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矿15112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

2020-08-05 14:34杨聘卿
陕西煤炭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水岩层裂隙

杨聘卿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

0 引言

据统计,近几年在我国四川宜宾、山西大同等多处矿井发生的透水事故,皆由采动破坏覆岩裂隙带,穿透含水层导致水源倒灌进入综采面,形成的突水事故。对矿井水害的防治,除了必要的水文地质、开采条件综合评估外,还需对采动过程中覆岩的破坏移动规律、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测算[1-3]。为此,基于山西某煤矿15112工作面开采技术、地质及工艺条件,采用井下导高观测仪导水裂隙地带高度观测技术,现场布设仰孔和仰斜导高观测钻孔,使用CXK7.2(A)矿用钻孔成像仪对开采推进过程中覆岩的变形、位移等过程进行观测。

1 工程概况

山西某矿15112工作面15号煤层为主采煤层,煤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煤层平均厚度3.0 m,局部含2层夹矸,煤层顶板为K2灰岩、泥岩,底板为泥岩、铝土质泥岩和砂质泥岩。煤层为东北走向,煤层倾角3°~8°,煤体容重1.5 t/m3,煤质较软,赋存稳定。15112工作面距地表154~178 m,工作面对应地表无水体,对应3号煤层采空暂无积水,在雨季期间受地表水下渗会对3号采空区造成积水,使得15号煤层上部含水层会局部充水,预计15112综采面正常涌水量为3 m3/h。顶底板岩性见表1。

表1 15号煤层顶底板岩性柱状表

2 导水裂隙带高度估算及实测

2.1 导水裂隙带高度估测

导水裂隙带高度理论估测公式见式(1)[4-6]

(1)

式中,Hli—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m;M—煤层采厚,m。15112回采工作面顶板以灰岩、细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岩性属中等,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剖面处煤层厚度M=3.0 m。根据公式(1),可得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分别为41.32 m、44.65 m。

2.2 观测方法

根据15112工作面的开采条件、采煤方式、巷道因素及观测时间的时效性,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钻孔设计在15113工作面的回风顺槽中。设计施工3个观测钻孔,包括2个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孔和1个对比孔。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孔由15113工作面回风顺槽向15112工作面方向施工,钻孔方位与工作面顺槽垂直;对比孔沿着煤体方向施工,钻孔方位与工作面垂直,钻孔间距为1.5 m,开孔位置位于巷道与钻场的交叉线处。观测钻孔布置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钻孔布置

2.3 观测孔布置与施工

15112工作面煤层开采平均厚度为3.0 m,在观测断面内施工2个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孔,通过控制观测程序及精度,2个观测孔实测的数据便能确定倒水裂隙带高度。为了增加观测孔施工的可靠性,施工过程中在观测断面内向实体煤未采动区域内再施工1个对比孔[7-9],通过对比孔与观测孔内的注水漏失量的比较,来确定15112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带高度。根据计算设计,各钻孔的要素见表2。

表2 15112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孔数据

3 导水裂隙带现场观测成果

3.1 实测钻孔与原设计钻孔对比

根据导水裂隙带钻孔布置情况,按照1#、2#、3#的顺序进行施工,在15113工作面回风顺槽施工1#钻孔。采用CXK7.2(A)矿用钻孔成像仪对2个导水裂隙带的钻孔测斜和钻孔轨迹进行分析,不断设计钻孔参数以使两者倾角基本一致,高度为实际高度,其水平位移差见钻孔实测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2#钻孔和对比孔与设计钻孔相差较大,但实测钻孔与设计钻孔误差均在2°范围内,且1#~2#孔成孔参数也在导高范围内。因此,成孔参数能满足导水裂隙带观测要求[10-12]。

图2 钻孔实测曲线视图

3.2 导水裂隙带实测成果分析

1#孔导水裂隙带实测结果及分析:①实测结果。根据钻孔观测的结果,从1#孔孔深40 m向底部依次分段观测,观测到导水裂隙带高度时停止,观测结果见表3。根据现场观测数据,1#钻孔各段岩层的注水漏失量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见,钻孔观测范围内各段岩层的注水漏失量可以明显分为2个区域,即漏失量较大的Ⅰ区域与漏失量较小的Ⅱ区域;②实测分析。Ⅰ段钻孔区域内,孔深40~57 m,垂高29.16~41.55 m,岩层渗水量9.0~15.0 L/min,在此区间内渗水量增大,从侧面反映了钻孔已进入裂隙带,岩石开始裂变发育,导水性增强。在II段钻孔区域内,孔深58~63 m,垂高42.28~45.93 m,岩层注水漏失量3.3~5.3 L/min,在此区间岩石的渗水量变弱并停止裂变,由此分析该区域裂隙带尚未发育。在观测过程中,钻孔垂高从原来的41.55 m钻至42.28 m时,岩层的渗水量从9.0 L/min下降至5.3 L/min,由此得出,在42.28 m时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最大。

表3 1#钻孔注水漏失量测量表

图3 1#钻孔观测成果图

2#孔导水裂隙带实测结果:①实测结果。同理,2#孔的观测由下往上进行,观测结果见表4。根据现场观测数据,2#钻孔各段岩层的渗水量如图4所示;②实测分析。由表4和图4可知,漏失量同样可分为Ⅰ、Ⅱ2段。I段钻孔区域内,孔深35~50 m,垂高28.03~40.04 m,岩层注水漏失量8.8~14.8 L/min,在此区间内渗水量增大,从侧面反映钻孔已进入裂隙带,岩石裂变开始发育,导水性增强。在II段钻孔区域内,孔深51~56 m,垂高40.84~44.84 m,岩层注水漏失量为3.1~5.1 L/min。在此区间内岩石的渗水量变弱并停止裂变,受采动作用的影响减小。在观测过程中,钻孔垂高从原来的40.04 m钻至40.84 m时,岩层的渗水量从14.8 L/min降至5.1 L/min,由此得出,2#钻孔在40.84 m时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最大。

表4 2#钻孔注水漏失量测量表

图4 2#钻孔观测成果图

4 结果验证分析

4.1 观测钻孔结果分析

1#孔导水裂隙带验证分析:根据CXK7.2(A)矿用钻孔成像仪对1#钻孔进行了现场观测,实际观测深度达到64.43 m,经反复观测并获得主要观测成果如图5所示。可看出,由于15112工作面与15113工作面有24 m宽的护巷煤柱,从开孔位置到孔深27.4 m位置,钻孔内裂隙不发育;从孔深27.4~54.3 m,裂隙较为发育,以横向离层裂隙为主,部分段呈现破碎状态;从54.3 m往上至孔底,孔壁保持较完整,部分孔壁出现原生微小裂隙,岩层的渗透率较小,所观察结果与漏失规律基本一致。

图5 1#钻孔现场观测成像图

2#孔导水裂隙带验证分析:同理,采用CXK7.2(A)矿用钻孔成像仪对1#钻孔进行了现场观测,实际观测深度达到64.51 m,经反复观测并获得主要观测成果如图6所示。可看出,2#钻孔与1#钻孔的裂隙发育规律基本一致,51.2 m以上岩层较为完整,与导水裂隙带高度观察一致。

图6 2#钻孔现场观测成像图

导水裂隙带高度验证分析:本次共实测2个顶板导高观测孔,都能较准确的实测出导水裂隙带最大值,2个观测孔实测结果互为验证,从而得到较精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值。即,1#孔H(1)=42.28 m;2#孔H(2)=40.84 m。

由于观测结果与原设计结果较为一致,为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取导高观测的最大值42.28 m作为15112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的高度。

4.2 对比孔钻孔结果分析

图7是对比孔(3#孔)的钻孔窥视情况,顶板岩层完整度较好,孔壁完好,基本无裂隙。

图7 3#钻孔(对比孔)现场观测成像图

综上,得出山西某矿15112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最大值H=42.28 m,而观测断面处的工作面煤层平均采厚M=3.0 m。因而工作面的导高与采厚之比(裂采比)为H/M=42.28/3.0≈14.09倍。导水裂缝带发育至距工作面顶板42.28 m的泥岩层,与理论计算基本相同。

5 结论

(1)采用井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仪实测导水裂隙带高度值,并通过对比孔验证的方式,确定了沿走向模型的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值为42.28 m,倾向模型的导水裂隙带最大裂高40.84 m。

(2)井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仪观测法,通过往裂隙带钻孔注水,观测钻孔各段的漏失量来定位裂隙带高度的方法。根据理论预测值与实际测算数据比较,两者结果接近,是含水层下采煤裂隙带高度观测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导水岩层裂隙
充填作用下顶板底部单裂隙扩展研究①
采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中风化岩层垂直边坡开挖支护稳定性分析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裂隙影响基质渗流的数值模拟1)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煤层采后导水裂隙带探测方法探讨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顶板导水裂隙高度随采厚的台阶式发育特征
基于水管理的前风窗下装饰板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