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0青年艺术·云论坛:一次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视域下的对话

2020-08-04 07:32宁佳
画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现实艺术家

宁佳

进入新世纪后,竖起中指,钟爱F字眼高声叫骂的痞子阿姆带着他下流的说唱,带着他自传式的电影《八英里》正席卷格莱美、奥斯卡……也席卷了全世界。而与此同时,身着黑夹克、朋克味十足的北京少女春树也正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凭借高中辍学后的自由写作经历,春树已被公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新新人类”的代表,并与美国曾经炙手可热的“垮掉一代”相提并论。而对于像阿姆与春树这样无谓的青年而言,这些都不过是他们在享受青春的一个过程。迷惘、放荡、午夜飞行、地下摇滚……在都市茂密的水泥森林里,无论是纽约还是北京,巴黎或者上海,一种真正全球性的青年文化现象正在形成,并以迅猛的姿态蔓延至大都市里的每一个角落,“青年”一时间成了最“热销”的话题。从地下文化到亚社会的交流方式,当代社会文化结构和价值观念在他们手中得以进一步诠释与重新建构。而再次审视近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与艺术运动之间互为影响的内在关联,不仅左右着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也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青年”现象语意含混的现实图景。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一直立足于关注和扶持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坚持以学术为主导,深度发掘和推广由青年艺术家创作所形成的新趋势、新方向。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促使我们将视角从白盒子这样的物理空间转向线上更为广泛的领域,策划组织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0青年艺术·云论坛”。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年度学术项目,本次云论坛由7场主题对谈、9场学术讲座构成。项目邀请了30余位国内活跃的批评家、策展人、艺术机构、艺术家作为嘉宾,围绕“青年艺术”现象展开一次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视域下的对话,内容涵蓋了青年艺术家创作实践与方法意识、展览组织与艺术批评、艺术机构与作品收藏等话题。本次云论坛作为一次新的尝试,希望能够超越媒介、空间、地理上带来的局限,深入挖掘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生成逻辑和精神价值,让活动本身成为一个超越物理界限的多元对话空间。

20世纪60年代,杰克·凯鲁亚克传奇式的自传小说《在路上》一经问世就成了全世界青年奉为《圣经》式的精神指引读物,其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展现了一条充满叛逆与抗争的之旅。实际上,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青年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同样走过这样的精神旅程。它强调在当代历史过程中持续的变革意义,同时试图揭示当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社会演化过程乃是自身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贡献。在这一语境中,“青年艺术”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内涵:一个是狭义上的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另一个是立足于美术史的叙事,即在不同阶段与发展时期,涌现出的青年艺术现象与艺术思潮,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新潮美术”、90年代初的“新生代”、2000年以来的“青春残酷”等。事实上,在今天的当代艺术语境与创作生态中,“青年艺术”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其创作不仅体现在媒介与形态、方法与观念上的更新,也体现为用艺术家敏感的认知和创新实践在文化层面去引发我们对历史、社会,以及当代价值的追问。或者说,“青年”状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艺术中发展中的视觉表征,并以此构成中国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历史符号与景观,这种图景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

其实,对这个命题的表达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艺术家关心人在现实文化中的生存处境、生命要求和人格倾向。艺术家们开始从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的当下经验与个人感知出发,呈现艺术与人的本质联系及艺术对当代文化的反省。从这个时候开始,艺术家们的目标就非常明确,既保持独立的学术判断,又考虑艺术与社会的沟通交流的协调关系。而实际情况是艺术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虽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个体化生产的环节也逐渐转变为艺术行业系统的部分。譬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现了“青春绘画”“新人类”,以及“卡通一代”等艺术风尚及视觉图像的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与全球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想衔接,另一方面又与中国现实的国情相表里。这种“新生代”与“新现实”交织,市场通过整合机构、艺术家、媒体、策展人、批评家,以“青年”的名义和市场化所带来的生存经验,持续挑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所带来的现实生存及价值问题,在中国艺术界一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2000年前后,随着个人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普及与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字世界或虚拟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经验,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及人生的方式和观念。这种由数字媒介所构成的世界现实,使国际间的文化更多层次地发生交际,区域及文化的差异成为关乎文化认同及身份的重要且现实的问题。而数字媒介所带来的视觉表达新可能,反映在中国青年艺术的创作变化上,不仅体现在创作媒材上丰富性,更体现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从以“作品”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青年艺术家开始跳脱既定的艺术史逻辑去挖掘话题,在参与构建当代艺术的场域中谋求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更大众化的语言体系与表达创作逻辑,追求一种象征意义的问题意识。随着市场结构、行业方式的不断转变,当代艺术已然成为一种资本象征,青年艺术的主要面向和构建原则也在逐步调整,从早期多种行业元素的并置整合出一种复杂的视域融合。

尤其是2012年以来,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走向是:青年人做艺术的方式和他们的态度,正日益成为表现和记录这个时代的一种有效文本与标记,“换一种方式作艺术”似乎已经从可能转变为现实。在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语境已经完全融入全球化的文化情景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文化变迁,太多的人措手不及,然而心灵敏感、思维迅捷的青年人却乐在其中,得心应手地演绎着当代现实景象。在今天,青年艺术家的诉求已从创作者渐渐转向传播者。当代艺术系统成了艺术家演绎自我的大舞台,他们更为关心的是传播的有效性和受众的反馈。在这个层面上来看,像极了网红时代的粉丝经济的运作逻辑。比如,他们会更加偏重于跨界式、现场性的艺术表演,注重创作手段上合理利用新媒体媒介,营造出沉浸式感官体验,也包括和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有效结合。同时,无论是从他们的个人形象塑造或是创作中,我们更加容易捕捉到这个时代的敏感细节、更能窥析到现实的未来、更能把脉“次世代”新艺术的动向。这是一种结合了消费图像、浅层意识、生活戏剧化的叙述方法,一种日常化的视觉形态,一个与过去的人文时代完全不同的视觉化景观。

因此,我们想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4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和辨析,以时间为线索,以话题为源头展开,本次云论坛是一个以青年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为主体的活动,涵盖了机构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策展以及评论等艺术发生现场的把握。力求真实与客观地呈现几代青年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我们希望这种方式能够具有反思或批判的意味,同时兼顾更开放的历史关照的视野。而实际上谈论正在发生中的现象,这种做法总是有歧义的,因为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复杂、太牵强。就如同意志自由一样,艺术创造也包含着一种奥秘。更何况,仅是一点点暗示是绝对不够的。“青年艺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个体的方式叙述了自我与时代。而其间流露出的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艺术终极的追问也不曾断裂。只是在艺术史更替的脚步里,不同的时代语境让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诠释方式。其实,每一代人都迷恋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每一代人都希望能简简单单做回自己。就像马奈写于1869年的艺术宣言那样:“我没有企图推倒以往的艺术,也没有想到一定要创立新的艺术。我只是希望成为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现实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