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家国情怀

2020-08-04 13:03陈田莹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杨靖宇家国情怀京剧

摘  要: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向来不乏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穆桂英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就常常被搬上表演舞台,她们纵横驰骋、力保山河的动人气魄,成就了中国戏曲长廊上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令观众为之喝彩。与之比肩的,是大义凛然、英雄伟岸的男性形象。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于2014年编排上演的现代京剧《杨靖宇》正是其一,高派老生倪茂才以其扎实的表演功力成功塑造了抗日英雄杨靖宇的光辉形象。剧本还通过杨将军的老家河南,巧妙联系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进而串起彼此之间一脉相承的民族气节——精忠报国,收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关键词:精忠报国;家国情怀;京剧;《杨靖宇》;艺术主题

一、戏剧冲突演绎英雄人物

时间发生在1939年秋至1940年春,地点位于吉林长白山一带。剧作开头就清楚交代了故事背景,以此展开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层层深化剧作的主题。

冲突一:关东军对龙泉村乡亲

龙泉村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堡垒村,乡亲们暗中為抗联送粮食,却被犬野为首的日军发现,要求实施集团部落,把人另外圈起来集中管理,以切断村民与抗联之间的联系。众乡亲誓死不从,棒槌爷爷以一段节奏急促的西皮快板唱出了乡亲们“誓死不离热土家园”的决心,以致惹恼了犬野,命令统统杀死。顷刻之间,龙泉村四百多口人没了,幸存下来的棒槌爷爷悲恸不已。杨靖宇立誓要为乡亲们报冤仇、讨血债,他巧布口袋阵,伏击敌人三百多,充分彰显了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以及人民之间的骨肉情深。

冲突二:东北抗联对大刀会

一师师长程斌在运回第二批战利品的途中,遇到下山寻找粮食、枪弹的大刀会势力上前抢夺。冲突中程斌带人开了枪,就此与大刀会结下仇怨。程斌等人眼中,那是伙土匪,却被杨靖宇告诫:“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敌人。”他亲自前往老爷岭登门道歉,当得知关山红作为大当家的,父母被日寇杀害,方与弟兄们聚集山岭组成大刀会,杨靖宇提出何不联手抗战的主张。他摆事实、讲道理,细数党领导抗联取得的累累硕果;他慷慨激昂,吟诵《满江红》,诠释“精忠报国”应永远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上;尤有诚意的是,他送去一百条枪,两千发子弹,三千斤粮食,引得众人心服口服,皆愿投奔抗联。这段尽显杨靖宇的英雄本色,他以民族大局为重,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

冲突三:恶劣环境对抗联

犬野利用一些人贪生怕死的弱点,威逼利诱下程斌等人叛变了。70多个密营被全部摧毁,抗联的生存补给被直接切断。敌人还通过集团部落和封锁山路的办法,将杨靖宇的部队死死困在山上。而此时,东北零下四十多度的奇寒天气,风雪交加,饥寒交迫,战士们唯有以草根、树皮充饥,连生火都不行。叛徒们却还在雪地里寻脚印,步步紧逼。面对如此险恶的自然和人为环境,杨靖宇鼓励大家:“都会过去的!”他具有坚毅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即便自己病重,也毅然决然地放弃出国养病的机会,经风傲雪,坚持抗战,因为他深知责任与使命更加重大。

冲突四:犬野率讨伐队对杨靖宇

犬野率精锐部队前来讨伐杨靖宇,他们包围大山,封锁山路。杨靖宇观察地形后,命令吕政委率大部队悄悄从南坡转移,因为南坡火光密集,定是敌人虚张声势。而自己则带领少数人从火光稀少却必定被敌人重兵设伏的北坡鸣枪诱敌,以吸引敌人兵力,保护大部队顺利转移。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想的是如何保住革命主力。攀绝壁、跳危崖,一路诱敌,直至孤身一人,仍带着伤拖了敌人长达五天时间。五天里,他饥肠辘辘,取棉絮吞咽,捧白雪来饮。他有着惊人的顽强,顶天立地的气概,更有着舍生取义的豪迈。

冲突五:躲儿的父亲对人民的儿子

英雄有伟岸、豪迈的一面,也有柔软、温情的一面。在生命的最后,杨靖宇隐约见到了久别的妻子,他深知自1929年受党委派来到东北,一别故土妻儿已有十年。他听到躲儿呼唤“爸爸”,不觉两眼泪痕。

自古忠孝难两全,杨靖宇选择别妻离子,就是对国尽忠,就是亿万人民的好儿子。但也因此,作为躲儿的父亲,十年来未能陪伴在女儿身边,他深感愧疚。这是英雄人物在家国之间的伟大抉择,舍小家为大家,可歌可泣。杨靖宇牺牲了,却永远活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至此,作品的艺术主题——精忠报国,家国情怀——已全然展现。

二、儒家文化渗入民族血脉

全剧以中国戏曲特有的程式化、虚拟化表现手法,结合史实,凝练叙事,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杨靖宇这一人物,在冰天雪地的极端天气下,与敌周旋,浴血奋战,表现出的革命大无畏精神,甚至让敌人胆寒:“这样的中国人太可怕!”而他心中,永远牵系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守卫国土、守护人民,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国捐躯。相较于舞台上两个叛徒卖国求荣的丑陋嘴脸,杨靖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观众动容。他身上闪耀着人格美的光辉,戏里戏外都是人们崇敬的楷模。而他的精神特质,实则彰显着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意志的深刻影响,主题背后的文化基因值得关注。

(一)“仁民而爱物”

何为“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怀有仁爱之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后经孟子“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恻隐之心”(《孟子·告子上》)、“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乃至“仁政”说的发挥与完善,“仁”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杨靖宇的仁爱之心表现在诸多细微处:冲突一里,他与龙泉村的乡亲本无血缘关系,却对乡亲们情深似海,这是军民之情;还有战友情,他将狍子留给重伤员吃,就被棒槌爷爷夸赞“仁义”;另外他送去大刀会急需的粮弹给养,在冲突二里争取了抗日力量,使自己平添了“妹子”;实际上,他还不计前嫌,曾为陷入敌人包围的东北军旧部“赵旅”“马旅”解围,亦传为佳话。“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所以,棒槌爷爷宁可在山上转三天、冻三宿,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要竭尽所能送来抗联短缺的物资,这也是杨靖宇的部队能够获得人民支持的重要原因。

(二)“舍生而取义”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后有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宋代理学家对《大学》如此推崇,究竟缘何?《大学》开篇即言“明明德”,言“亲民”,言“止于至善”,意在弘扬人的光明德性,达到臻于完善的人格境界。随后又提出八条目,其中尤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代反复称颂。在民族危亡之际,杨靖宇举起抗日大旗,以驱逐日寇为己任,这份责任与担当,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值得关注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这些命题的提出,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所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诗句名垂千古。冲突四、五中,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杨靖宇选择了保护集体和以身报国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家、国、天下之理想,为世人所敬服。

(三)“士不可以不弘毅”

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曾子如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抗日战争本就是艰苦卓绝的,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及敌我力量悬殊下,东北抗日战场又因所处的特殊地理氣候,作战于林海雪原势必异常艰苦。他们往往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弹药,还要经受治安肃正、集团部落、特务间谍等名目繁多的险恶环境。杨靖宇在他经年累月的抗日斗争中,身处险境却不屈不挠,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痛击邵本良、歼灭“皇军剿匪之花”等经典战例层出不穷,大快人心。然而冲突三、四里,程斌等人的叛变对革命事业造成严重破坏,当敌人展开又一次大规模的讨伐围剿行动,杨靖宇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状况下顽强抗战。就是这样,他直至孤身一人也决不叛国投敌。后来敌人解剖发现,支撑他最后生命的仅仅是草根及棉絮,并没有一粒粮食。“《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杨靖宇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是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永垂不朽!

三、爱国主义弘扬中国精神

大型原创现代京剧《杨靖宇》作为献礼共和国65周年的优秀展演剧目之一,取材于“九·一八”事变后,活跃在中国东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的真实事迹,以文艺的形式讴歌将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朽功绩和巨大牺牲,让观众不忘历史、铭记英雄。自2014年9月首演以来,已陆续在全国多地进行了约百场演出。时隔5年,在建国7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这部爱国主义题材的戏曲剧目,仍具时代意义。

(一)艺术接受上: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回顾革命历程,是为了保持初心。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挑起事端,继而向觊觎已久的中国东北发起进攻,并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当时,大量东北民众流离失所,张寒晖的歌曲《松花江上》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不少爱国官兵、普通民众奋起反抗,党内也有大批志士仁人活跃在白山黑水间,为民族的生死存亡做出力挽狂澜般努力。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这些日后载入史册的响亮名字,就是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冲在战斗最前线的部分有识之士。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学生时代就是一位除暴安良的热血男儿,后来又带领工农大众进行革命斗争,领导过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抚顺煤矿工人罢工等。他先后5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初心不改。“九·一八”事变后,被营救出狱的他不顾身体的虚弱,立即奔赴哈尔滨投身反日斗争,后任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11月,他被派往吉林磐石整顿工作,在各路武装遍布山林的混乱形势下,明确打出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旗号。后经几度更名、扩编与合并,至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已是联合了广泛抗日民众并转战东南满大地的抗日劲旅,常常给日伪军以沉痛打击,有力钳制了敌人南下入关的计划。

将军叱咤风云,也因此被敌人视为心腹大患。他在愈发残酷的环境里爬冰卧雪,在更加紧密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他的牺牲是悲壮的,叛徒出卖、敌人围剿、挨饿受冻,而他毫不贪恋“东边道都督”的荣华富贵,展现出中华气节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终长眠于长白山的圣洁怀抱。究其一生,永不停歇的是救国救民的步履,拳拳之心感天动地。吉林省文艺家们以发生在身边、经受战火洗礼的英雄人物为创作原型,激励了后来者牢记披荆斩棘的历史,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二)艺术创作上:爱国主义唱响文艺主旋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就包括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说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那么,“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文化自信,仍有涉及以上内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受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历来有惩恶扬善、大团圆式的光明尾巴,有别于西方戏剧一悲到底的艺术形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在京剧《杨靖宇》中,杨将军虽然牺牲了,但他精忠报国、家国情怀的浩然正气长存人间。革命的火种也保存了下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将士们化悲愤为力量,高举抗日大旗,完成将军尚未完成的革命遗志。作品最后《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当代文艺挖掘这类敢为人先、勇赴国难的英雄事迹,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在价值观上影响、塑造人,使之内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集体无意识,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战争的硝烟已远,但居安思危仍然重要,况且除去武力的战争外,人类还有诸如抗震救灾之类的灾难性恢复需要发动人民、凝聚力量。近到眼前的抗疫斗争,就被冠以“人民战争”这类名词,更有不少逆行者成为新的时代英雄,坚决打赢“总体战”“阻击战”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决心。在文艺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放在何时都不为过,爱国主义正是其中最深层的部分。

作者简介:陈田莹,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杨靖宇家国情怀京剧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
京剧的起源
英雄杨靖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