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硬核”支书詹齐斌

2020-08-11 06:09文图王军生冷晓荣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15期
关键词:水泥路硬核全村

文图/本刊特约记者 王军生 冷晓荣

一个年过半百的硬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胸怀大爱,反哺家乡,甘当小村官。9个春秋只争朝夕,不怕苦、不喊累,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把昔日的贫穷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他,就是河南省光山县晏河乡詹堂村党支部书记詹齐斌。

弃商回乡有情怀

2011年之前,詹堂村还是全乡“闻名”的落后村,10年期间村“两委”班子换了三任。贫穷落后的詹堂村,没有一口能装水的塘,没有一寸平坦的水泥路,全村只有3台变压器,夏天连电扇、电视机都带不动,更别说空调了。靠种几亩薄田度日的村民,遇上年景不好,几乎难以果腹,经济落后,人心涣散,干群关系紧张。

为扭转詹堂村的落后困境,晏河乡党委、乡政府经过认真考察,决定请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詹齐斌回村任党支部书记。2011年,乡领导多次到洛阳市做其思想工作。而此时的詹齐斌经过多年打拼,已是拥有3家公司、总资产上千万的老总。面对“父母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詹齐斌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事业,一边是贫穷落后生他养他的故乡。故乡是根,难忘那熟悉的乡音,难忘乡亲们那殷切的笑脸,思来想去詹齐斌最终被领导的诚心打动,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坚定信念不动摇

穷苦孩子出身的詹齐斌,在多年摸爬滚打中锻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多年没回来的他,看到全村的现状远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很多。面对近乎一张白纸的贫穷落后村,詹齐斌在到任的第一次村“两委”班子会议上就坚定地说:“我既然回来当这个村支书,再苦再累也不会退缩,不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誓不罢休。”朴实的话语,不仅使村干部吃了定心丸,受到激励,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独具商业慧眼的詹齐斌意识到单靠几亩薄田种粮食,詹堂村永远也乘不上飞速发展的列车,唯有发展产业才能让老百姓庄稼地里结出金疙瘩。于是,他利用自己在商界打拼多年积攒的人脉资源,说服北京地产开发商王巨森老总到詹堂村投资油茶产业。从制定土地流转方案到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再到丈量土地,这期间詹齐斌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全村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着他的足迹。

补齐短板抓落实

一个落后村,无疑各方面都是滞后的,面对詹堂村无水、无电、无路的现状,詹齐斌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下决心要改善詹堂村的人居环境。9年来,通过积极奔走,多方努力,先后投入200余万元,硬化油茶园基地生产循环路27公里,修通村民组水泥路40公里。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发动成功人士捐款和动员老百姓自筹,共投入100余万元修整池塘上百口,为8个村民组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建成下陈湾两条滚水坝,解决了300多亩农田多年来缺水灌溉的难题。

同时,通过与电力部门积极沟通,在相关单位大力支持下,用3年时间完成全村农电改任务。

詹齐斌在村道旁清理杂草

提升环境不懈怠

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既是改变村容村貌不可或缺的工作,又是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的关键所在。为此,詹齐斌带领村“两委”班子不分昼夜,全力完善全村雨污分流管网,推进户厕改造,拆除主干道旧房屋及违章建筑物35处,新修水泥路38公里,村道两旁植树2.5万株,安装路灯160盏,新建垃圾池10个,新建标准化公厕9座,美化文明墙500平方米,对村内道路、庭院和村中空地进行全面绿化,见缝插绿,绿化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建立了一支16人的保洁员队伍每日清扫,形成了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如今,曾经脏乱差的詹堂村已脱胎换骨,光洁的水泥路蜿蜒向前,太阳能路灯傲然矗立,垃圾分类井然有序,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发展产业促脱贫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2012年以来,詹堂村在詹齐斌带领下,立足本村自然资源优势,以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为切入点,以增强产业带贫能力、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为目标,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发掘和释放村级产业发展潜力,延伸产业链,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引进光山县建宏中天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在詹堂、潘畈、徐湾、熊畈等村流转土地发展油茶10671亩,红花油茶82亩,油牡丹10万株,总投资1.3亿元建成万亩生态油茶基地,通过吸纳就业、定期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周边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万元以上。

还发展5000亩元宝枫基地、百亩太空莲基地、百亩中药材基地和年产量3万斤左右的水产养殖基地。

如今,詹堂村风景美如画,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猜你喜欢
水泥路硬核全村
全村唯一收件人
什么路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硬核爷爷炼成记
疫战中的“硬核”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水泥路的面积
Beams Up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