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
——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

2020-08-11 08:26纪国涛
物流技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技能型校企物流

纪国涛,董 宇

(沈阳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1 引言

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与全球经济结构剧变凸显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不断驱动高等教育转向技能为核心的改革运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战略转向。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逐步替代大量常规性人力工作,不仅颠覆传统知识积累型人才培养模式,更突显了人的高阶能力的重要价值。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历程表明,从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就业人口主力。传统上高、中、基层技能型人才金字塔型的结构分布在双创时代逐渐向两端发生偏移,引致劳动力“极化”现象。高端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和制造业高级化发展的桎梏。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提质增效的关键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学术型、管理类人才供大于求,而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特点[1]。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的数据显示,技能型劳动者约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而高技能型人才仅占5%。根据预测,我国对技能型劳动者需求2020年将比2009年增加近3 290万人,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增加990万人。双创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同样存在着物流人才量的过剩和质的短缺,如何实现创新引领的经济转型升级刚性张力与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协同成长,需要深入探究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路径。沈阳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如今500多名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目前约有260名在校生。沈理工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广泛、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就业后职业升迁较快并且创新创业趋势逐渐显现,因此,通过沈理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生成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内涵界定及特征呈现

高技能型人才一般应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的人员。柴福洪[2]认为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指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扎实、操作技艺与动手能力高超、综合职业能力与专业基本素质较强,能够在工作实践、企业技改以及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重要价值的专业人才。李强[3]基于中国制造2025视角指出高端技能型人才除操作技能精湛外,对智能网络具有高度理解与运用能力、创新、协同、自主学习等综合性能力。周继广[4]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备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群体。由此可见,高技能型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熟谙当代较高水平应用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并具有创新、创意与创造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进而,郝天聪[5]提出了高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结构,周继广[4]探究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共性素质模型。技能柔性观认为高技能就是指高的深度技能、高的宽度技能和高协调度的技能。无论是技能结构观还是技能共性素质模型都可归结为理论视角下的知识本位论、能力本位论和综合论。知识本位论强调理论知识水平的首要性、能力本位论强调专业技能的首位性、综合论强调“技能、理论知识和创造性”的平衡性。由此,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可界定为掌握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具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物流供应链项目运作及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创新性、综合性高级应用性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特征表现为高级应用性、创新性、知识性,其知识结构具有显著的隐性特性,因此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维度,能够跨领域跨行业的适当转化。

2.2 高技能型人才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随着科技和产业革命迭代速度加快,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反转,即由“学带产”转向了“产带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和引领这种变化[6]。而双创时代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弊端在于社会适应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对迎合社会需求的被动适应性远大于主动前瞻性,人才培养愿景的短视性与社会宏大叙事长远性相悖,人才培养过程的程式化、滞后性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演化的复杂性,保障链条的脆弱性难以支撑人才培养的持续性,人才培养输出的低质性不能回应产业升级转型对高标准人才的强烈渴求[7]。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走进产业发展实体,紧跟产业转型需求,以身临其境的现实场景的技能教育取代闭门造车式的知识学习。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并非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序列式”推演,而是遵循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式”推演,通过工作经历积累人力资本,通过接受教育积累知识资本,两者协同培养以促进技能提升。若不能实现教育体系与劳动体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将很难培养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5]。施永川[8]认为创业精神的培养光靠理论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赖于大量的创业实践,赖明谷等[9]认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着碎片化、短期化、可选择性弱等缺陷,应通过与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合作建立组织化、长期化、可选择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王秀花[10]认为校企合作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整合了教学场所与企业实际的分离、集成了知识与能力的割裂,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周继广认为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培养路径要考虑人才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把握[4]。赖明谷等[9]认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持续性特点,需要在某一领域积累知识与经验,培养过程具有一定刚性。由此,高技能人才的稀缺性和具有创新成就的高技能人才地域分散性已阻碍了我国创新导向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高校应致力于教学变革、实践变革、实习变革以及合作变革之间的协同,以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共同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基础,探索与实践高端技能型人才生成路径。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进行论述,有利于充分了解案例背景,保证案例研究的深度,从而加深对同类事件的理解。Eisenhardt指出,对典型性单案例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从企业做法或经验中总结出一些隐藏在管理问题背后的法则。案例研究基于有价值的行为或管理焦点,探索已有理论难以解释的生动现象或趣味性问题,通过对之进行细致阐述,挖掘其内在规律。本文根据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归纳其背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了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的理论框架,属于探索性案例研究。

3.2 案例样本选择

考虑获得案例数据的代表性、典型性和启示性,选择沈阳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基于高技能型的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作为案例研究样本。该案例能够用于揭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演化发展过程,具体选择原因如下:第一,沈阳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于2010年毕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届毕业生,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较高的毕业率引发了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不断思考和调整,纵向案例梳理可提供很好的范式和发展思维。第二,案例研究团队熟悉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创立、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动态变革以及未来人才培养走向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双创时代,就业市场急剧变革,大学生群体特征也发生明显变化,如目前大学生就业观上的慢就业和不就业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适应并引领双创时代就业市场变革和创业市场变化的人才培养趋势,我们也在重新思考和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第三,我们建立了毕业生毕业后跟踪反馈机制,对2010年第一届毕业生到如今2019年的毕业生一直保持着交流沟通,因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变化、企业、地点变迁,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毕业生反馈了解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为回应市场变化需求不断调整校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措施。

4 案例描述

沈理工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毕业生主要在东北之外的全国各个地区就业和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从成立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创立初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成长期。

(1)创立初期(2006—2012)。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师资培养模式。首先是培训师资队伍,其次,通过个人关系,聘请企业和咨询领域资深人士走进课堂授课,支付象征性酬金,为以后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思路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模式。围绕学生应用性能力培养,在课程实践、生产实习等方面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框架。三是,在王海鹰主任带动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表现在对各种形式的物流大赛的认同、参与和承办,并取得了好成绩,如2008年在天津参加的络捷斯特杯全国物流技能大赛获得了较好成绩。

(2)快速成长阶段(2012—2016)。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人才培养思想上强调知识深度和宽度;在实践层面强调创新和探究能力;在实习层面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课堂教学重视能力训练。传统填鸭式教学不断被抛弃,多媒体视角下的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团队式授课等多元授课模式日益增加。主要特点是,师资上引入物流企业经理和相关资深人士走进课堂;构建以主导教师为核心的团队授课模式;就课程内容而言,着重物流企业现实需求进行讲授和讨论,讲课内容主要以案例形式展开,既可以是不同的小案例也可以是贯穿整本教材的大案例进行教学;强调分阶段的循序渐进的学生能力培养为主。

其次,重视以课程设计、实验为基础的各种类型大赛的关注和参与。全体师生协同关注各种赛事,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相长”的技能提升模式。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验,都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通过公开展示、评优、竞赛的方式旨在全校范围内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物流管理实际技能的重视,提升学生物流方案设计技能的素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并为专业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打好基础。以竞赛形式举办校内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并邀请校企合作基地的相关领导及其往届校友担任评委,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也加深了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了实践教学环节对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物流竞赛系列活动:形成了课程设计成果展示暨竞赛活动、课程实验成果汇报暨竞赛活动、校企合作学生实践成果展示暨竞赛活动、假期物流企业调研成果展示暨竞赛活动,生产实习总结暨竞赛活动、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展示暨竞赛活动。最后,扩大实习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沈阳理工大学高技能型物流管理能力培养的全覆盖、分阶段的阶梯式培养模式,以原有实习基地为核心,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相应能力培养要求的校企不同合作层次体系。学生技能层次跃升严格依赖于相应的实践训练,依据全覆盖、分阶段的阶梯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层次和内容。

(3)稳定成长阶段(2016—至今)。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高端技能的复合型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人才培养的实训认识越来越趋近市场需求,表现在增加学生实践、实训、实验和实习的学时的同时,重视实际效果的反馈和评估,形成了基于校友资源跟踪、反馈与利用的资源整合机制。校友可以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有益指导,其成功经历也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品牌效应,而且不同校友资源可以提供物流市场人才发展状况及其未来走向,有利于学校制定动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调整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另外通过邀请校友回校讲座与座谈以及参与校内外大赛评委的方式加深了校企之间的动态合作,校友在高校科研合作以及实习岗位和就业资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校友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校友积极参与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管理,从而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学生专业技能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也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项目的方式参与到企业实际物流项目的规划设计与运营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高端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双能力提升。在该阶段,除了继续完善快速成长阶段相应培养体系之外,对双创时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创新能力达成了共识。同时,集中准确的注意力、记忆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是高技能人才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作的操作要素。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要素和高技能要素认知的基础上,对于如何促进并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也日益关注,并逐渐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5 案例分析

2017年沈阳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3个毕业生进行了创业并开始在沈阳三好街众创空间开始孵化,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客户资源和现金流。从人才培养视角而言,我校近年来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在双创浪潮中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锻炼。从校友反馈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我校近年来对物流管理人才能力认知逐渐贴近市场,表现为大学生能力的分阶段培养和综合训练,如专业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不同能力维度的培养。

5.1 全覆盖、分阶段的阶梯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与深化

基于不同层次的技能层次与不同层次的企业进行对接联合培养,其次,在不同能力层次中引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双创背景下,该模式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学生能力层次提升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行业情境之中。在学校组织保障上,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开发、维护与建设的组织机构;在资金保障上,逐渐申请学校更多拨款的同时,如何通过项目开发制度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也在逐渐的推进之中;在教学保障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路径依赖,开创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视角下的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探讨基于政府减税建设合作专项经费的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培养制度,激发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基于上述阶梯式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了基于项目导向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技能物流管理人才分层体系。基于阶梯能力层次,分别构建了基于不同项目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充分反映和体现能力层次需求。

5.2 提升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现实路径:创新资源整合方式

进行学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人才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重视校友资源以及不同主体的闲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机制。首先,建立了校友资源常态化交流反馈的长效机制,由专门教师负责与毕业学生进行动态沟通,及时反馈相关问题。其次,调研中发现如何将企业中闲置的资源以及高校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起来,是一条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可行路径。因此,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存量优势,构建教育资源的动态增量,形成高校与企业相互发展的正反馈机制,消解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对接上的势差,避免进入负循环反馈陷阱。第三,完善人才培养的多方参与机制。完整的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供需在整个区域范围的循环流转和应用的良性机制。供给侧视角下,高校需要转变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的体系内部运作,建立与区域外通过交流、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的联系,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联合培养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两者之间的正循环反馈既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迅速形成,又能推动迅速发展。

5.3 政、产、学、研、协平台化构建与发展

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产业协会”的平台化,即构建一个协同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协作平台。如何将学校嵌入到不同的平台之中,已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如目前,王海鹰教授已经融入到中国物流协会、辽宁省物流协会和沈阳市物流协会,教研室目前已与沈阳市政府建立关于地方物流产业人才、课题等方面的关联机制。而所有课题内容以及各种关联都要嵌入到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教学之中,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认识市场、理解市场和创造市场的能力。通过交流平台,共同举办论坛、成果展示会、洽谈会等,开展信息和技术交流。通过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建实习基地等,开展人才的交流互动。

6 研究总结: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展现了沈理工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演化进程,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提出了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的211多元整合框架和四大保障措施。211多元整合框架是指全覆盖、分阶段的阶梯式培养体系与基于能力需求的校企合作分层体系等2个体系,以及校友资源利用机制和政产学研协平台化的互动协同模式。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4大保障措施主要体现为指教学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措施。

图1 高技能型物管人才培养生成路径及保障框架

这一整合框架不仅加深了沈理工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结论,也为进一步深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深化提供了有意义的研究方向。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积累、互动与协同过程。从对物流管理技能认知到初级技能产生,从中级物流管理技能实现到高端物流管理技能提升,这一系列变迁演化并不只是时间序列上的简单承接过渡,而是一种不同技能层次的累积跃升,呈现出螺旋式提升发展轨迹,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伴随技能能力提升的协同互动过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动态累积提升过程的明晰正是理解、深化与践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与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这一逻辑认知,物流管理专业不同技能层次演化提升:第一,要克服校内资源局限,积极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以及搭建不同层次、类型的平台,以回应及引领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于不同能力层次跃迁需要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以产学研政协平台为支撑,通过不同校友资源的利用机制,与校内组织结构和资金筹措相互耦合,以教学保障为突破口,完善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第二,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不同层次物流管理技能认知的思想是其能力跃迁演化最为活跃的因子。双创时代背景下就业市场转型和新时代环境变革要求学生脱离传统就业观念的锁定,重新树立正确的技能就业观和创新创业观。

猜你喜欢
技能型校企物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探索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