音相类。宇按:鹍鸡,一作昆鸡,见《汉书·司马相如传》。鹍,k声,暄,x声,k、x旁转(k 转 h、h 转 x),又,鹍、暄皆属元韵。故云“鹍、暄之音相类”。

q—x“敝昔”即扁鹊。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920多支医学竹简,有《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还有184支(含残简)组成的内容为《医马书》。

附言:敦煌方音“青齐不分”,阳声韵变入阴声韵。

①请~祈P.2483末题《亲赞文壹本》“亲赞文”即“祈赞文”;亲、祈同音假借。

②星~西:敦博077及北图8024《六祖坛经》“不能了见日月星辰”,S.5475作“不能了见日月西辰”。

③情~齐:S.5949《下女夫词》“星斗齐明”,北大图书馆藏《下女夫词》作“西斗情明”;

④明~迷:P.3883《孔子项讬相问书》“耶孃年老惛迷去”,P.3833作“耶孃年老惛明去。”〇S.5475惠能《坛经》“又有名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敦博077及北图8024《六祖坛经》“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潘重规先生校本作“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

⑤令~裏:P.4625《五台山赞》“南台寺裏甚可憎……灵敬寺裏圣金刚”S.5487作“南台窟令甚可憎……灵敬寺令圣金刚”;

⑥令~礼P.2718《茶酒论》“有酒有令,人(仁)义礼智”,P.3910 作“有酒有礼,仁义礼智”;S.3877《甲寅年(894)龙勒乡百姓⑩领~礼张纳鸡雇工契》“春衣汗衫一礼”、S.5578《戊申年敦煌乡百姓李员昌雇工契》“春衣汗衫一礼”、P.5008《戊子年梁户史氾三雇工契》“汗衫一礼”,“礼”皆“领”之借字。北图8347《甲戌年慈惠乡百姓窦跛蹄雇工契》“汗衫一领”可证;

⑦领~礼莫高窟322窟西壁龛下南侧五代供养人北向第4身题名:“节度押衙、祭酒、市礼、银青光[禄大夫]……”“市礼”即市令,主管商贸之官。某先生不悟“市礼”即市令,以为“市礼”为归义军掌管礼乐之官。

⑧灵~理S.3427《结坛散食廻向发愿文》云:“右弟子厶甲自结坛散食、诵呪转经、焚香燃灯三日三夜者,遂请下方窈冥神理(“理”余校作“灵”。敦煌方音“灵”读作“理”),阴道官寮、阎摩罗王、察命司录、太山府主、五道大神、左膊右肩、善恶童子、鉴(监)斋巡使、行道大王、吸气收魂、判命主吏、六司都长、行病鬼王、内外通申、诸方狱卒,又请四神八将、十二部官、太岁将军、黄幡豹尾、日逰月建、黑赤星神、八卦九宫、阴阳之主、门户妖精、街坊巷神、仓库执捉、山河灵异、水陆神仙、宫殿非人、楼台魉魍等并诸眷属,并愿舍于所乐,离于所居,来就道场,领斯福分。”

⑨停~提:北大图书馆藏《下女夫词》“人疾马乏,蹔欲停留。”S.5949《下女夫词》:“人疾马乏,蹔欲提流。”可证“停、提”同音假借。

⑩定~第:P.3051《丙辰年三界寺僧法宝贷生绢契》“两共对面,平章为苐……用为后验,押字为第”,S.1897《后梁龙德四年(924)敦煌乡百姓张厶甲雇工契》“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准法不许翻悔。”P.3501《戊午年兵马使康员进贷绢契》“用为后凭,押字为定”;P.3350《下女夫词》“次定申陈,不许潦(缭)乱”,“次定申陈”即“次第申陈”。◎S.6836《叶净能诗(书)》“有常州无锡悬(县)令张令,将妻及男女于华岳神前过。其张令将妻,酒脯驼马,奠祭岳神求福。适会此日岳神在庙中阙(缺)第三夫人。放(访)到店中,夜至三更,使人娶之。三更三点,(张令妻)忽而卒亡。”叶净能作法,遣使求神放张令妻回生。“使人回至店中见净能,具传岳神言语,云皆奉天曹匹配,为定三夫人,非敢专擅。”“定三夫人”即“第三夫人”。

⑪引~易北图0683《仁王般若经卷下》末题:“大隋开皇廿年二月十五日,佛弟子索显 发愿息洪相,造《仁王经》一部,并及庄严悉讫。又愿洪相见存父母六府(腑)康和,众魔隐塞;世世常近父母边供养供给;恒愿诸天诸佛,拥护易(引)接,历劫不堕三途八难;子孙衣食丰饶,奴婢成行;逮及见(在)眷属,并得平安,共一切众生,相将成佛。”

⑫晚唐五代敦煌诗韵青齐通押:

P.2641《某又(道真诗):“白壁从来好丹青,无知个个乱题名。三涂地狱交(教)谁忍,十八煎铜灌一瓶。镌龛必定添福利,凿壁多层(曾)证无生。唯(为)报往来游翫者,辄莫于此骋(逞)书题。”此诗用“青、名、瓶、生、题”押韵。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载:“秦人讹‘青’字,则‘青’为‘萋’,谓‘经’为‘稽’。”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归纳出“青齐互注”定例。余谓“青、名、瓶、生”当读支(i)韵。

P.3792敦煌僧马永隆撰《大晋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其词曰:南阳盛族塞标名,禀宿胎膺诞关西。门传阀阅朱轩望,簪组联绵代降英。师之异貌无论比,杰世天然奇异灵。髫年早晓儒王教,齓岁归真守严精……”(齓同龀,音chen,《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齓。”) 此诗用“名、西、英、灵、精”押韵,知诸字亦读支韵。

P.3821《苏幕遮》(原题《感皇恩》):“聪明儿,禀天性,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弓马学来阵上骋,似虎入丘山,勇猛应难比。善能歌,打难令,正是聪明,处处皆通闲(通娴),久候策官应决定。马上盘枪、辅佐当今帝。”此诗用“性、并、骋、比、令、闲、定、帝”押韵,知诸字亦读支韵。

“青、精、名、铭、瓶、并、骋、生、性、令、灵、荣、英、闲”诸字,敦煌方音读支韵由来之分析:

1.“题、提、弟、西、比”具属止摄(基本韵母i),阴声;

2.“精、青、名、令、并、令、灵、瓶、英、荣、生、定、骋”具属曾梗摄(eng、ing),皆阳声。

可知为阴声阳声混而不分。彼时诸字皆读阴声,尚未分化出阳声。

注:本文是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第九讲)稿,即2019-10-28日及11-15日两次讲。

猜你喜欢
古音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