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珠宝之途(Ⅸ)

2020-08-08 02:58TEXT何乃华中国商业联合会珠宝首饰鉴定评估中心主任
中国宝玉石 2020年3期
关键词:佛光佛祖玉雕

□ TEXT 何乃华(中国商业联合会珠宝首饰鉴定评估中心主任)

杨总编:

活至耄耋、不免念旧,因身板尚硬朗,于是四海云游、访亲问友,谈及往事,众多新朋旧友都劝我:“你是个有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出来……”一位高寿近百、亦师亦友,且颇具权威的长者甚至告诫我,史学家和哲人认为:“无论什么事,凡是第一个,就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他颇为感慨地表示:由于“历史的误会”,新中国的珠宝首饰行业曾有所“阻滞”,而你本人确实为振兴整个行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这位长者一贯“政治敏锐”,每次会面都“与时俱进”:中央正专题研究,如何对外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有地位、有影响,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所以他特别重视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临别时,他握着我的手,颇有点语重心长:你一向认为:“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这无疑是最坚实、最深远睿哲的文化自信。花费点时间,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讲好你的中国故事,因为它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握手后,我不禁沉思;他叫住我:你们这一代人,受我们影响太深,太过于自谦,羞于自我推介,应该向80、90后娃娃们学习,晒晒家底:你们虽大多未见枪林弹雨,但也曾艰苦卓绝,显示一下自身价值、释放出正能量!

看来,我不得不勉为其难了,所以再次感谢总编多年来对我的厚爱:容我陆续借助贵刊,摆摆龙门阵、讲讲我的中国故事……

何乃华 2019年12月22日于北京寓所

第九篇 金玉(下)

四、“大师”古今——为英雄武汉而写

写完前述文字,本已结篇。

然而,中原重镇武汉,突然爆发了“新冠肺炎”:是天灾、人祸?尚未定论!但,此事件,必将流传千古:党、国家、人民、乃至军队经受了考验、创造了奇迹,中华民族再一次为全人类树立了攻坚克难的典范!每一个武汉人都是英雄!我立即想起:我们的好朋友袁嘉骐、皇甫映夫妇——另两位国家大师级的工艺美术宿将:他们就生活在令全世界挂怀的武汉。通话相互问候:过往情景历历在目……

孔圣人教诲:“君子玉不离身”,佩玉成为必需。中华民族的“琢玉”,也是全球一绝:从史前远古至今,不断发展、升华成为令外人望洋兴叹的国粹……玉器可追溯至一万两千年;但琢玉人,直到一万年以后的元朝,才有了行业“祖师爷”——丘处机:道教全真派掌门人,而且还是因为其业余爱好……

所以至此,也和孔老夫子有关:按儒家学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社会阶层分为:大夫、士、农、工、商,且“学而优则士”后,知识分子(士)和官员(大夫)归类于“士大夫”;余者归类于“庶民”,琢玉者(工)位于农民之后:因地位低下,所以籍籍无名!

丘处机出身山东登州栖霞,少时家贫、父母早亡,为有口饭吃,曾学过玉雕……入道教后修炼成功了“真人”,精通思想、政治、文学、养生以及医道,倍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敬重:奉为国师,且创“一言止杀”之旷世奇功。成吉思汗赠“金虎牌”,由其在“长春宫”(现北京“白云观”)掌管教务……闲暇之时,他重操旧业:开创了京城玉雕业,并被尊为“祖师爷”:华夏江湖规矩,“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尽管晚了点儿!由始:历史幽深的玉雕业,终于“有祖而立”!

子冈玉龙杯

在“丘真人”的光照下,玉雕业突飞猛进:至明朝已形成了苏州、扬州、北京三大琢玉中心、涌现了不少名家。但,唯独创发“子冈牌”的苏州陆子冈“名闻朝野”,以至皇帝亦时而招其:命题而作。他惯于在其作品隐秘处留款……最终,在又一次皇帝命他琢玉时,在龙头部位私留名号,触犯皇威而被杀!

至清代,乾隆皇帝打通西域;“和田玉”顺畅进京后声名鹊起;天下良工云集养心殿之“造办处”:琢玉业昌盛至极;仅为赏玉,乾隆就赋诗400余首;但,有关琢玉者的文字记载,只见:“玉工姚宗仁确认其祖上所制仿古玉器……”历史是何等不公平!

陆子冈无后,其独创的“锟铻刀”和操刀技法,据说已经失传,但却为后来者留下了:质不佳、色不美、性不好,不治玉、的“三不原则”,被后代奉为“治玉圭臬”;华夏江湖文明有其约定俗成的规范:对无官职,但造诣深厚、享有盛誉的业内先贤,以“大师”相尊:陆子冈当然被尊为大师!A、传奇大师袁嘉骐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历来处于社会底层的“手艺人”,尤其那些创造兼容精神、物质财富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在国家轻工部主管、运筹下,整个行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文革”十年动乱,因涉及“意识形态”而成为“重灾区”;拨乱反正后,党和政府为重振国粹,由国家轻工部出面,以国家名义正式评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雕大师”等冠以“中国”字头的“国大师”。从1979开始,每4年评选一次,至1997年共4届,18年间总共评出205位“国大师”。每次评选均系行业、乃至国家之重大喜庆之举措:庄严而隆重、由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并合影;入选者当然实至名归!

此后因机构变动停办了10年,2006年又重新评定:由几个单位共同参与,“多龙治水”:一届就评出161位!而且,各省、市,以及社团组织也纷纷评选“大师”:诸如,我“执行”某社团时,多次有人建议“评选”,当然有所“前提”;我断然拒绝,并撰文“大师何其多?!”有人估计:现如今,各类“工美大师”,数以万计……

我认识不少“大师”,在此介绍一位传奇色彩浓厚者,我的好朋友:货真价实的“工艺美术”“玉雕”,双料“国大师”——袁嘉骐先生:他于1997年第四届当选。

袁嘉骐大师

袁嘉骐出身于广东韶关书香之家、父亲是医术高明之中医,在当地声誉极佳;他自小就醉心于美术:1966年,小学毕业后正逢文革,到湖北工艺美术厂学习玉雕,跟南派名家梁邦正学艺;1978年,因成绩优秀而被保送北京玉器厂,师从一代宗师王树森,又深谙北派三昧;1980年当选第一届湖北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后,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教授专题培训:在敦煌、龙门、大足、以及麦积山等著名“石窟”内考察、临摹……相当透彻地实践性地领会了华夏古典造型艺术;1981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在著名雕塑教授刘正德门下学习西方雕塑;1987年调入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任第一研究室主任,直到今天,他仍琢玉不止。

绿松石是湖北特产:天然成结核或球体状,一般适于首饰、小件。1988年,发现了全球最大绿松石:45×33×25厘米、重53公斤;对湖北、乃至全国来说:这可谓是一件“重器”!如何利用,成了“第一研究室”的难题:破解了可惜、整体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艺高胆大的袁主任与同行夫人皇甫映女士研讨后,决定自己动手:经四年鬼斧神工,完成了全球最大绿松石雕件:“武当朝圣图”:充分利用原石之形态、突出质地与色泽,塑造了87位道仙游山朝圣:人物造型雍容华贵中衬托仙风道骨,琢磨之间显露“吴带当风”;背阴面则表现了武当夜色、百鶴投林以及朝圣完毕夜归的景象。

1994年,该作品参加国内贸易部、轻工总会等单位所举办之“中国一绝产品展”,并一举夺魁:袁嘉骐、绿松石因而相映生辉,双双进入了玉雕行业的“种子队”。

其实,早在15年前的1979年,北京分公司就已慧眼识珠:花两万五千元收购了袁嘉骐的绿松石雕件“降龙伏虎六臂佛”。这在当时应属高价,《工人日报》报导后,公司内部亦有所议论;我特意去“懋隆”向老法师们讨教;他们异口同声,物有所值:松石制品虽古已有之,但因原石局限,多为珠、牌之类小件;“松石雕件”,可谓“创新”、前景可期……当年秋季,袁嘉骐的另一松石雕件“极乐图”赴港展销:更以令人咋舌的180万拍卖成交;绿松石因袁嘉骐而大幅升值。

1985年,“Sino Gem”在湖北创立专属分公司;我俩渐成莫逆,他特为我雕琢水胆玛瑙“汗浸中国珍珠”。

适合雕件的绿松石日渐其少,大师转而攻克“和田玉”,为完美作品,他习惯亲自选料。

B、佛光普照

1996年夏,大师再赴和田寻玉:一块35×60×23厘米、重80余公斤的毛石进入其法眼:已有台商洽购、卖方坐地起价;几经周折,领导允诺、卖方让步,大师方才“抱得美玉归”。毛石摆进他卧室前面的车间,他和同事们端详、议论了几天,众说纷纭。夜深人静之时,他面对“美玉”独坐良久:回忆起了“武当朝圣”,忽然

武当朝圣图

灵光一闪,似乎有所启迪:“佛祖释迦牟尼”!次日与夫人商量后就准备文案:遍阅佛学资料、重温经张仃教授指导过的各大“石窟”的笔记、临摹图稿,再根据毛料实体详细绘制实施草图:宗红色皮壳内,玉料主体为青白色,横放后,重心偏左、右侧上方突起:佛祖居中后,恰似佛殿飞檐,且为佛祖背后之摩尼镜、以及火焰中之“过去、未来”之七佛,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一切就绪后,大师就携爱徒田培动工琢磨;田培少时因其母照顾不周而至聋哑,“聋哑技校”毕业后跟随大师多年:技艺纯熟、任劳任怨。

“神仙难断寸玉”:雕琢从中心主体开始,不时出现瑕疵,佛祖形象不容懈怠、尤其面部必须完美无瑕,只好逐步向后推进,以至几近皮壳,有人主张:调整方位,改成臥佛。大师闭目沉思片刻后,愤然拿起工具、聚精会神地继续琢磨。身旁的田培突然手舞足蹈地:“啊、啊、啊……”地叫了起来……天助神佑:瑕疵皆无、色泽、质地极佳:佛祖之面、身滑润如洗,身后还莫名地呈现出一圆淡黄色:恰似熠熠生輝的佛光。作品的“主角”已臻至完美;大师夫妇、全体同仁、以及一直关心此举的有关领导和朋友们个个翘首以盼。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日,大师全天有事在外,很晚才回来,感觉气氛不对: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人都没走,个个静坐无语、夫人欲言又止、田培面对玉雕呆若木鸡、工具就扔在脚下。他顺势转向佛祖,只见:佛光变得黄、红参差地杂乱无序,他立即转身怒向田培……夫人急忙置身其间:“好了、好了,下班了、下班了……”顺手把田培推出房门,并示意其他人离开。

汗浸中国珍珠

(左始)袁和作者在和田选料

佛祖(细部)

田培平磨佛光时用力不匀,露出了丝丝红印,一时乱了方寸:越磨越乱,从而铸成了大错。事以至此,他就让夫人先去休息;独自如同毛石刚来时那样,对面而坐,闭眼沉思至深夜:从见到毛石的第一眼激动开始,一幕一幕地顺序推进,直到佛光闪烁、闪烁……他猛地睁开眼,似乎又有所启迪:他打开灯围绕着佛祖转了一圈,走到背后、灯影一晃,又是灵光一闪,大师似有所悟: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了强光手电,即翡翠“赌徒”常用的那种手电;大师虽然很少涉足翡翠,但“没吃过猪肉,则常见猪跑!”用手电贴着毛石表皮滑来滑去良久,喃喃自语:“雾、雾……”声音越来越大“黄雾、红雾、红雾、……”最后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厚厚的一层红雾!”

第二天一早上班,陆续进屋的同事,立即轻手经脚,因为他们惊诧地发现:大师已像他们一样换上了工作服,严肃地坐在“佛祖”面前……田培蹑手蹑脚地进门,大师立即起身招手;田胆战心惊地走过去。大师笑着用右手捶了一下他的前胸,顺势转身大声喊道:“好了!现在,重新开始!”他带着田培按照画好的线路:慎之又慎地雕琢、打磨佛祖背后的光环;夫人和同事们提心吊胆地在远处窥探。他和田培则故弄玄虚:每天收工后,用厚布幔将“佛祖”遮掩得严严实实,絲毫不露其真面目。几周后,大师把全员招集到“佛祖”前;他指挥田培,猛然掀开布幔:一道红光灿烂……人们先是惊愕、紧接着:欢叫、掌声一片。

肃穆、亲切的佛祖背后之“摩尼镜”层次分明:脑后一小圈火红环绕,至头顶烈烈、大环黄光燃放、火焰冲腾、佛光四射……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不约而同:“佛光普照”!作品命名:应运、适时而生。

佛光普照

C、听觉互换

佛祖位置的后移,为整体设计留出了广泛的空间。大师又重新认真细化了设计,“佛光普照”当然惠及众生:下方右侧汇集着一组组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传奇,憨态可掬的十二仙童穿梭其间;左侧深凹处,则琼楼玉宇、层峦叠嶂、悠远无边……上方,则利用皮壳巧雕两位飘逸舒展的飞天仙女,呼应人间之太平盛况;背面基本保持原貌,但前后顶部按传统习俗:雕琢日、月形象,寓意:日月同辉。

经过前一段心、智的磨砺,田培也脱胎换骨地成熟起来。每天早来晚归、紧跟大师身后:从打杂到直接上手、逐渐变成了虔诚的“主攻手”。某一天,他突然停手、转身愤怒地指着一个工友的录音机:意思是音响太大,对他有所干扰。工友以为他“发神经”,就冲他伸伸舌头、降底了音响。此后,某日上午,大家都忙着工作;田培却起身走到门口,把紧闭的房门打开,放进了另一个房间的同事。该同事进门后就抱怨:他敲门时间过长。人们立即惊奇地转身田培;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啊、啊……”地表示:他听见了敲门声!人们惊喜地围过去教他说话;原本聪慧的小伙子,很快就学会了几句常用的话语……

雕琢佛祖的功臣——聋哑人田培,在“佛光普照”下,开口讲话了!这一重磅新闻不胫而走!有好事者,去找田培的妈妈:埋怨她照顾不周而令儿子至聋;现在佛祖显灵,她必须到庙里去供奉恕罪;老太太却不为所动,不久,田培的母亲竟突然耳聋不治!

1997年,我和袁大师参加了“中宝协”组织的台湾行:因接待方的原由,在台北停留一周后,大部队即须返回;个别另有接待安排者,可继续留访。好友——“台湾珠宝公会”林林昌会长安排我俩继续参访全岛。我当然乘机向朋友们绍介“佛光普照”;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台湾同仁对华夏过往的“习俗”比我们更多一些“眷恋”,他们的认知似乎也就更为“传统”:得知大师出身背景后,他们众口一词:广东韶关是佛家圣地、“南华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六世佛祖惠能法师的金身所在;父辈行医系善举、袁大师根本就有佛缘:敬佛、尊佛“心诚则灵”、“善有善报”实属必然!

左起:大师、作者在“日月潭”

如前所述:玉文化是华夏文明之秘藉;玉是中华民族性格、文化精神理念的物质载体。所谓“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儒、墨、道。佛教源于印度、与“玉”几无关联,且在本土很快就没落。然而,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为华夏文明所容汇,从而取代了“墨家”,甚至排列成了:佛、儒、道!其“文化精神理念”,就顺理成章地“载”入了无所不融的“玉文化”之中。

台湾同仁的“大师根本就有佛缘”,可谓“一语破的”!袁大师的确对佛教题材情有独钟、而且独具匠心。佛、玉碰撞后,激荡出了无数:扑朔迷离、真假难辨、乃至光怪陆离的故事和传说。但,田培母子的“听觉互换”却实实在在!毫无疑问,袁大师的“佛光普照”,现实地引起了人们对“玉佛文化”的关注:1998年底,经两年多精雕细琢,“佛光普照”最终完工。

其实,两年多来有关“过程”的扑朔迷离,早已引起了领导、媒体、乃至街头巷尾民众的关注和议论。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以最直接、开放的方式面对这一万众期盼的议题,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初,从善如流地举办:千年奇珍百代绝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佛雕艺术展”。而且,袁大师特意携有功之臣——爱徒田培,盛装出席开幕式:据说,由此诱发了众多“花絮”。我有幸被特邀,为展会画册作“前言”:

“中国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以佛教为题材的琢玉艺术更为神奇、璀璨。袁嘉骐就是一位,在‘玉’中演绎佛教经典,以一件件传世珍品著称于世的当代玉雕大师……袁嘉骐执爱佛教雕塑艺术,缘于他对人品、艺品的追求。他琢玉面佛、做人思佛……常常发出超乎寻常的激情与灵感……他新近创作的大型玉雕《佛光普照》……真真切切地放射出祥瑞佛光!这件旷古绝伦的世纪奇宝应验了‘心诚则灵’……件件艺术杰作,是袁嘉骐20多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和结晶……描述着佛国的理想、洋溢着人间的亲情、显示着作者的心智和才华。”

展会画册

送子观音

紫竹园

庙堂

水月观音

中秋拜月

“传统”,有时也意味着保守:起初,某些业内权威(甚至也包括个别“老法师”)对他的作品有所诟病,尤其看不惯:原本静穆深沉的观世音菩萨,在他手中个个都变成了“美人坯子”。我很清楚:这是个小生产观念极其浓厚的行业,忌妒、苛求同行,往往是常态,必须与他们辩论:首先,佛教到了中国就不断潜移默化:观世音由男变女,就是美化的过程;另外,人们的审美观也在进步。别忘了:1979年他的“极乐图”在香港拍卖,成交价令人咋舌,就是因为买主认为:女菩萨从来也没有那么“美丽动人”!业内不少人也醉心于“人体”,但因缺乏基本功,连人体各部位比例都搞不明白;而袁嘉骐系统学习过西方美术,研究过人体解剖、画过人体,所以能雕出“美人坯子”!

大爱如天歌——观音出行

另外,按照行政划分:雕塑,是文化部管辖的“艺术”;玉雕,是轻工部管辖的“工艺美术”。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我本人也曾:“差一点”就成为画家,所以有不少美术界的朋友,不时以调侃的口气和他们(甚至包括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吴冠中教授)讨论:同样用刀刻石头,你们的“雕塑”就是高尚的艺术;我们的“玉雕”就被某些文艺理论家称为“次要艺术”、或者“羁绊艺术”这当然很不公平、不客观!你们还别不服气:其实,“玉雕”比“石塑”更高贵、“更值钱”,因为是:“石之美者”!不过,只要我展示出袁大师的作品;他们,几乎个个:或“啧、啧”赞叹;或“自叹弗如”。

袁嘉骐师从南、北两派玉雕宗师学徒起步、经“工美学院”院长教授张仃“私授、点播”、又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在专业研究所实践多年。如是:南、北皆通,中、西兼容,实践、理论并举的“大师”,在全球亦属凤毛麟角!除了宗教题材,他还因材施艺地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且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土地、阳光残阳如血(娄山关)

拔萝卜

满弓刀

与各类“大师评选”相呼应,某些“守成大师”顺势大举收徒,且如同说相声的郭德纲那样,隆重举办“拜师仪式”、乃至“拜师宴”,这应该是三百六十行的“江湖”传承;袁嘉骐大师则反其道而行之:八年前,他就组织教学团队在武昌理工学院首开全国高校玉雕本科教学,最近又在总结八年来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全国大学教学网上首开玉雕本科专业网上教学,并成功上线。

如是双管齐下:华夏文明之独家秘籍——琢玉,可確保后继有人!但,我本人,更寄希望、期待于:袁嘉骐大师!

猜你喜欢
佛光佛祖玉雕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佛光
老鼠的心
怎样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之“佛光”
怎样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之“佛光”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