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画关系对电影意境的建构作用

2020-08-13 11:01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对位意境音乐

魏 陆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合肥 230000)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不可分割的两个元素,两者必须要巧妙协调地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完整而立体的感观效果。声画关系之所以被视为影视艺术极为重要的美学问题,是因为它是视听艺术特有的问题,声音与画面的组合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声音与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①这种声画结合的方式与理念在影视艺术中经常被称作声画蒙太奇。电影中画面和声音的相互结合,能够产生很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并为电影创造出一种视听觉结合的多维意境。

对于通过声画结合来创造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我们的唐宋先祖在诗词中早有妙用。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关于这首词,电影大师郑君里在他的《画外音》里这样写道:

“请看,‘四面边声连角起’,看到的是,残阳影里,乱山丛中,一座紧闭的小城。听到的则是,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情景更加凄凉了。当‘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时刻,‘羌管悠悠霜满地’,异乡的音乐加倍使人觉得身在天涯。音乐,景色,人物心情,三者结合创造里者阙词的意境,缺一不可。”

郑君里将这首词的手法运用于电影《聂耳》的创作中,拍摄了许多富有意境的场面。

(此图片来自baidu.com)

音响在唐宋先祖们的诗词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妙用,例如前面提到过的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有李煜的《捣练子》中的“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等等。

电影的声画关系的变化是多种多样、没有止境的,电影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新的声画语言组合种类。在分析电影艺术作品的意境创造问题时,我们发现声音和画面的对应关系主要分为声画同步与声画分离两大类型。声画同步是指电影中的声音内容与电影画面中的视觉影像内容处于完全一致的同步关系中,也就是说发出声响的声源就是画面呈现的人物、自然环境或其他物体。所以在声画同步的关系中,电影画面中的形象使得电影声音具有可见性,而电影声音又使得画面具有可闻性,从而大大加强影片整体的真实感。声画分离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的不一致性,包括动作的不一致、时空的不一致和情感的不一致。声画分离意味着电影的声音与画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可以通过某种分离方式去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结合与统一。声画分离又分为声画对位和声画并行,其中声画对位是创造意境的比较重要的方式。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之间在情绪、内容、艺术形象的表述上处于某种对立的关系,它是通过突显两者的差异来表述某种叙事、象征或表现意义的。声画对位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普托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于1928年在一份《宣言》中首次提出的。此后法国电影艺术家瓦特·鲁特曼也提出了类似的观念。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在论著中讨论过声画对位的表现意义,他认为拆散音画的正常联系可以强化声音的情感力量和象征意义,这种自由的声画对位法能使有声电影摆脱原始的自然主义状态。

可见电影理论家们对声画对位比较偏爱,但从创造电影意境的角度来讲,同步化的声音更多一些。原因是一些富有意境的电影画面自身已具有一定的感情倾向,只是由于其具象之实的限制,不能完全实现由实而虚的过渡,不能完全靠自身化景物为情思。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声音从感情上加以强化和渲染,从而使观众的思维沿着音乐的感情基调生发出相应的联想,声画对位会把声画关系拆开,反而不利于声音和画面的相互补充。然而,艺有法,但艺无定法,电影艺术的法则也是辩证的。实际上我们从电影作品中就能发现,声画关系对于电影意境的创造,既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对位的。

在韩国导演许秦豪的影片中,每个感动人心且意境美好的场景都不缺少优美音乐的烘托。例如,在影片《八月照相馆》中,有一场景是多琳和正元在一起走夜路,在走路时正元给多琳讲鬼故事听,多琳感到毛骨悚然时不由自主地挽起了正元的胳膊,就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点,一段小提琴演奏的舒缓音乐渐入。影片的气氛在音乐的渲染下立刻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种浪漫温馨又自然的意境油然而生。音画的同步在此片段中就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形象、情绪色彩的一致,虽不能给作品增加更多的叙事意义,但能够强化银幕的情感表现,烘托影片的基调和气氛,在营造美妙意境方面具有很强的作用。

在《八月照相馆》的结尾处,正元在医院里得知自己病情严重恶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以希望最后能够再见多琳一面。他去多琳的新工作地点打听后,就坐在一家咖啡馆默默等待多琳的出现。但是多琳出现之后,正元还是决定不与多琳相见,仍然透过咖啡馆的玻璃窗静静地看着多琳,非常不舍地用手“摸着”窗外忙碌的多琳。此时电影的背景音乐是之前提到的正元给多琳讲鬼故事时出现过的温馨浪漫的小提琴音乐。这段音乐让人感受到两人的美好爱情,但是影片在此时的现实情况却是残酷的。正元对多琳的不舍的画面与表现爱情美好的音乐在情绪情感上形成一种对比,这种声画对位的表现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而且两者相互交融,虚实相生,营造出一种非凡的意境,带给观众一种难以名状、哀而不伤的美好情绪。由此片可见,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都可以作为创造意境的方式。

(此图片来自电影《八月照相馆》截图)

其实在电影的声画关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组合现象——“静默”,也就是无声,属于声画分离关系的特例,它是指片中的所有声音在画面上突然消失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静默”能创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效果,也是营造电影意境的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方式之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艺术所迫切追求的情趣,很多电影作品也通过留白将这种无言之美传达给观众。侯孝贤导演2015年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与一般武侠大片的制作理念背道而驰,因为此片中到处充斥的都是“寂静”,通过营造这种静止的氛围而探索东方民族特有的静谧、安宁、恬然的气质。在声音设计方面,这部电影让气势磅礴的配乐和丰富多彩的音效消于无声,给人的一种是静寂的整体印象,静到可以听到流水声,鸟叫声和脚步声,甚至听到风拂过树叶而发出的沙沙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很强的带入感,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让大部分武侠片难以望其项背。“寂静”也是《刺客聂隐娘》语言声的一个突出特点,因为全片只有少量的对白,没有旁白,这让影片显得缓慢而静谧。例如聂隐娘回家后沐浴的那场戏,没有任何人物语言,只用镜头记录了从准备到沐浴的程序。观众无法了解此时聂隐娘的真实想法,只能靠观察演员的表情和神态去感受她的内心世界,也许这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语言很多时候是苍白的,而且声音的空白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一样,若用语言点透一切,影片反倒会失去余韵,反言而静默才能营造出引人深思的意境。

(此图片来自sohu.com)

综上所述,声画关系的运用对于电影意境的营造,提升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强大的作用。电影声音创作者在进行声音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声画关系的运用技巧,使电影的声音和画面共同构建电影的意境美,从而创作出更具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作品。

注释:

①任肖甜.浅议影视艺术中几种声画组合方式[J].电影评介2011(15):16

猜你喜欢
对位意境音乐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对位、错位与换位
音乐
今天的婴童业就是我十年前见到的中国家电业
现代音乐中的节奏复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