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2020-08-04 14:46韩小伟韩广富
史学集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家机关

韩小伟 韩广富

摘要:党政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不仅有利于党政机关密切同群众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党政干部了解国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积极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在党政机关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中,中央和国家机关发挥了核心和表率作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起步(1984-1993年)、展开(1994-2000年)、深化(2001-2010年)、完善(2011以来)等四个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经验启示是帮扶单位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定点扶贫与扶智(志)相结合,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中央机关;国家机关;定点扶贫

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支撑。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个案研究,研究成果涉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措施、成就、经验,以及定点扶贫与干部挂职锻炼、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选派、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等问题,尚未见到梳理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历史进程的学术成果。本文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的完善程度为主要依据,把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展开、深化、完善等四个阶段,分析和探讨了每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实践成效等问题,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高度出发,总结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经验启示。

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梳理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经验启示,不仅具有深化当代中国反贫困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发挥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1984-199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党和政府把制度改革作为农村整体减贫的主要手段,即通过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增产增收来缓解贫困问题。同时,国家在农村实行减免工商所得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降低农用工业品价格等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村减贫脱贫。此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开始对贫困地区提供财政援助,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例如,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帮助经济不发达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以及其他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1983年,中央财政又设立了“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甘肃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按照农民年均纯收入100元的贫困标准,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83年的1.35亿,贫困率从30.7%下降到16.2%。

由于全国农村各地自然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等情况的差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开始显现,特别是还有一亿多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据资料显示:1984年,按照农民年均纯收入200元的贫困标准,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1.28亿,贫困率为15.1%。这些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山区,有的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以及边远地区。有鉴于此,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进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通知》强调“有关各省、自治区要成立贫困山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检查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包括计划、农业、水电、林业、商业、交通、机械、冶金、煤炭、化工、地质、物资、民政、卫生、文教、金融等)都应指定专人负责,分别做出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具体部署,并抓紧进行,保证实现”。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首个涉及国家机关定点联系帮助贫困地区的重要文献。《通知》颁发以后,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等部门开始派遣大批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推广科学技术,进行智力开发,帮助发展经济。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再次强调“国务院和有关省、自治区都要建立贫困地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利用各种渠道为贫困地区培养干部,同时从中央、省、地三级机关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并组织志愿服务者到贫困地区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1986年5月14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正式成立。6月26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指出:国务院各有关部委都要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凡有条件的部委,都应当抽派干部,深入一片贫困地区,定点轮换常驻,重点联系和帮助工作”。会后,国务院正式启动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并首批安排10个国务院所属部委分别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选择一个联系点开展扶贫工作,即国家科委定点联系帮助大别山区、国家教委定点联系帮助太行山区、农牧渔业部定点联系帮助武陵山区、商业部定点联系帮助沂蒙山区、林业部定点联系帮助黔桂九万大山地区、民政部定点联系帮助井冈山地区、地矿部定点联系帮助赣南山区、化工部定点联系帮助太行山区、中国科协定点联系帮助吕梁山区、中国科学院定点联系帮助努鲁儿虎山区。

1987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推广定点扶贫工作。此后,除国务院所属部委外,一些中央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也陆续参与到这项工作之中。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在所在省、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贫困地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协助当地制定解决群众温饱、改变贫困面貌的开发规划,提出有益的建议;牵线搭桥,帮助贫困地区引進人才、技术等,建立和发展同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科研单位、大中专学校各种各样的广泛联系,并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各类人才;检查国家和地方用于贫困地区的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有选择地联系几个点,总结交流脱贫致富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二、1994-200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脱贫腈况历来与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1989年至1993年,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农村贫困缓解速度放慢,其间年均脱贫人口仅为300万,其中1989年还返贫030万。据资料显示:截至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8000万,贫困率为8.87%。这些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水库库区,而且多为革命老根据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发育落后等。

针对这种情况,199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国务院在京召开首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0世纪最后7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于4月15日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计划》强调要动员和组织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特别是“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挂钩扶贫,一定几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计划》还详细规定了计划、内贸外贸、农林水利、科教、工交、劳动、民政、民族、文化卫生、计划生育、财政、金融、工商、海关等政府部门,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社会力量在扶贫攻坚中的具体任务。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相关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1994年8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坚决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6年9月23日至2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京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9月23日,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江泽民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全社会扶贫,党政机关要带头。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开发和建设。有些地方开展电力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等活动,这些做法很好,要认真总结推广。同时,要搞好定点扶贫工作。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确定扶贫联系县,派遣工作组,深入到贫困乡村进行具体帮助,不仅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而且密切了党政机关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很受群众欢迎。这种做法要长期坚持下去,并要加大工作力度。”根据这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精神,10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强调“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各方面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同时,凡有条件的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帮扶对象,派出定点扶贫工作团组。中央党政机关要定点帮扶到县;省、地、县机关要定点帮扶到贫困乡、村。帮扶工作团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搞好调查研究,反映情况,为帮助当地群众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办实事。这项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脱贫不脱钩,并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1998年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联合召开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会议,部署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强调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保留的单位,定点扶贫任务一律不变;合并单位的定点扶贫任务一律由合并后的新单位承担;新设立的机构也要承担相应的扶贫任务,确定其定点扶持的贫困县。同时,重新安排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使参加定点扶贫的单位达到138个,比原来增加14个,定点帮扶325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在这一阶段,参加定点扶贫的单位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到贫困县,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到贫困乡村的基本格局,并走向制度化。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尽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坚持开发式扶贫、扶贫到村到户,是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定点扶贫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使扶贫资金和措施真正到村到户。帮扶单位和下去的同志,工作重点一定要明确,要在改变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上下功夫,不要盲目支持县里上项目,造成新的包袱。二是充分利用部门和系统优势,各尽所能,努力为贫困地区办实事。特别是千方百{寸为当地发挥资源优势、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为贫困地区培训各类人才,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进一步增强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能力。”据统计,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共派出蹲点扶贫干部3498名,到定点扶贫县考察的干部达1.74万人次,直接向贫困县投入资金54.27亿元。例如交通部投资3亿多元,先后帮助11个定点扶贫县新建、改建公路940多公里,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外交部为云南金平、麻栗坡两县争取外援捐款6000多万元,扶持了160多个扶贫项目,同时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款,组织小额信贷试点,覆盖了176个自然村,2400多农户受益;中宣部和中国青基会、江苏阳光集团、新闻出版总署共同集资105万元,帮助陕西耀县新建了4所希望小学。

三、2001-201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的实施,中国政府确定的到20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0年底的3000万人。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农村的贫困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是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一般都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和社会服务水平差的地区,这些地区投入与产出效益的反差较大,脱贫致富的难度大,需要继续扶持;初步解決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是不稳定的,遇到特殊情况极容易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还需要—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2001年5月24-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实施的成就和经验,讨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部署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6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了这一时期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基本方针、对象与重点、内容和途径、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问题,对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纲要》强调要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要把这种做法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都要继续坚持定点联系、帮助贫困地区或贫困乡村。有条件有能力的,要结合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继续选派干部蹲点扶贫,直接帮扶到乡、到村,努力为贫困地区办好事、办实事。”

为了贯彻《纲要》有关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重要精神,2002年4月18日,国务院扶贫办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对本轮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重要意义、组织协调、帮扶对象、干部挂职、工作重点、加强领导等做出具体说明。4月23日召开的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会议,按照上述6个单位共同协商的原则和国务院扶贫办依据该原则制定的具体方案,共安排272家中央部委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总体任务,并对如何调动各方力量推进定点扶贫工作、适时调整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突出定点扶贫工作重点、统筹安排定点扶贫工作、加强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等问题做出具体部署。

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是明确了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央金融工委、中央企业工委指导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由国务院扶贫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強调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把定点扶贫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要选派德才素质较好的中青年干部到定点扶持县挂职扶贫。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帮助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贫困乡村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积极推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服务能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努力形成推动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协助当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据国务院扶贫办初步统计,2002年至2009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向定点扶贫的帮扶县共投入84.87亿元(含物资折价)的扶贫资金,派出扶贫挂职干部3077人次,帮助引进资金292.5亿元,帮助安排扶贫项目9432个,引进人才3904名,引进先进技术1712项,资助贫困学生28.8万人次。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带动下,各省区市的定点扶贫工作也开展得卓有成效,从2007年到2009年的3年时间里,各省直单位对帮扶地区直接投入的资金达到98.2亿元,超过了中央单位8年投入资金的总和。

四、2011年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据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按照农民年均纯收入1274元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688万,贫困率为2.8%。但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扶贫任务仍很艰巨,地区发展差距日益凸显。为此,201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这一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对象范围、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国际合作、政策保障、组织领导等问题,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做出部署。《纲要》强调要加强定点扶贫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人民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军队和武警部队,要积极参加定点扶贫,承担相应的定点扶贫任务。支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和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定点扶贫任务。定点扶贫力争对重点县全覆盖。各定点扶贫单位要制定帮扶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发挥党政领导定点帮扶的示范效应。”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有关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重要精神,2012年11月8日,国务院扶贫办等8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要成立定点扶贫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同时,经报国务院同意,《通知》确定了新一轮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相关单位的定点扶贫结对关系,共安排310个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第一次实现了定点扶贫工作对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后来,由于机构改革和央企重组,参与定点扶贫的单位由310个减少到300个。鉴于此,2015年8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对定点扶贫结对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调整后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共320个,帮扶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要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即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单位落实扶贫责任,以及完善牵头联系机制,各牵头部门要按照分工督促指导各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2016年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再次强调要“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机制,各牵头单位要落实责任人,加强工作协调,督促指导联系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协助开展考核评价工作”。2017年3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做好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再次强调要建立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8月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具体规定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考核目的、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组织、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及运用等问题,并确定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中央统战部等为牵头考核单位。

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定点扶贫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一是参与单位不断增加,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首次实现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二是建立领导责任制,领导力量不断增强,帮扶队伍不断壮大;三是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帮扶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持续创新,效果更为显著;四是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帮扶制度不断规范,建立了组织协调机制、牵头联系机制、工作考核机制、表彰激励机制、挂职干部管理使用机制等。这一阶段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拓宽工作思路,改革创新扶贫方式,抓好中央各项扶贫政策落地。发挥自身特点和部门优势,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开辟脱贫致富路子。采取培训、转移就业等多种形式,增强当地干部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能力。”据2017年10月10日开幕的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主办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介绍:在十八大之后的5年时间里,仅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牵头联系的89个部门和单位定点帮扶21个省区市的173个贫困县,覆盖除西藏之外的1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区域;向定点扶贫县直接和间接投入帮扶资金、物资合计约550.33亿元,探索形成了产业扶贫、劳务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交通扶贫、外交扶贫、电力扶贫、卫生扶贫、水利扶贫、文化扶贫、林业扶贫等定点扶贫品牌,帮助164万户、560万人脱贫。据2019年8月16日开幕的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成果展”介绍: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先后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1727名,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13.7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64.9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636.7亿元,助力89个县脱贫摘帽,1.9万个村脱贫出列,1300万贫困人口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贡献。

五、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经验启示

中央和国家机关在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定点单位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定点扶贫与扶智(志)相结合,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振兴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1.堅持定点单位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组织安排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的初衷是拓展扶贫资源,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从定点扶贫主体看,最早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单位主要是与农业和农村关系较为密切、具有农林技术优势的农业部、林业部和水利部等部门。随着定点扶贫工作的全面展开,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人民团体等中央单位也逐步参与其中。作为非专职扶贫机构,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为贫困地区筹集了大量社会资源,但相对于政府专门的扶贫资金投入,定点扶贫单位所能动员的资源毕竟有限。例如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既无行政职权可以利用,也不能通过利润创造进行投入,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扶贫资源投入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是扶贫单位必须考量的问题。因此,定点扶贫单位非常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在定点扶贫过程中,了解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定点扶贫单位开展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定点扶贫单位的行业优势和机关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坚持定点扶贫与扶智(志)相结合。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不仅在于收入低、技能差等物质技术层面的原因,还有认知能力差、发展意愿和信心不足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原因,从而导致对扶贫政策和帮扶人员的依赖。因此,坚持扶贫与扶智(志)相结合,在给予资金、物资支持的同时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更新观念,振奋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扶贫的治本之策。为此,定点扶贫必须“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素质”,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坚定脱贫信心的同时,树立起脱贫光荣的良好风尚。有鉴于此,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定点扶贫过程中注意把经济帮扶与文化帮扶、思想帮扶结合起来,匡正扶贫见物不见人的困境,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同步,通过政策引导和教育支持等措施激发和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

3.坚持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实现扶贫开发目标的重要组织保障,同时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能否有效动员、号召和组织民众参与改变自身命运的扶贫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是不是拥有热心于公益事业和具有奉献精神、能够带动民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因此,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群众拥护、有能力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人选为村干部。为此,中央组织部和人事部于1997年1月16日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选派干部下乡扶贫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将扶贫开发与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的同时,还要抓好扶贫开发。2010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要求定点扶贫单位要以基层组织建设等为基本工作抓手。2017年5月5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挂职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夯实基础,培育基层队伍,“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作用”。

4.坚持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重要举措,也为定点扶贫单位提供了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被高度重视并作为一条重要经验广泛推广。1990年2月23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九十年代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请示》强调,国务院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调查研究、培养锻炼干部和机关的思想建设,继续开展扶贫济困活动”。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于1997年1月16日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选派干部下乡扶贫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认真挑选下乡扶贫干部,把干部下乡作为培养定点单位和被扶持地区干部的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进入21世纪以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和干部培养进一步做出具体规定。例如《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等,都强调要把定点扶贫与培养锻炼干部有机结合起来,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定点扶贫地区挂职扶贫。2015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选派第一书记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尤其是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向定点帮扶单位至少选派1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综上所述,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任务中有着重要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吴彤

猜你喜欢
国家机关
浅议海难救助案件若干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究
论国家机关名誉的法律保护路径
浅谈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举行“中华魂·家国情深”经典朗诵会
偷车牌属于什么罪
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站正式启用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益保障的法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