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深度解读

2020-08-13 06:47《求学》编辑部
求学·文科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名额计划学科

《求学》编辑部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这一文件,2020年起,将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强基计划招生。

一、强基计划定位及专业要求

《意见》规定:“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求学》解读:对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做如下理解:

第一,强基计划聚焦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这是未来国家大力倡导的方向。这些关键领域的基础就是理工科的核心,即构成人类原始创新的最基础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些学科的发展如果不能处于世界最前沿,我们国家就不可能进行原始的科学技术创新,最多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做跟踪研究和修补研究。

第二,强基计划同样明确聚焦于“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点出了历史、哲学、古文字学这些看似更为冷门的专业。这实际上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的民族复兴,既需要硬实力,也离不开软实力,离不开文化自信。哲学是对世界的本质的思考,是其他学科的基石;对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对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有很大用处。

以上招生定位和专业要求,对于所有的高考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面向新世纪,面向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否参加强基计划,只要未来有意向在上述方向发展,都应该重点关注以上专业。

最后,我们也不要忽略了这一句话:“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这意味着在大的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后续招生专业仍会有一定调整,考生和家长应及时关注3月份时各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

古文字学专业简介

古文字学是事关文化传承的“绝学”和冷门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比如,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需要依靠现代考古学;古文字的辨识和解读需要立足于对先秦语言文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古汉语知识和文字学基础;古文字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古代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结合,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前景。

与一般学科相比,古文字学人才成长周期更长,培养难度也更大,目前处于研究力量不足、后备人才匮乏的状态。

二、招生学校和规模

《意见》规定:“(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 “高校要……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根据《意见》附件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具体名单如下: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求学》解读:相比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的招生学校数量大大减少,且全部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36所A类院校。从历年的数据来看,每年能上这些学校的学生比例不过5%,这依然只是少数人的游戏。但好消息是,强基计划是分省进行招生,也就是说和自主招生不一样,考生不再需要跟全国的考生竞争,只需要争取本省的招生计划。此外,自主招生名额一般限定为招生计划的5%,而强基计划并没有设置招生名额规定,预计在不同学校招生比例可能不一样,但应该会比原来自主招生的比例更高,招生人数或将增加。结合下面的招生办法的解读,我们还可以看到,会有更多的考生能参与到强基计划中来。

三、招生办法与程序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3月底前,试点高校发布年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4月,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网上报名参加强基计划招生。6月,所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6月25日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向有关高校提供报名考生高考成绩(不含高考加分)。6月26日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7月4日前,高校组织考核。7月5日前,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并公示录取标准。” 具体招生程序图如下:

《意见》规定:“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求学》解读:“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学校考核的考生名单并公示入围标准”——意味着强基计划不再要求竞赛证书、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的考核条件,而是以学生高考成绩作为依据。此外,虽然目前教育部并未有明确规定入围倍数,但我们可以参考2019年部分高校综合评价入选比例。如浙江大学的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1∶6确定校考入围名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位一体(面向浙江)按照1∶3确定校考入围名额;东南大学的综合评价(面向江苏)按照1∶3确定校考入围名额;山东大学的综合评价(面向山东)按照1∶4确定校考入围名额……假设强基计划实际入围比例在1∶3左右,甚至不排除部分高校会把入围比例放大到更大,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三四线的普通考生,不需要竞赛成绩、证书、论文和专利等,单凭高考成绩就可以加入强基计划的竞争中来。

“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不再有降分录取,采取“高考成绩85%+高校测试15%”的方式,由高到低录取。而对于入围的同学来说,校考成绩将占至关重要的地位。

“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突出才能”主要是指數、理、化、生、信五大学科竞赛。学科竞赛需要达到多高的奖项才能破格录取,目前尚未可知。

四、培养模式

《意见》规定:“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求学》解读: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获得所在高校资源的倾斜,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而此前按自主招生模式录取的学生是没有什么特殊安排的。

猜你喜欢
名额计划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有问必答?
“超学科”来啦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优秀名额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俄罗斯公布政府奖学金和总统奖学金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