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概论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0-08-10 08:47何书彩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7期
关键词:概论课优秀传统文化民办高校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的结晶。近些年,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屡屡出现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不强以及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其中民办高校存在问题尤其突出。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不仅有利于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民办高校;概论课;路径

[基金项目]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2020-ZZJH266);2019年黄河科技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KYSZ201907)

[作者简介]何书彩(1981—),女,河南漯河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7-0012-03[收稿日期] 2019-11-08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是我国高端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但是,现在很多民办高校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再加上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方面也不够主动,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造成严重的冲击,使得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家国情怀的培养、人生价值的思考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找到适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现路径。本文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在概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关键融入路径进行总结。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广义的视角来理解,其涉及形于外的、运用客观形式反映的制度与物质文化,涉及敛于内的、运用主观形式呈现的思想文化。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是从狭义的视角来看,也就是思想文化,是本民族在繁衍过程中慢慢构建起的理论化与非理论化的,运用民族思维模式、知识架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等方式存在与持续的,从而对我国社会有所影响,且拥有比较稳定形态的精神产物的统称。

通过对相关的资料的总结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能够体现本民族特征与精神风貌的所有思想文化、规范制度与理念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前人所创造的,并且不断被后世传承下去的一种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指的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影响大部分国人的拥有积极作用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活动准则和思想形态等等的一种整体性的表征。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拥有的精神财富,已经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融为一体,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以及思想意识中都得到体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支柱。在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应当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形势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应当以批判的眼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明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所展现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国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的应对能力

首先,文化全球化能够让国内的高等教育和国际接轨,进而走向国际,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伴随国外文化的引入,国内很多学生的精神生活、思想道德開始出现变化。在这种环境下,怎样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就成了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了。倘若高校任由学生的思想自由发展,势必会让他们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造成传统文化的消亡。如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解决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将国内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凝聚力。正如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所言,只有立足于本土、拥抱世界,才有能力去分析和识别各国不同文化,才可以提升公众的爱国热情。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当代青年大学生,因此,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还可以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国外糟粕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诚实守信、崇尚正义,这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尊崇的优良的传统。近几年,随着社会改革越来越深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讲诚信或者缺乏正义的现象,无论是前几年爆发的地沟油事件、毒胶囊事件,还是扶老人反被讹诈事件,抑或是长生疫苗事件,这些都使我国社会的正义和诚信遭受严重的冲击。事实上,个别学校也不乏诚信缺失的案例,恶意拖欠贷款、抄袭以及作弊等事件使得大学生正义感缺失和诚信危机越来越严峻,对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根据上述介绍和分析可以发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危机以及正义感缺失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强化对正义以及诚信等优良品质的宣传教育,做好德育工作。具体而言,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舍生取义以及诚信和仁爱等相关的价值理念,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缓解市场经济体制下其他国家的文化观念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造成的冲击,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可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有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主要表现形式。回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有无数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做出牺牲或者重大贡献的英雄,如留居匈奴十九年仍持节不屈的苏武,坚决查禁毒品鸦片的爱国英雄林则徐,领导戊戌变法最后英勇就义的戊戌六君子等。尽管这些英雄人物处在不同的年代和朝代,但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我国才会出现这些愿意为民族、为国家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民族英雄,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崛起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当代大学生理应继承中华民族精神,肩负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重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没硝烟的战场,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目标,就必须坚定爱国意志,抵御外界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

事实上,早在古代就提出德性的概念,所谓德性就是指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有德性的人应当意志坚强,不管身处多么艰难困苦的境地都应当淡然处之、奋发向上。事实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就有自强不息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激励了无数的国人奋发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也经受了很多灾难的洗礼,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特大雪灾以及汶川地震,还有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华民族在这些灾难面前以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最终重建家园,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应当继承的优良品质。

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出现大学生自杀事件,此类事件的诱发因素包括人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以及学习困难和失恋等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能力不强,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往往缺乏直面的勇气,一味逃避。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使其在逆境中也可以坚忍不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因此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路径探析

(一)提高民辦高校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教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该肩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概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进的市场经济改革使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背景下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气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语言和行动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观念,影响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概论课教师应当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若教师自己缺乏文化自信甚至不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何谈教育学生,这也会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动摇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最终产生的局面就是原本应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论课教师反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自信,此类言论严重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培养,对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而言,也有可能会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与之相反,若教师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认可,并且具备丰富的知识,这样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在课堂上也会运用自如、理直气壮、充满自信。教师的资信往往会感染到学生,这种积极的情绪可以带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好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1]因而,概论课教师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因此,概论课教师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水平,真正发挥概论课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概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根植于中华儿女血液和灵魂身处的文化精髓,要真正实现概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就必须牢牢把握关键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宣传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呈现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因,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尽管概论课教材中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大篇幅的描述和讲解,但是很多内容都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展开分析。例如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就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有容乃大”的胸怀。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是我国接纳马克思主义并赋予其中国特色的基础,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文化也在更新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中华文化革故鼎新、兼容并蓄的品格的重要体现。此外,教师在讲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时,应当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实事求是这个词早在古代就已经出现,后来毛主席重新界定了这个词的含义并将其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此外,小康一词是源于《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邓小平赋予它新的内涵并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中。习近平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比如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思想等;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也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基础,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和谐万邦的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概论课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不仅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概论课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也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教学效果主要受到教学手段的影响,所谓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以改善教学效果。概论课教学兼具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手段的选择,比如可以通过穿插相关的视频、图片,甚至电视剧或纪录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改善教学效果。[2]

(四)以课堂实践教学为抓手,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知情合一与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所以概论课教学也应当重视实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朗诵、演讲、歌唱比赛、课堂研讨、参观考察、微视频制作等形式。比如可以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等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制作视频、调查地方民俗以及考察历史古迹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促进知识课堂向探究型课堂转化,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增强。[3]

参考文献

[1]邹升柳,朱成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刍议[J].文教资料,2019,(09):193-194+188.

[2]聂沉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33):185-186.

[3]陈捷,周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43-44.

猜你喜欢
概论课优秀传统文化民办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论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