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与吉州窑、建窑出土宋代黑瓷的对比研究

2020-08-09 08:41任智颖张茂林
东方收藏 2020年5期
关键词:样品含量

任智颖 张茂林

本文研究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热膨胀仪、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川渝地区宋代黑瓷胎釉的组成配方、烧成工艺及成瓷机理,并与吉州窑、建窑宋代黑瓷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科学判别川渝地区黑瓷与吉州窑、建窑黑瓷的产地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为探究各窑口在黑瓷制作工艺方面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参考线索。

中国烧制黑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两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斗茶风尚兴起,人们对黑瓷的需求剧增,出现了大量以烧制黑瓷为主要特色的窑口。除了著名的建窑、吉州窑外,四川、重庆等长江上游地区的涂山窑、荣昌窑、合州窑、西坝窑、广元窑等窑口,生产的黑瓷也极具特色。涂山窑位于重庆长江南岸黄楠娅镇;荣昌窑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合州窑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盐井塘坝子村;西坝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广元窑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瓷窑铺。上述窑口都始烧于两宋时期,终于元初[1]。川渝地区黑瓷的釉色十分丰富,包括蓝兔毫、虹彩、玳瑁、脑花、乳浊等等。其中,目前考古出土虹彩纹的器物,仅涂山窑独有[2]。

上述川渝地区窑口虽然与吉州窑、建窑间的距离超过1500公里,但在产品釉色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器物造型上也都以盏为主。因此有学者将川渝地区窑口黑瓷归为建窑系产品,称涂山窑为“重庆的建窑”[3]。近年来学术界对建窑、吉州窑等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工作[4-6],但对川渝地区黑瓷的科技分析工作较为少见。因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川渝地区宋代窑口与建窑、吉州窑出土黑釉瓷的元素組成、显微结构等,科学判断川渝地区黑瓷区别与建窑和吉州窑的产地特征,探索他们在烧制工艺和成瓷机理方面的异同,为研究宋代黑瓷烧制技术的交流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

川渝地区样品由重庆三峡博物馆陈丽琼先生提供。实验采用美国生产的EDAX Eagle-Ⅲ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测定胎釉的化学组成;采用水煮法多次试验测量样品的吸水率;采用日本基恩士公司生产的VHX-600型超景深显微镜连续变倍观察样品的釉面形态;采用德国耐驰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NETZCH DIL402C型热膨胀仪观测了部分典型样品的热膨胀曲线;采用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JXA-8100型扫描电镜观察显微结构。

分析与讨论

2.1 胎体组成分析

表一、表二为川渝地区、吉州窑、建窑黑釉样品瓷胎的元素组成。由表一可知,三类窑口黑瓷制胎原料都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从胎体硅、铝含量来看差异不大,但川渝地区几个窑口样品硅、铝的离散程度相对较大(图1)。川渝地区的样品中,有少部分Al2O3含量达到25%-30%,应是使用了高铝质沉积黏土制胎。但总体来说,川渝地区黑瓷胎体的Al2O3含量普遍低于建窑和吉州窑,相对应地,SiO2高于建窑和吉州窑标本。

川渝地区黑瓷与吉州窑、建窑样品胎体的MgO、K2O、Fe2O3含量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图2所示,川渝地区黑瓷样品胎体中MgO的含量最高,在1%左右,接近建窑、吉州窑样品胎体中MgO含量的2倍;吉州窑黑瓷样品胎体中K2O的含量最高,在3.46%-6.08%之间,川渝地区与建窑黑瓷样品胎体中K2O含量相近,都在2.5%左右;建窑黑瓷样品胎体中Fe2O3的含量最高,均值为8.42%,是川渝地区标本的两倍,吉州窑黑瓷样品胎体中Fe2O3的含量最低,大多在2%以下。总体来看,宋代川渝地区黑瓷胎体各元素组成浮动都较大,胎色多样,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

各地区黑瓷胎体微量元素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异。从表二来看,建窑黑瓷胎体中的MnO含量接近600ug/g,为川渝地区和吉州窑黑瓷胎体中MnO含量的三倍左右;建窑黑瓷胎体中SrO含量相对偏低;此外,吉州窑黑瓷胎体中Rb2O相对较高。上述微量元素的差异为科学判断不同窑口黑瓷产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2 釉料组成分析

表三为川渝地区、建窑、吉州窑黑瓷样品釉的主次量元素组成。从表三来看,三类黑瓷瓷釉组成有一定相似性。助熔剂CaO+MgO含量均接近10%,Fe2O3含量基本在5%以上。三者瓷釉组成的区别主要表现在MgO和K2O的含量,其中川渝地区黑釉MgO的含量最高,均值在3.34%;吉州窑瓷釉中K2O含量最高,而川渝地区黑瓷瓷釉中K2O含量最低(图3)。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川渝地区与建窑、吉州窑黑瓷瓷釉微量元素组成的差异较为明显。从MnO、P2O5的含量来看,二者之和达到5000~/g,说明各窑口瓷釉配方中都加入了草木灰,吉州窑添加比例最高。除此之外,MnO和P2O5比例的差异说明各窑口黑瓷瓷釉中添加的草木灰种类也同样有所差异。川渝地区黑瓷瓷釉中ZrO2含量在320ug/g左右,明显高于建窑及吉州窑黑瓷。川渝地区黑瓷瓷釉中Rb2O含量略低于其他两类样品。

2.3 成瓷机理分析

表五为各地区部分样品的吸水率及烧成温度。川渝地区不同窑口的产品有粗细之分,因而在烧成温度和吸水率数据上差距较为明显,烧成温度在1110°C~1230°C,吸水率在1.5%~8.0%之间。吉州窑由于烧成温度较高,且胎体中含有较多的K2O能有效降低理论烧结温度,因而吸水率最低,在1%左右。建窑因使用窑厂附近含铁量高的黏土原料制胎,胎体较为粗糙多孔,因此在1300℃以上的烧成温度下仍有较高的吸水率。

铁元素对黑釉瓷釉色的种类、条纹及斑点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川渝地区兔毫样品中釉层铁元素浓度较高,表面析出晶体;铁元素浓度较低的地方则呈现出褐色,因此形成这种类似于点状的兔毫纹(如图4所示)。此外,川渝地区兔毫样品釉层表面中含有许多未熔融的石英颗粒,应是川渝地区烧成温度不高导致。

川渝地区兔毫釉样品釉层显微结构中呈液滴状分相(如图5所示),釉层中液滴为集合紧密的颗粒状。釉层中分相液滴直径大小为0.1um-0.2um。结合能谱图分析,釉层中除少量的钙长石晶体,大部分此类颗粒为赤铁矿晶体。川渝地区兔毫黑釉的呈色机理与建窑兔毫釉相似,都是由于钙长石析晶导致分相出现,液相中铁元素过饱和产生析晶[8]。

结论

(1)川渝地区、吉州窑、建窑黑瓷胎体都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川渝地区黑瓷胎体中MgO的含量高,吉州窑黑瓷胎体中K2O的含量高,建窑黑瓷胎体中Fe2O3的含量最高。此外,三者胎体中MnO、Rb2O、SrO含量也具有较大差异,可为判断不同窑口黑瓷产地提供重要的依据。

(2)川渝地区、建窑、吉州窑黑瓷瓷釉组成有一定相似性,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MgO、K2O以及MnO、P2O5的含量。

(3)川渝地区黑瓷的烧成温度明显低于吉州窑和建窑黑瓷。川渝地区兔毫黑釉的呈色机理与建窑兔毫釉相似,都是由于钙长石析晶导致分相出现,液相中铁元素过饱和产生析晶。

(作者工作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傅裕;重庆地区宋代黑釉瓷的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 陈丽琼;重庆涂山窑瓷器的虹彩纹与曜变纹[J]. 东方收藏. 2010.

[3]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涂山窑——酱园窑址发掘简报[J]. 江汉考古,2007(1):28-53

[4] 吕成龙;试论建窑的几个问题[J].文物,1998(7):53-59

[5] 陈显求,黄瑞福,陈士萍;供御油滴和龟背兔毫[J].河北陶瓷,1990(4):9-13

[6] 张文江;吉州窑茅庵岭窑址考古的主要收获[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12):66-96

[7] 江鹏飞,李其江,吴军明,等;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瓷釉的对比研究[J]. 陶瓷学报,2012,33(3):348-349.

[8] 李伟东,张玮,鲁晓珂,等;中国古代兔毫黑釉瓷的组成与结构[J]. 建筑材料学报,2011,14(3):330-334.

猜你喜欢
样品含量
HPLC法测定盐酸伐地那非的杂质含量
清心明目上清丸中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这15款零食偷偷加了好多盐
完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抽检结果的准确性
地质测试实验室样品管理方案研究
实验室样品管理
质检机构样品管理的重要性
克拉玛依油田地层水中硼和二价铁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
HPLC法测定维吾尔药驱白艾力勒思亚散中没食子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