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思考

2020-08-04 07:23赵伟宏
绿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保护

摘要:分析了平湖市南河关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探讨了南河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开发模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挖掘文化内涵,协调区域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开发实践措施,并进行了反思,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062-04

1 引言

平湖市位于东海之滨,地处浙江省东北部,“沪、杭、苏、甬”四大城市菱形对角线的交汇点,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平湖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境内生产、生活,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平湖市旧城中心,南靠南城河,北至人民路,东临东湖,西到日晖漾,总占地面积约0.21km2。旖旎的水乡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风格、淳朴的民间风情,南河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是目前能够记录并表达平湖历史传统建筑和较为完整地承载平湖风物的传统街区。2014年,平湖市成立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城投集团组建平湖市南河头街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街区保护、开发和建设等工作。经过5年时间打磨,2019年9月28日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隆重开街,“东湖西岸”文化景观胜地崭露新姿。平湖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是平湖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开发建设融合发展的有益实践。

2 南河头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禀赋分析

2.1 街区特色

南河头,古称鸣坷里,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曰鸣坷里,俗称南河头。”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风貌保存非常完整,两岸建筑鳞次栉比,建筑沿街而立,“两街夹一河”的格局是江南水乡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街、巷、弄格局完整,尺度宜人。江南传统城镇空间元素如建筑、水井、河道、园林绿地等的空间肌理较为协调。街区内历史遗存较多,现保存较好的遗迹多为晚清至近代建筑,并有大量20世纪50、60年代的建筑遗存。

2.2 历史建筑

南河头是平湖市的最后一片古城,仅占平湖城市建成区面积的0.46%,却拥有170余处文保点及历史建筑。其格局之大、底蕴之深、保存之好,令人惊叹,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有南河头和南混堂弄2处,南河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葛氏祠堂,市级文保点稚川学堂旧址、永凝桥等,还有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传朴堂旧址,葛氏、张氏、陈氏、徐氏、沈氏、王氏等宅第共160余处,文化遗迹有古井5口、古树名木十余株、河道、河埠、驳岸、桥梁。南混堂弄文保点建筑有混堂弄3号施宅、混堂弄38号戈宅、书院弄35号钟宅、书院弄29号钟宅、鲍家汇50号民居,平湖县委办公旧址,清、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如混堂弄34号钱宅、混堂弄50号民居,书院弄25号水井。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湖派琵琶[1]和平湖钹子书[2]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湖九彩龙等5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18项和171项列入嘉兴市级和平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 文化名人

平湖明清两朝有进士221名。新中国成立后,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8名。1999年版《辞海》共收了9名平湖人:南宋画家赵孟坚,明代权臣陆炳,清代大臣、书画鉴赏家、收藏家高士奇,清代廉臣、理学家陆陇其,现代戏剧家、教育家、书画家、高僧李叔同,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著名导演、中国左翼电影的开拓者程步高,冶金和材料科学家邹元燨,篆刻家陈巨来[3]。还有书画家陆维钊、吴一峰,土木工程专家徐以枋,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周振甫等。

2.5 周边旅游资源

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紧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湖市东湖景区,东湖景区0.63km2,分布众多人文景观,如李叔同纪念馆、陆维钊书画院、吴一峰艺术馆、报本塔、“当湖十局”围棋公园、江村画廊等,旅游资源优越。南河头和周庄、同里、角直、南浔、乌镇、西塘等代表性江南古镇的分布地域相近,都位于上海、杭州、苏州100k2辐射范围内,短程客源充沛,且南河头位于平湖城市中心,业态植人更为丰富,不局限于单一旅游,内需外需两手打造,避免出现古镇空心化“死亡陷阱”。

3 存在的问题

3.1 河道水质恶化,生态环境较差

由于区域内尚未铺设污水管道,雨污合排进入河道,加之解放路和人民路部分污水也排人南河头河道,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河道水质极差,无法自净,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

3.2 建筑年久失修,居住质量堪忧

南河头大部分历史建筑建于晚清及民国时期,建筑密集,街巷狭窄,不少房屋年久失修,线路无序搭接,老化严重,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环卫市政设施缺失,卫生条件恶劣,居住质量差。

3.3 街区配套缺乏,旅游发展滞后

目前整个街区较为孤立,旅游发展缺乏体系统筹,相关配套设施严重不足,除莫氏庄园外没有其他景点可与之成为完整的旅游观光链条,无法促使游客长期在地段内停留,成为“经过式”景点,难以触发其他消费行为的发生,周边发展滞后,形成恶性循环。

4 南河头保护开发的实践

4.1 保护开发的认识

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强化“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4.2 目标定位和开发设想

(1)规划定位。传承和发扬平湖历史人文的综合功能区,着力将南河头打造成为长三角有知名度的水乡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平湖人的“城市客厅”与“精神家园”(图1)。

(2)开发设想。一次规划到位,分区组织实施,分步滚动开发。

4.3 主要做法

4.3.1 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有效推动“文化+产业+旅游+生活”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政府组建平湖市南河头街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根据授权负责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建设的项目資金筹措、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工作。一期政府注资1.65亿元实施南混堂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形成样板;二期利用相邻的老市府腾空地块进行风貌管控招商出让回笼资金;三期再投入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

4.3.2 注重顶层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如何保护街区物质空间结构及要素、保护街区传统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形态,让她底蕴长存、活力重现、脱颖而出,关键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做好保护开发规划,谋定而后动。

早在2013年政府就精心谋划南河头保护开发工作,先后委托专业机构设计编制了《平湖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南河头与市府地块更新规划方案》《南河头与老市府地块保护更新规划》《平湖南河头与老市府项目定位报告》(业态策划)《平湖市南混堂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了《南河头(老市府地块)保护与改造一期工程总体方案设计》。完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思考,做到形态规划和业态策划并行,实现保护前提下的有机更新和业态调控。

相关规划明确了南河头和南混堂弄历史文化街区的文保单位的保护原则、文物保护范围、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要求、特色建筑保护要求。逐一列明了保护清单,其中南河头历史建筑共160余处,文化遗迹有古井、古树名木、河道、河埠、驳岸、桥梁。南混堂弄文保点建筑10余处,还有部分平湖文化遗迹。

根据规划,保留南河头原始家族合院式步行结构,以“一河两岸双漾“为主要步行结构,保护历史街区格局,还原水乡街巷肌理。一期重在“品”,业态布局以“文化+商业”为亮点;二期重在“购”,更加突出繁华的商业氛围,并辅以文化盛宴;三期重在“闲”,呈现出以院落空间为主的慢生活休闲区,反映老平湖的原生态生活。

4.3.3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品位,保护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文化脉系是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开放、亲水、崇文、报本”的文化特质和城市品格在这里传承和延续,通过寻根寻魂、以史为脉、以文铸景,让文化根脉活在城市空间里,活在居民生活中。分为三个片区重点打造:

南混堂弄片区以展示平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国防文化,感受休闲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加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配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大型停车场,提高服务接待能力。主要的业态功能有:历史名人文化展示、创意零售、民宿休闲、餐饮等。当湖书院和陆清献公祠是历史街区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历史上的当湖书院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书院专祀附圣平湖陆子,为清朝“天下第一清官”陆陇其,创设的目的是“励风俗而正人心”,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4]。清风楼,原是平湖县委办公楼旧址,历经60年的风雨,以平湖廉文化记忆馆的形式,打造金平湖“监察御史”文化品牌。通过历年文史资料搜集整合,恢复了塘基桥、聚龙桥、香花桥等古桥以及锯子弄、新开弄等历史巷弄,提炼了清献桥、思源巷、书院里等一批区域历史元素加以注入,复活了街区文化内核。通过业态策划和精准导入,“老字号”“文创店”在这里落地生根,有百年老宅、濡学生活的当湖书院,古老又新型的社交场所三鱼雅集,融合西方雕塑、泥塑、绘画等手法的面塑馆,还有胡庆余堂、徒之漫书局坊、湖光里、平湖有礼、小绍兴等20个主力店及老鼎丰、老平湖等18个门店,形成了以文化会展、创意设计、餐饮娱乐、工艺美术于一体的“文化+商业”特色业态,使得街区传统与时尚交融,文化和活力共存(图2)。

老市府及南城河拆迁地块,打造商业休闲区和滨水休闲区。商业休闲区新建中式风貌建筑,面向本地居民和游客打造现代商业区,主要业态功能有:游客中心、餐饮、休闲娱乐、零售商业、地下停车场;滨水休闲区结合滨河绿化设置,兼有商业活动,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绿化活动空间,主要业态功能有:花鸟市场、餐饮、零售商业、SPA会所、大巴停车场、滨河绿化等。改造粮管所仓库等历史建筑用于展示各类粮票证券和古物件,景点式恢复南城河和古城墙。

南河头片区以展示和感受士大夫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藏书文化、稚川教育文化、民俗民风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街区。依托莫氏庄园、葛氏祠堂、稚川学堂遗址等历史古迹,通过琴棋书画、手工艺、民俗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历史街区为载体,并加入体验、教育、交流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平湖的历史人文进行全方位的展示,着力打造特色明显、格调清雅的文化街区。业态功能丰富,传统文化有:莫氏庄园、葛氏祠堂、传朴堂藏书楼、稚川学堂、各类琴棋书画院;民俗手工艺及零售有:平湖糟蛋、杜经布、圆作制作等非物质文化,以及蟹壳黄、平湖黄酒、平湖酱油、腌海蜇、咸枪蟹、杜瓜子等平湖特产;还有茶楼小吃、花鸟市场、古玩收藏、民俗客栈、文化会所等。该片区重点保护传承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网师园等齐名的江南六大厅堂之一莫氏庄园[5],与“天一阁”、“嘉业堂”并论的“传朴堂”藏书楼,国际著名冶金专家邹元燨、著名学者周振甫等大批名人学士就读的稚川学堂旧址,清朝年间范西屏和施襄夏在南河头张宅围棋对弈的“当湖十局”,利用葛氏大院改建为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历史名人有:与鸣坷古里人家关系紧密的张元济、徐用仪、梁启超、葛稚威、葛昌楹、葛昌扮、莫放梅等。重要文献有《檇李文系》、《传樸堂藏印精华》、《吴赵印存》、《邓印存真》、《丁丑劫余印存》、《云浦草堂诗存》、《春晖堂印谱》、《平湖县续志》、《当湖历代画人传》等。

4.3.4 注重历史风貌,精雕细琢、修旧如旧

使得区域内古街、古宅、古河道、古桥、古树等元素形态互相依存、彼此映衬,历史巷弄风貌依旧,历史建筑形神兼备,再现平湖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1)古街改造。为了协调南河头和南混堂弄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建国路调整为隧道工程,地面道路由规划的32m恢复为16m,进行分时限行,上下班高峰期允许车辆通行,其余为步行。调整勤俭路宽度,将路宽由18m缩减至16m,走向保持勤俭路现状,避免穿过历史建筑,破坏原有水乡肌理[6]。

为保證主材料质量,专门走访了古建材料市场,整理完成了主要原材料规格单价统计表,主要石材、木材、砖瓦等古建项目材料采用甲供,从安徽等拆迁工地抢救性采购明代老金山石5万多m。已建成的南混堂弄主街,铺筑与南河头同年代同质地的石板路,衔接、连通东西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除街巷庭院、桥梁驳岸等金山石铺装外,还有栏杆扶手、牌坊小品的雕琢皆采用古老而稳定的榫卯结构,即美观又坚固。

本着“地面实物形态向前推100年,地下基础设施向后推100年”的建设目标,利用有限空间,通过修建综合管廊,一次性解决水、电、通信、消防等系列问题。置换解决了管线的布局和排水排污管道的铺设,在提升街区基础设施的同时,避免了对街区环境的影响,保护了街区风貌的原真性。

(2)古宅保护。历史建筑修缮尊崇古制,做好古建施工单位考察,分别赴杭州、苏州等地考察古建施工单位的代表性项目。针对区域内历史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和结构现状,结合规划业态和房屋使用功能,逐栋设计了修缮方案。域内历史建筑多于清末明初时期建造,根据地域与年代特性,采用了江南民居多使用小青瓦,檐头滴水瓦当纹样精致。坚持使用瓦楞、木质构件等旧材料,特别是选取了与街区的年代感、地域感最为匹配的稀有金山石作为庭院、道路、桥梁等的铺装用材,还其原貌、以存其真。同时传承应用花格窗复原、门栓制式等传统技术工艺。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建筑因地基沉降地势低、汛期易淹等普遍现象,为保持原有街巷风貌,合理优化平衡地面标高,对文保点原混堂弄34号钱宅采取高科技的整体顶升技术处理,建筑整体黄海标高由1.55m抬升至2.10m。

古河道更新。延续南河头街区“两街夹一河”的格局,南混堂弄街区新开挖河道,打通南河连接南城河,引流至东湖,还原平湖老县城水域脉系,畅通水系循环,将南河头区块、南混堂弄区块、东湖景区“串珠成链”,连成一片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底蕴的绚丽风景。新开挖河道实施生态绿植工程,构建以庞大的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群组织而成的“水下森林”景观。培育水生植物体系,沉水植物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结合睡莲等浮水植物,既净化水质,又增加观赏性,投放大量螺类、观赏鱼类等水生动物,催生生态链自净功能,逐步完善河道生态系统。

古树救存。尽可能原地保护街区内诸如法国梧桐、黄杨、香樟、龙柏、石榴等树龄较大的珍贵树木,致力于从细节处着手还原街区原生历史。对于涉及河道开挖等施工的部分树木,顾及古树长距离运输的脆弱和移植后环境的适应,最终决定就近移植这部分珍贵树木。为确保移植的树木成活,按照植物分类及用途逐株普查登记、注明去向、一树一策,全过程跟踪树木移植,确保移植树木成活。涉及树种七大类,树龄普遍在30~50年(含百年黄杨一株)。移植范围遍布街区各庭院、沿河干道、巷弄等多地。另外,涉及城市道路和地块拆迁改造,部分树龄50多年的行道树和庭院树,优先迁移到南河头街区保护,结合地块景观设计方案种植,集中有效打造景观效果。

4.3.5 整合区域资源,保护区域景观体系的协调性,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

南河头要传承和发扬平湖“开放、亲水、崇文、报本”的文化品质,要有自己的特质和内涵,不仅仅作为一个旅游古镇来开发,而是作为平湖人的“城市客厅”与“精神家园”来打造,避免和周庄、乌镇、西塘等江南古镇的同质化发展。发展区域范围不单单局限于0.21km2的历史街区范围,而是延伸至0.63km2东湖景区,串联李叔同纪念馆、陆维钊书画院、吴一峰艺术馆、报本塔、“当湖十局”围棋公园等众多人文景观,最终连通明湖,结合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美丽平湖乡村精品游线,实现平湖一日游向平湖多日游嬗变。在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已考虑水上游览项目,并在内外防洪包围圈水位差解决后,融入东湖水上游览线路。近期计划开通穿梭于东湖至明湖水上游线的小型游船,游线从东湖出发,途经“当湖十局”主题公园、曹兑港绿道、当湖公园、葛家塘,最终至明湖,全程约1小时。今后,由南市青影绿廊水系,汇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领衔规划的千岛百圩湖泽高铁新城,可以实现高铁换乘水上巴士一路向北,至平湖人的“城市客厅”和“精神家园”,以平湖特有的亲水基调变换水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新老交替之穿越、古今对话之诗意、古镇名城之脱颖,着力打造长三角有知名度的水乡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4.3.6 探索创新思路,建立多种模式的社区参与机制,兼顾多方群体利益

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绝不仅对历史建筑、文物保护点等物质文化的保护,而是更注重对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定位非常明确,坚持平湖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兼顾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保护,平衡好业态策划和原生态生活气息和谐共融的关系。在下步南河头地块开发中,重点就街区内的临街民宅、葛家等大宅院和文保单位进行腾空搬迁,其他一般民居以街面整治和改善居住条件为主,重点抓住直管公房这个环节,批量回迁部分居民,打造生活味的南河头。增强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与参与意识,鼓励部分有手艺、有专长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给他们创造发展机遇,提供展示爱好、技艺、特产、民俗、民风的平台,探索形成符合南河头开发保护新方法,以负责任的、务实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推进平湖历史名城创建。

5 南河头保护开发的反思

南河头保护开发打造“街区+景区”的文旅综合体项目,分三期实施,突出彰显“城”的特色,秉承“策划为先、文化为魂、业态为核、项目为王”的理念,总体定位、推进时序、开发理念准确,实施成效非常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

(1)历史街区规模较小,影响竞争力。不同于乌镇等江南六大古镇,南河头位于县城中心,遭受的城市化拆改冲击较大,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拆了古街建景区的弯路,仅有遗存对平湖人更为弥足珍贵,起步晚竞争力较差。

(2)强调建国路过境功能,隧道经济性较差,拆建破坏较大。建国路南北走向,横穿南河头和南混堂弄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城市次干道,宽12m,城市路网规划为城市主干道,宽30m。为了两个街区空间尺度和衔接,投资近8亿建设建国路隧道工程,在东方路快速路建成实现南北新区10min过境功能后,再实施建国路隧道工程,加重了城市建设资金的压力,而且造成建国路半拆半建阴阳街,破坏了街区风貌协调及文化传承,最好的方案是全盘保留现状路宽。

(3)建筑更新过度,历史年代感打折。这在南混堂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中已经意识到,将在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中加以改進,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匠心,充分尊重原有风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力求保留原汁原味。

在全面展现南河头原生态环境,打造自身特色的同时,在接下来的南河头二三期保护开发实践中,将进一步发挥平湖“古城街区+景区”优势,统筹莫氏庄园、李叔同纪念馆、“当湖书局”围棋公园、水洞埭街区、城隍庙、报本塔等历史文化遗存,共同打造东湖西岸文化景观胜地,全力建设平湖的“城市客厅、精神家园、东湖之脉、繁华之地”,不断开创平湖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开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黎庆慧.平湖派琵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2]张玉观.平湖钹子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3]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平湖市地名办.平湖地名故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5]吴煜.江南厅堂数春晖—平湖莫氏庄园建筑艺术略述[J].美与时代(上),2011.

[6]平湖市城投集团.平湖南河头城市更新[R].平湖:平湖市城投集团,2017.

收稿日期:2019-12-16

作者简介:赵伟宏(1975-),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市政园林建设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