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萍:包拯是从政者的楷模

2020-08-11 07:39曾勋
廉政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月牙儿黑脸包公

曾勋

逛包公园、听包公事,必定会遇到些许疑惑,我们邀请了包公文化研究会会长卢萍来解惑。

廉政瞭望·官察室:有一个细节,“包孝肃公祠”牌匾上孝字多了一点,有什么说法吗?

卢萍:这是已故的安徽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书写的“包孝肃公祠”的题匾,“孝”字上多了一点,是葛介屏先生表达对包公孝顺父母之举的感慨,他认为包拯的孝比寻常人多一点。包公29岁考中进士,但由于家中高堂尚在,为了父母,为了尽孝曾“十年不仕宦”。

廉政瞭望·官察室:人们似乎更熟悉艺术的包公,他的艺术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黑脸、月牙”形象的?

卢萍:由于时代不同,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形象面貌各异,包公不是一开始就是黑脸。至少宋代和元代之时,包公的脸还没有变黑,因为这个时期虽有包公故事的流传,但多为话本,如《合同文字记》《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等。

到了元代的杂剧时期,包公的形象出现很多次,比如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此时的作品多从性格上刻画包公,即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形象,有时还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但作品没有过多描述包公的面部长相。

明代可以说是包公故事得以广泛传播的鼎盛时期,包公故事在戏剧、说唱、绘画和公案小说中频频出现,也开始出现很多包公相貌的描述,如《珍珠记》说包公自幼长得丑,所以一出生就被遗弃,后来被嫂子抚养成人。《还魂记》中描述包公:“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明代的《百家公案》也描述包公长相特征为“一张大黑脸”,包公的黑脸由此出现了。

而到了清代,戏剧脸谱用黑色来表示人物忠正耿直,所以包公在戏剧中就是黑脸。月牙儿也是从包公脸谱上演化过来的,包公凭着这个月牙儿“日审阳,夜审阴”,至此,包公的黑脸和月牙儿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南薰殿内,有一张包公最早的画像,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梁启超的《饮冰室集》里也收藏了一张包公像。综合这些素材可知,包拯是一个白脸、清瘦、柔弱的文人形象,而不是艺术作品中的黑脸形象。

廉政瞭望·官察室:由于长期的艺术渲染,包公断案主持公平正义,是人们对其最深刻的印象,他做官的能力究竟怎么樣?

卢萍:实际上,翻阅很多史料,能比较有效证明包公断过的案子,是牛舌案。我们往往忽略他作为地方官的能力。

包拯先后担任天长县知县,端州、瀛洲、扬州、庐州、池州知州,江宁府、开封府知府,出使过契丹,任过刑部、兵部、工部及礼部的官,在财政部门做过判官、副使、转运使,一直到财政部门的最高官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监察御史里行、御史、知谏院、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给事中,最后累官至军事机构里最高副长官——枢密副使,成为中央政府的宰辅。

从包拯的仕宦生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包拯的职业范围很广,涉及面也很宽,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方面的改革以及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处理,包公都凭借着超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赢得了民心。

如今,包公所到过的地方都流传着他廉洁自律、大公无私、惩恶扬善的史料和遗物,毫无疑问,他是从政者的楷模。

廉政瞭望·官察室: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佑……小到父母官员,大到朝廷大佬、皇亲国戚,都逃不出包拯能辨忠奸的法眼。如此操作,会得罪人吧。但包拯为何没有遭到构陷?

卢萍:包拯的胜利也是宋代监察制度的胜利。包拯极力发挥了对内政外交的批评,对朝廷上下不合法、不合理之事的更正。北宋开封府旧制,告状之人不能直接到大堂申诉,需要将状牒呈给府吏,府吏常借此敲诈勒索。包拯权知开封府后,改革诉讼制度,大开正门,让告状之人直接到公堂陈述冤情。

历史上不少如同包拯那样刚正不阿的人,在皇权面前成了微小的牺牲品。但包拯自律、为民,无欲则刚,不给对手软肋。另外,北宋天子、御史大夫共治天下的治理体系和宋仁宗的宽容以待,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猜你喜欢
月牙儿黑脸包公
包公断案故事之巧断偷吃鸡蛋案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黑脸琵鹭的魔法(上)
劝君敢于“唱黑脸”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包公”坐堂
月牙儿
“包公为什么不转世”的结构形态与叙事意义
为什么月亮会变成弯弯的月牙儿
丫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