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托管运营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2020-08-04 12:55刘立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0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建设

刘立文

摘要:文章从全局层面和顶层设计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托管运营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在目前强监管政策背景和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建立统一、清晰、协同、有序、高效的运营体系,以保障托管运营的安全生产,支持业务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增强,适应并有力支持“大资管”时代的到来,发挥优势力量、抓住发展机遇。加强运营体系基础和支柱,包括夯实风险管理能力;健全产品和流程管理,实现产品全周期和前中后台全流程管理;加强支撑平台建设,科技赋能,主动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组合应用能力,创新发展,提高差异化竞争力;建立清晰高效的运营体系架构,集中头部发展同时,加强专业化运营支持力度,提升托管运营的品牌实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托管运营体系;建设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背景概述

资产托管业务作为新兴的中间业务,由于低资本消耗和对中间收入的拉动作用,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的业务。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居民财富稳定增长,金融产品日渐丰富,而托管作为解决资管产品信息不对称,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有效安排也随之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存量规模达145.76万亿元,托管规模较2009年增长近36倍,2011~2018年托管规模平均复合增长率达39.54%。同期,银行业资产托管投资组合达20.48万个,较2017年年底同比增长了4.3%。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托管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资本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养老金、银行理财延伸到客户交易性资金和互联网金融,托管行业的专业性、复杂性进一步提高。在政策方面,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正式拉开资管行业严监管的序幕,一方面,新规强调了第三方独立托管原则,有力的推动了托管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新规对托管业务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托管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其保障合规稳健运营的作用,尤其在净值化管理、穿透式监管等方面对托管运营的规范化、集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运营的各个细节,包括交割清算的高效、估值核算的准确、投资监督的专业化要求也更高。

在此背景下,作为托管人的核心竞争力:托管業务运营,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一是强监管趋势下,迫使托管业务运营由简单粗放的数量型增长转型为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二是托管机构扩容,市场竞争加剧,推动托管运营业务服务升级;三是随着托管作用被认可,托管机制在更大范围引入和延伸,促使托管业务向新产品、新领域拓展;四是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托管业务差异化、多元化和增值化的服务标准。增强托管运营能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抓住发展机遇,成为资产托管机构亟不可待的任务。而建立一个高效的托管运营体系成为托管人增强自身托管运营能力的关键:对内,要科技赋能,建立有效的运营流程和运营规范,要建设高效的托管运营系统,要有上下协同的组织架构;对外,要有迅速的应急和响应能力,要有敏感的舆情监测能力,要依托大资管生态圈,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竞争话语权和市场认可度。

二、资产托管运营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资产托管业务服务,或主要运营环节包括账户管理、交易交割、资金清算、估值核算、投资监督、信息披露等,有的机构还有风险绩效评估等附加增值服务。高质量地提供托管服务需要既对证券市场、保险、养老金市场及政策十分熟悉,又要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结算规则、时效要求、系统运营有全面的把握。具体来讲,建设托管运营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合规性、全面性、连续性、创新性、及时性、准确性。

合规性:托管运营的依据、程序和规则要符合国家政府、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及金融基础设施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规则和程序,履行托管人义务,保护投资者利益。

全面性:托管运营要覆盖托管资产全品类,链接合约签署到终结清算全周期,贯穿清算、核算、监督全流程,涉及客户、产品、机构、系统、数据、人员全方位,支持日常运营和应急响应全天候。

连续性:要有安全、可靠、高效的业务连续性策略,保证托管运营的连续运转。托管运营要对其系统、数据、业务流程、物理设施、人员、地点等进行有效备份,以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具备自动调整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创新性:托管运营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性,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更迭,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升级托管运营的技术、系统、服务方式,提高自动化水平和运营效率。科技创新的程度已成为未来托管运营实力和市场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

及时性:托管运营需要遵循严格的时效性,托管人要及时完成清算、支付、核算、监督及信息披露等业务中的规定事项,及时完成监管规定的各项工作。

准确性:托管运营要依据法律、法规对托管资产进行准确的运营操作,保证基金支付、划款、核算、监督和信息披露等的准确无误,保障投资者权益。

由此所见,托管运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托管机构的业务经验、人才储备、托管网络、系统建设、品牌优势等禀赋条件和投入水平。

三、资产托管运营体系建设的导向

(一)符合监管要求

托管运营因参与方较多,又对接金融市场,面临的市场主体和客户群体不同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受诸多监管机构的监管,除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以外,证监会、人社部、外管局等对托管人也有监管要求,行业自律组织和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相关规定,也是托管运营需要遵守的。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发布,是资管行业的强监管政策的重要举措,也对托管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形势下,新的结算规则、新的产品管理制度等层出不穷,托管人对政策、监管、规则的及时获取、解读、落实成为托管运营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托管运营的合规性首先体现在符合监管要求上。

(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目前,托管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四大行的优势已经逐渐消失,而券商等新型托管机构在特定业务托管上有独特的优势。托管行业产品同质化依然比较严重。为了不断扩大市场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托管也需要在原来以运营为重点的基础上,提高对同业、对市场、对自身品牌树立的研究和探索。“创品牌、立口碑、拼增长、争业绩”才能不断保证托管运营水平和实力的持续提高。

(三)满足客户需求

满足客户需求不仅体现着托管人服务的差异化,也是进行品牌建设、提高客户黏性的重要举措。所以需要加强客户服务意识,增强客户沟通能力;加强与客户营销部门(团队)的协同机制;完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和客户满意度调查机制,对机构服务客户水平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加强对日常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增强重大事件发生的危机公关意识,做好舆情管理和危机公关,防范声誉风险;完善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更好的指导服务:了解客户评价和反馈意见,进一步了解客户需求。

四、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清晰、协同有序的运营组织架构

托管运营一方面有极高的专业化、集约化要求,需要长期固定的专业人力、系统、流程等资源投入,聚集头部效应,即发挥总部管理部门的战略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建设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机构在账户管理、客户维护方面的优势,满足客户属地化管理的要求。所以,要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清晰、协同有序的运营架构。

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托管运营的整体设计与统筹;负责机构管理、规则制定、资源调配、统筹灾备、监管沟通、产品创新。

托管运营集中执行和操作的专业部门负责追踪各项新监管政策和各项交易规则,并及时对业务流程、系统设置、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更新和落地;负责执行应急响应机制;负责对其他各级运营机构进行运营技术支持和业务辅导;负责对托管运营人员进行培训;负责配合金融科技等部门进行系统进行测试、演练及升级等。

其他各级运营机构要按照角色(营销机构、签约机构、运营机构、开户机构)划定职责,并确保规范、安全、高效运营,满足管理规定及运营规范,满足当地监管政策;执行应急响应机制。

五、资产托管业务运营体系的四大支柱

(一)风控管理

风控管理是托管业务安全稳健运营的重要保障,托管业务风险管理可参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建设。

1. 托管人面临的主要风险

(1)法律合规风险:托管业务受多方监管,监管政策更新频繁、相互交错,造成合规管理难度和成本提高。

(2)操作风险:在资管产品快速发展和创新带动下,在托管行业激烈竞争下,新业务和新服务层出不穷,导致业务负荷增加;同时,严监管趋势下,托管职责加强,要求账户管理规范,支付结算及时准确,估值更加公允、及时,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充分、完整,操作风险隐患加大。

(3)声誉风险:相对受托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托管职责范围、边界不当扩大,同时托管行兼具结算机构角色,当发生结算风险,托管易被外界误解;当发生风险事件,投资人“吃大户”的非理性诉求下,对托管人责任不实传播和夸大渲染,都会对托管人造成声誉风险。

(4)系统风险:一是托管业务的大数据量、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对系统日益依赖。二是先进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在科技赋能的同时带来了潜在风险。

(5)业务连续性风险:连续性是托管业务的重要要求,除了日常业务的连续性,地震、台风、疫情等极端情况下的连续性保障更是考验托管运营能力的关键时刻。

(6)反洗钱风险:基于合作方式、信息保密原则、托管部门服务边界,托管人本身难以直接获取客户信息,穿透识别受益人身份比较困难。

2. 优化风险控制措施

托管运营业务的风险管理要从制度建设、业务拓展、客户识别、产品准入、合同审查、系统运行、流程管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优化管理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制度,规范合同管理,严控业务准入,夯实托管业务发展基础;通过系统建设,探索运营监控、设置预警阈值,提高管控智能化;通过舆情监测,建立预案机制和演练机制,提高灾备能力。

(二)产品管理

托管人的产品管理除了需掌握不同产品的监管政策及交易特点,从而进行规范化運营外,还要对托管产品的结构、效益、配置进行主动管理。将产品管理纳入托管业务经营策略中,从托管业务整体发展层面出发,分析各托管产品的投入产出效应,将有限的运营资源配置出较高的规模与收益,并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精细化、动态化调整,及时获取同业信息,对比分析各自结构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构建产品动态分析机制,从单一产品收益分析到建立跨产品的结构配置决策机制,对运营要求相似的产品统一归纳,制定运营规范。根据产品主动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运营机构的组织架构。

(三)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托管运营安全、规范、稳健进行的集中体现,贯穿运营各个环节和产品周期的全方位。流程管理需要按照全品类(覆盖全部托管产品)+全生命周期(贯穿从签约、开户到终止清算全部运营环节),重检运营流程,梳理操作要点、评估操作风险,整合和精简环节,减少人工干预,提升运营效能,释放人力;重点关注异常事项,把控实质风险。同时形成运营标准,汇编操作手册。

(四)数据管理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托管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稳健运营,专业服务,还要主动把金融科技最前沿的成果应用于托管业务,提高差异化竞争力。托管业务数据作为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要建设托管运营管理平台,在充分调查分析客户需求和业务痛点后,通过海量数据深度分析,强化数据驱动,为市场营销、客户画像、产品分析、业务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绩效评价提供精准支持,提高数据利用效益,提升托管人话语权和竞争主动权。同时,加强数据应用安全和信息保护措施,促进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六、加强托管运营体系建设的基础与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统一规范业务标准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制定和修缮制度是完善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和必要前提。梳理托管制度,完善运营管理办法,制定岗位操作手册,定期发布制度汇编等,其主要内容和目标有以下几点。

1. 统一业务规范、规则,指导运营機构日常及特殊业务处理。这是多级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加强条线管理,提高运营质量和统一运营标准的关键。

2. 确立各机构的职责边界,明确运营体系的组织架构。同时,厘清此架构下各机构的职责范畴,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能补位”。

3. 建立分级有效的报告机制,做到日常运营情况、异常情况、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保障运营条线的统一和协调。

(二)优化应急预案,建立相应机制,保证托管运营业务连续性

此次疫情期间,假期延长,交易日变更,运营人员由于隔离、办公场所限制等,各托管机构都出现了业务积压、人员不足的情况,突显了完善托管运营高效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要从产品、机构、人员、岗位、系统等全方位进行备份,明确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定期对预案进行实打实的演练,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对突发事件处置的能力。

(三)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分级管理应急突发事件

1.对内响应机制。要建立总部管理部门和基层运营机构之间突发事件等情况下的响应机制。分等级处理相关事件,重大事件分级管理、突发事件升级管理机制相结合,确定各类事件处置责任和报告层级。在突发事件过程中确定和调整托管应急事件响应级别,指导各方形成快速和准确的内部应急响应方案。

2.对外响应机制。

(1)加强客户沟通与紧急需求响应

建立前后台联动响应机制,将“危机公关”的概念、角色、岗位、渠道设置纳入响应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中客户管理维护,在突发事件时要按等级启用不同的客户沟通渠道(官网、手机、微信、H5等)、频率、内容、对象等机制;要保证前后台信息畅通、通力合作。细化客户需求分析,常态需求和紧迫需求结合。

(2)加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

针对突发事件,加强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备案文件的准确送达。确保向监管部门报送工作平稳有序的进行,并同步追踪进程和状态。

3.强化舆情监测。关注媒体信息与舆情,防范声誉风险。建立有效的系统模块支持舆情管理,及时捕捉对机构及对托管行业不利的负面信息,提高舆情管理效率。

(四)科技赋能,加强系统建设与升级

持续优化系统基础运营功能,同时拓展系统生产监测、业务管理、数据分析、绩效评估等功能。

1. 实现工作量监测和评估:对人员、机构、环节的业务量、操作时效、业务密度实现科学计量。

2. 对重点产品、关键环节进行运营压力预测及阈值预警。尤其在节假日等特殊日期进行业务量的提前预测,设置系统安全阈值。

3. 实现管理办法、操作规程、重要通知、指导意见线上发布和查询。

4. 适时跟进大数据、机器人、二维码、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运用,持续提升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5. 拓宽和完善客户端和业务端线上操作渠道,在监管允许、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远程办公支持。

(五)培养托管人才,健全培训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建设和培养体系,设立专业、稳定的服务队伍。托管运营业务专业化强,人力资源投入大,对员工的专业知识、经验、资历要求较高。拥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托管业务的核心力量。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充分利用传统+多媒体渠道高效培养专业、高质、精细的优秀托管业务人才队伍,打造人才优势;建立托管人员备案机制,强化考核,提升托管业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意识、业务素质、运营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要考虑为应急响应机制中人员灾备、产品灾备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部)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