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

2020-08-12 09:12兰云丽魏义勇王海英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麻药罗哌卡因

兰云丽,魏义勇,王海英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麻醉科,贵州 遵义 563099)

我国的剖宫产率居世界首位,且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术后疼痛主要表现为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呈中重度疼痛,常持续至术后 2~3 d,术后24 h内疼痛最为强烈,会引起产妇交感神经兴奋、增加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导致产妇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症状[1]。剖宫产术后疼痛还会抑制产妇体内泌乳素分泌,延迟母婴接触时间和母乳喂养时间,不利于产妇的术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减轻产妇术后疼痛,且镇痛药物对新生儿无影响是重要的临床问题之一[2]。

地塞米松不仅可降低机体炎症反应,还能收缩局部血管,延长局麻药神经阻滞的时间,减轻局麻药的神经毒性[3-4]。文献显示,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阻滞)能够明显减轻腹壁痛,已被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5-6],但局部麻醉药单次使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有限。纳布啡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拮抗类药物,通过激动κ受体,发挥中枢性镇痛、镇静作用,可部分拮抗μ受体,对δ受体的作用弱,对呼吸抑制作用弱,不引起烦躁焦虑[7-8]。纳布啡极微量经母乳分泌排泄,可抑制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9-10]。因此,纳布啡常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地塞米松加入局麻药中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是否能够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降低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全身生理干扰,降低剖宫产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产妇的术后舒适度,有待进一步探索。本课题拟探讨地塞米松加入罗哌卡因中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是否可作为剖宫产术后产妇镇痛的一种选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课题设计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于2018年5月19日获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按照密闭信封法,随机选择2018年6~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纳入、排除及退出标准:纳入标准为:①20~36岁,无主要系统性疾病;②ASA I~II级;③选择腰硬联合麻醉;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使用抗生素;②BMI小于18 kg/m2或大于30 kg/m2;③局麻药过敏;④妊娠合并高血压、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⑤前置胎盘;⑥阿片类药物滥用史等。退出标准:①违反临床试验方案;②病人要求退出试验。

1.3 干预措施 麻醉过程中,维持血压在术前基础值的±20%,确认镇痛程度足够的情况下采用加快补液,或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间羟胺、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等)处理。HR低于60 次/min伴发低血压或者心率低于50 次/min,以及HR大于100次/min,在确认镇痛程度足够的情况下,给予阿托品或者艾司洛尔等处理。患者VAS疼痛评分≥4分,静脉给予纳布啡0.2 mg/kg,记录所用药物的剂量。

1.4 研究指标 主要研究指标:术后镇痛的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次要研究指标:①MAP和HR的变化;②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③术后镇痛药物、止吐药物的使用例数;④TNF-α和 IL-6的水平;⑤术后即刻至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其中,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为: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及睡眠。Ramsay镇静评分标准为:1分:病人焦虑,躁动或烦躁,或两者均有;2分:病人安静,配合,有定向力;3分:病人仅对指令有反应;4分:对轻拍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有敏捷反应;5分:对轻拍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有迟钝反应;6分:对轻拍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无反应。2~4分说明镇静满意,5~6分说明镇静过度。

1.5 估算样本量 根据前期预试验结果(30例),术后TAP阻滞组有17%的患者使用镇痛药物且该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0%。按照α=0.05,β=80%,通过PASS15软件计算,每组需要75例,可能损失4%的患者(中途退出或者数据丢失),因此大约需要156例,本课题选择160例。

1.6 操作方法 产妇入手术室后记录其一般资料(血压、年龄、身高、体重、心率等),L1-2行硬膜外穿刺后,0.5%布比卡因经L3-4行腰麻穿刺。16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两组产妇术毕均用PCIA镇痛(纳布啡2 mg/kg+托烷司琼4 mg,共100 mL),TAP阻滞组:术毕经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0.33%罗哌卡因30 mL);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毕经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0.33%罗哌卡因30 mL+地塞米松5 mg),TAP阻滞均由同一名超声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完成。PCIA镇痛泵参数设置:背景输注剂量为2.0 mL/h,单次负荷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总容量100 mL。随访产妇术后4、24 h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等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术后4、24 h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于低分子肝素钠抗凝管中,室温放置30 min,3000 rpm,4 ℃,离心10 min,上清即为血浆,-80 ℃保存。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中TNF-α、IL-6水平。

1.7 数据采集 患者入室后,填写病例报告表(CRF表),包括年龄、性别、ASA分级、BMI等;记录患者术后4、24 h时间点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MAP和HR等;记录患者术后即刻至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疼痛发生例数、镇痛药物及止吐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即刻至第1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恶心呕吐发生例数、术后穿刺部位感染及口周麻痹耳鸣的发生情况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 纳入160例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每组80例。其中,TAP阻滞组7例产妇中途退出试验,实际完成试验73例。TAP阻滞+地塞米松组中途3例违反研究计划,实际完成试验77例。两组的年龄、ASA分级、BMI、入手术室时的MAP、HR、TNF-α和IL-6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MAP、HR及炎症因子比较 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4、24 h的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MAP、HR及血浆TNF-α、IL-6水平均低于TAP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MAP、HR及炎症因子比较

2.3 术后两组疼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相关并发症及药物的使用剂量等比较 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疼痛发生率、镇痛药物的用量均低于TAP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即刻至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均低于TAP阻滞组(P<0.05);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即刻至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TAP阻滞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药物用量

3 讨论

地塞米松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糖皮质激素,其加入局麻药中已被用于神经阻滞[11-12],可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13]。文献显示,地塞米松加入罗哌卡因中行TAP阻滞,能够明显减轻疝气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14]。纳布啡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可有效抑制剖宫产术后宫缩引起的疼痛,且母乳中纳布啡含量极少,对新生儿而言,在安全范围内[15]。然而,是否地塞米松加入罗哌卡因中行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地塞米松加入罗哌卡因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与罗哌卡因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的镇痛效果发现,前者改善了产妇术后镇痛效果、缩短了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生命体征更平稳,对机体的全身生理干扰更小,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

我们发现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4、24 h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TAP阻滞组,表明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TAP阻滞组,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TAP阻滞+地塞米松组镇痛效果优于TAP阻滞组,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有益于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造成的并发症(如呼吸抑制和皮肤瘙痒等)[3],这也印证了本研究中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结果。术后恶心、呕吐可部分反应患者的术后舒适度,本研究发现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推测为临床患者异质性大,且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等原因所导致。此外,我们发现两组 “口周麻痹耳鸣”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发生率约为1%,我们推测可能为硬膜外麻醉后TAP阻滞使用的罗哌卡因剂量偏大,易导致患者发生轻微的局麻药中毒,提示硬膜外麻醉后,用于TAP阻滞的罗哌卡因需减量,且这类患者需术后严密观察。

外科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应激会对机体造成生理干扰,TNF-α和IL-6是人体内主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手术创伤后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其水平的高低可间接反映术后疼痛应激对机体的影响程度[16]。我们发现,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4、24 h时间点,血浆中TNF-α、IL-6水平均低于TAP阻滞组(P<0.05),其原因可能为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有效抑制了产妇术后的外周和中枢性疼痛,降低了术后疼痛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进而减少TNF-α、IL-6 的释放[17]。同时,我们还发现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4、24 h时间点,MAP和HR低于TAP阻滞组(P<0.05),此结果进一步证实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TAP阻滞组,且前者术后外科伤口疼痛对机体的全身生理干扰更小。

综上所述,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化,要求麻醉医生关注患者的术后转归及术后舒适度。鉴于产妇术后镇痛的特殊性,本课题通过比较地塞米松加入罗哌卡因TAP阻滞与罗哌卡因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的镇痛效果,发现TAP阻滞+地塞米松组术后4、24 h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炎症因子水平以及MAP和HR均低于TAP阻滞组。可见,前者镇痛效果优于后者、对机体全身生理干扰更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妇的术后舒适度,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因此,地塞米松加入罗哌卡因TAP阻滞联合纳布啡PCIA,为剖宫产术后镇痛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镇痛方式。

猜你喜欢
麻药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脱单
麻药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好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