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生时代特长发展:从功利走向兴趣

2020-08-04 08:48熊丙奇
教育家 2020年25期
关键词:特长生特长竞赛

熊丙奇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取消特长生招生”。

这不是一省的单独行动,而是全国的规定动作。根据教育部部署,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与中高考都有新的政策变化。义务教育阶段升学,除民办学校实行与公办学校同时招生、电脑随机摇号入学外,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全国各地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都不再招特长生,这意味着“特长择校”的路径关闭。另外,高校已经试点16年的自主招生方式取消,于2020年推出“强基计划”,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双一流A类大学试点招生。与自主招生以学科竞赛获奖情况为重要入围依据,并给获得资格的学生一定录取优惠不同,“强基计划”把高考成绩作为重要入围依据,按高考成绩85%、大学校测成绩15%综合评价录取学生,这也被认为是给学科竞赛降温。

这是一个全新的招生时代。问题随之而来:中小学生还要不要参加竞赛或培养特长?

如果基于功利考量,参加竞赛、培养特长似乎意义不大,因为竞赛、特长的择校和升学功能大大降低;而如果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出发,参加竞赛、培养特长则更有意义——在功利的因素淡化后,更能体现竞赛对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培养作用,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国家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就是希望能挤掉竞赛和特长培养的“功利水分”,让竞赛回归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本来定位。比如奥数,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历史,一直只有少数(约5%—10%)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而在我国,则演变为“全民奥数”,学生有无数学兴趣、特长,都要参加。其结果是,给很多对此没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增加了负担,也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即便参加奥赛获奖的学生,在通过获奖进入名校后,很多也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国治理奥数培训乱象,不是要取消奥数培训、奥数竞赛,而是要治理“奥数热”,最终实现让学生为了兴趣、为了发展特长而参加,而非为了获奖。

2019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公示了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即所谓的竞赛“白名单”。名单上共有科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学科类三大类31项竞赛活动。这一“白名单”表明,国家会继续支持竞赛,但要治理竞赛过多过滥的问题,消除盲目的“竞赛热”,发挥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培养的作用。

取消特长生中高考加分和面向学科特长生的自主招生,并不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不重视学生的特长,而是把个性、特长培养融入学校办学之中。在任何教育體系中,培养有个性、兴趣、特长的学生,都是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

我国推进的新中高考改革,都明确提到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高考录取。比如,中考改革,教育部要求,要“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北京2019年的中考校额到校招生中,录取成绩由中考文化课成绩、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体育成绩组成,其中中考文化课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满分540分,按7:3比例计入;上海则在2022年的新中考录取中(面向2018年入学的六年级学生),明确在名额分配的录取中,高中学校要结合投档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查,综合考查满分50分,按考生计分科目总成绩、政策加分和综合考查成绩总分进行录取。

至于新推出的高校“强基计划”,虽然不再用学科竞赛作为入围依据,但是,一个学生有鲜明的个性、特长,在大学的校测中是具有优势的。国外大学在招生时,实行多元评价,申请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表现是重要的“加分项”。另外,教育部在发布“强基计划”时也明确:“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可以说,专门给特长生提供一条升学通道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国全面进入招生新时代。这会引导学校、家庭不再功利地以升学为目标打造学生的特长,把升学作为发展特长的终极目标,而是基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在取消特长生招生后,把特长培养融入学校办学中,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激发学校生机活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学校自主设立内设机构,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聘用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管理使用学校经费等。同时要求,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对于义务教育均衡,我国社会存在一定的误解,往往把均衡理解为学校同质化发展。实际上,均衡强调的是对学校办学条件的保障,要求各校师资、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基本一致。但在办学条件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各校应彰显办学个性与特色。这样既能推进均衡,也能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满意度。因此,取消特长生招生,不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而是要从打造少数所谓的特长生,转变为推进多元教育、个性化教育。

推进多元教育、个性化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很多人从中高考取消竞赛加分,得出“发展特长无用”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中高考改革的内涵。当然,这也与中高考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不够有关。笔者建议,我国的高考改革,可在目前“强基计划”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录取模式。如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申请成绩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多所高校,然后由高校独立对申请者进行评价、录取,一名考生可申请多所学校,同时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奖助学金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就全面落实了大学自主权,也扩大了学生选择权,能促进全社会形成多元评价理念,引导学校、学生、家长从应试教育中突围,关注个性和兴趣发展。

如果说学生的成长在一些人看来也是“功利”的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希望家长能以非功利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予孩子积极鼓励,并为其兴趣和特长发展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我国的校外培训班此前被称为“兴趣班”,道理也在于此。针对新的招生政策,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向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回归,做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特长生特长竞赛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老板的特长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谁是体育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特长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