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儒与当代金融改革

2020-08-13 07:21沈祖炜
世纪 2020年4期
关键词:金融银行改革

沈祖炜

九旬老人刘鸿儒先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任主席,是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的全程参与者、方案制定者和事业推动者。早年刘鸿儒曾留学莫斯科大学,获经济学副博士学位,经济学理论功底深厚,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更有独到见解。当邓小平开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幕时,身处金融领域重要岗位的刘鸿儒马上深刻领会了中国改革事业的真谛,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操盘手。同一般行政领导风格不一样的是,刘鸿儒除了有极强的行政贯彻能力,更有理性思考和理论探索的智慧,因而在改革实践中,他不断提出解决金融领域面临问题的思路、设计出逐步推进改革的可行方案。

以我所见,刘鸿儒的主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力主建立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将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职能分开;二是推动建立我国的资本市场,设立了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正是这两方面的改革成就,奠定了我国新时期金融体制的基础。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规划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导向。按市场经济的法则,金融领域必然发生重大变革。银行将不再仅仅是政府财政的出纳或国民经济的账房了。银行也是一种企业公司,也要追求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也要讲效益,计算投入产出。而中央银行职能的确立,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银行的银行,其实意味着各專业银行与地方银行,以及多种所有制的银行得以放开手脚,在市场化配置资源中发挥作用。所以这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的一步。而金融市场的建立,也是随着改革的进展而一步一步推进的。农村农业改革普遍推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有企业改革也逐步开展,中国经济的主体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由于多种所有制的经济成分并存,刘鸿儒比较早就认为,必须为之建立资金市场,也就是后来大家所承认的资本市场。当股份制普遍推广以后,证券交易就成了客观的社会需求。于是,刘鸿儒主张建立证交所,但是必须明确政府的监管责任。他出任首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时初步制定了运行规则与管理办法,为证券交易的有序经营,并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

刘鸿儒是一位金融改革的实践家,他的理性思考和所提出的意见,基本上是为了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因而也体现出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我们回顾他的金融思想,仍然为他的金融理论的系统性所折服。上世纪80年代,由于银行体制改革的起步,原先企业从银行融资的稳态被打破了,社会上一度出现了乱集资的混乱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情况,刘鸿儒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立资本市场的方案。在此方案中,较早出现了推行股份制、发行股票债券和设立退休基金、社保基金以增加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供给等论述。当年对于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理论界和实务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不少人纠缠于姓社姓资的争议,连资本市场的概念也不可接受,只能隐晦地提资金市场。但是刘鸿儒还是超前地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意见,后来随着改革的推进,都被决策层一一采纳。从刘鸿儒的金融思想,我们可以看到40年来金融改革的艰难历程和巨大进步。

回味刘鸿儒曾经提出的真知灼见,今天仍然具有启迪意义。如中国特色银行制度的架构如何构建,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央银行职能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刘鸿儒认为要推进银行的去行政化,完善银行的现代企业格局;要实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平行发展的资本市场;扶持和培育优质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关于经济宏观调控,刘鸿儒主张减少对于市场的直接调控,认为央行应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三大调控手段的作用。可见,刘鸿儒的许多意见今天仍然有效,仍然值得新一代的改革者去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为弘扬刘鸿儒先生献身金融改革事业的精神,2006年成立了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为培养金融人才、促进金融科研工作等做出了新的贡献。刘鸿儒的接力棒将由更多的后继者传递。

研究刘鸿儒,更让我想到,与刘鸿儒同一代的改革者,包括金融领域和其他各种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曾经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他们的贡献。作为文史研究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多关注他们,为他们留下更多的文字记录呢?

猜你喜欢
金融银行改革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第三家互联网银行创立 四川新网银行于近期开业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