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火星,也有“中国速度”

2020-08-09 08:45苏砥
环球人物 2020年15期
关键词:污蔑航天局天问

苏砥

“天问一号”的火箭整流罩上印着欧洲、法国、阿根 廷等航天局的标志。美国却在污蔑中国的宇宙空间探 索。几十年 过去,中国已不再孱弱,美国却还在幽怨。

7月27日,肩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拍下月球和地球的合影。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不仅是“天问一号”交回的作业,也说明其目前飞行状态良好、工况正常。按计划,6个半月后,“天问一号”将抵达火星并开始执行探测任务。

哲人有言,一看见星星,我就开始做梦。火星自古就令人魂牵梦绕。 “天问”借用了古代诗人屈原诗歌的名字,以表达探索自然、寻究天地之意。 “天问一号”向深空进发,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挑战、进取、突破的又一精神表征。

追梦不易,况且这个梦还在遥远的星空。以我们熟悉的探月工程作比较,月球距地球约38万公里,而火星距地球约5600万公里,相差超过147倍。“天问一号”升空前,人类一共实施45次火星探测项目,成功率却不足一半。挑战面前,中国航天人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选择一道前所未有的“附加题”,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如果计划成功实施,将成为人类社会又一创举。

敢上九天“揽火”的信心,源自我国航天工业的深厚积淀和一代代航天人的精神传承。在“天问一号”研制过程中,众多研究院分别负责火箭、探测器、发射、测控、地面应用系统,成千上万名工作者夜以继日投入其中……在这类“巨型工程”面前,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下形成的协同创新效应,充分显现出来。在载人航天领域,甚至流传着这样一种“中国速度”:指挥部一声令下,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天就能送达北京总装车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当年,面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与苏联交恶,中国航天人硬是在自主创新的赛道上杀出一条血路。今天,在一些美国政客的挑唆下,一些西方国家滥用国家力量打压我国正常经营的科技企业,企图复原当年的“科技铁幕”。“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鼓舞并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 :那些所谓障碍,也不过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而已。

历史表面相似,细看之下却又有极大不同。除了中国航天局,发射“天问一号”的火箭整流罩上还印着欧洲、法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局的标志。我们与这些海外航天局展开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造福人类。反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故居发表冗长的反华演讲,将中国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污蔑为霸权争夺。这让人不由感慨 :几十年过去,中国已不再孱弱,美国却还在幽怨。

当SpaceX首次载人发射成功,有人感慨,我们国家无法产生马斯克式的英雄。伴随“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我们有理由也必须追问 :我国航天事业,已经造就了太多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平民英雄”,书写了太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又何必需要一个马斯克式的“孤膽英雄”?何必复制本不可能复制、也不必复制的“美国故事”?

猜你喜欢
污蔑航天局天问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为啥天问一号绕火星 飞了3个多月才着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一号”的绝招
“污蔑台军”
试论三十年代《盛京时报》对中国抗日武装力量的污蔑性报道
辨言语,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