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边塞诗的郁愤特色分析

2020-08-13 11:40谢茹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边塞诗

摘  要:初唐边塞诗的风格特征大多是积极向上气势恢宏的,但也会有表达悲郁激愤的边塞诗。本文对初唐边塞诗发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将郁愤之边塞诗分为郁郁不得志之“郁”和愤然抗敌之“愤”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唐;边塞诗;郁愤特色

作者简介:谢茹梦(1993-),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海南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引言:

初唐的边塞诗人有处于高阁宫廷的学士宦官,有亲历过边塞生活的戍边将领,也有感慨时事政治的边塞诗人,创作出了描写边塞风光的、戍边生活的、行军送别的以及和亲类等多种题材和类型的边塞诗作,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形成了初唐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对有关内容进行了论述,意义显著。

一、初唐边塞诗发展概述

初唐作为唐代四个时期中经历最长的一个阶段,其中边塞诗歌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且其过程颇为曲折。初唐边塞诗的发展经历了承袭期和自立期。在初唐前期诗歌主要由高阁宫廷之上的达官显贵和避世的前朝遗民所做,他们的诗歌多受前代诗风影响,甚至连唐太宗也颇受南朝诗风影响。在初唐前期,边塞诗的数量并不十分多,其中受前朝遗风影响的诗作高达半数以上。但其中也不乏摆脱宫廷诗风局限,个人特色鲜明的诗作,例如,陈子良的《送别》:“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短短二十字,仅以眼前景象表达出了送君出塞之悲与依依惜别之情。还有虞世南、杨师道等诗人虽由前朝入唐,边塞诗中颇具前代创作风格,大多运用旧乐府诗题,描写边塞凄苦的环境,词语多具悲凉色彩,但也有些许豪壮诗篇,初现盛唐气象。而且初唐时期,对边塞诗的创作已然成为一种风气,以唐太宗为代表的朝堂重臣也纷纷加入边塞诗的创作中,如魏征、张九龄等。魏征的边塞诗以《述怀》最为著名,此诗以隋末战乱作为背景,表达了自己为报朝廷知遇之恩,不畏艰难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中感情真挚,引起后世极大反响。

后“初唐四杰”作为新兴一代出现,由于这类诗人大多在社会的中下层生活,对于奢靡的宫廷生活并不了解,作为平民化诗人的代表,这使得他们自身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对于宫廷诗人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骨气都尽,刚健不闻。”而且这类诗人一般风骨阳刚。初唐四杰较早踏入仕途,由于其过于特立独行,导致仕途多较为坎坷,使得四杰的诗由宫廷走到了市井,四杰的边塞诗多借诗言志,大多表达了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理。例如,骆宾王在《从军行》中最后两句写到“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其慷慨豪放的笔触,表达了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和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初唐四杰的诗风开创了边塞诗的先河,强调边塞诗需要有充实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为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紧接着陈子昂的出现,将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水平和诗歌数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潮。陈子昂的诗作对于魏汉风骨的追求更胜,例如:“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都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在这些杰出诗人的边塞诗中,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明显的郁愤之情,也正是这种郁愤之情,使得初唐边塞诗与盛、中、晚唐的边塞诗有明显的不同,成为初唐边塞诗别具一格的特色[1]。

二、初唐边塞诗之“愤”

在各朝各代中也不乏表达奋勇抗敌的边塞诗,但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特色不同,每个时期的边塞诗都各具特色。例如,在盛唐时期,由于唐朝在防御和进攻方面都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所以诗人在写类似反侵略题材诗作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必胜的决心和雄心壮志,对于侵略者则是蔑视的态度,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反观初唐边塞诗并不具备这种横扫千军的磅礴气势,在初唐时期,唐王朝刚刚建立,由于朝廷的实力还不足以对抗外敌侵扰,大多时候采取的都是议和对策,引起很多诗人愤愤不平的心理,所以诗中大多描绘的是面对强敌压境,仍旧顽强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例如:王勃《陇西行》中的第七首“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先锋秦子弟,大将霍嫖姚。”这一首诗描写的是敌人大军压境,燃起了熊熊烽火,士兵奔赴战场,战马嘶吼的景象。第九首“更欲奏屯田,不必勒燕然。古人薄军旅,千载谨边关。”则表达对于敌人不要穷追不舍,应同古人一样谨守边关,减少战事,并非诗人不想一雪前耻,而是实力不允许。

除此之外,在初唐的边塞诗中,很多也表达了诗人渴望上阵杀敌,一雪國耻,愤然杀敌的情感。唐太宗有言:“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骆宾王也曾在《夕次蒲类津》中写道:“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表达了边塞的军旅生活虽然艰难辛苦,但是为了国家安定,不甘祖国受辱,仍要坚持上阵杀敌。在《宿温城望军营》中写道:“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受辱的悲愤之情以及深切的爱国热情。也有张明轩《使至三姓咽面》:“一朝抚长剑,万里入荒陬。岂不服艰险,只思清国雠。”陈子昂也在《感遇诗》第三十四则中写到:“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由于长时间以来中原地区在军事力量方面较为薄弱的缘故,导致边疆少数民族时常骚扰中原边境,不断南上,多次骚扰和入侵,甚至多年之后唐太宗对于向突厥称臣之事仍然耿耿于怀,以此为耻。在此背景之下,唐初的很多爱国诗人对于上阵杀敌,一雪前耻片普遍具有一定的悲愤情绪。

初唐四杰都曾描写国边塞风光,描绘军旅生涯的辛苦与边塞生活的艰难,表达出军士上阵杀敌、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以及思想之情,例如杨炯的《出塞》“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描写了大丈夫渴望建功立业打到匈奴的雄心壮志,他在《战南城》中还写道:“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四杰中卢照邻与骆宾王都曾出使边关,二人的边塞诗是众人之中最多的,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例如:卢照邻的《梅花落》:“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和《结客少年场行》:“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描写了匈奴的持续侵扰,士兵们都不知春天什么时候能到来,以及边塞战事紧张的情境。骆宾王曾在《从军中行路难》中描写道:“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描绘出边塞从军生活的艰难和孤寂。

四杰之中边塞诗最具杀敌报国精神的诗人就是骆宾王。骆宾王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也是独树一帜,很具有个人特色。此人虽出身寒门,却天赋异禀,七岁能诗,志在报国,曾两次出塞,久戍边关,骆宾王曾在《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中写道:“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表达了上阵杀敌为国捐躯的决心。在《从军行》中写道:“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诗中描绘了一位出使边塞,为君尽忠,报效祖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决心赴死的爱国主义精神[2]。

三、初唐边塞诗之“郁”

除了少数民族的侵略,让诗人们感到愤懑难平,在他们切实经历过军旅生活之后,更加感觉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抱负难以实现,就会通过诗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例如王宏的《从军行》:“从来战斗不求勋,杀身为君君不闻。凤凰楼上吹急管,落日裴回肠先断。”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出自己对于赏罚不公平的愤懑之情。

在众多初唐边塞诗人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陈子昂,而且陈子昂也是感慨时事政治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不仅更加贴近现实,而且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陈子昂所在的时期比骆宾王要晚一些,甚至接近盛唐时期。他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内心抑郁激愤,在边塞诗中的哀郁之情表达的更加彻底和激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就是《感遇》其三十四:“朔風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陈子昂在诗的一开篇就渲染出边关秋天萧条的景色,一位侠客虽然因为躲避仇家而远赴边塞,却充满壮志,为国杀敌,诗歌的最后两句借由李广的典故,表达主人公虽有报国之志,百战之功,却在白发苍苍之时在功业之上也未有建树。诗作之中充满了一腔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沉郁之情,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批判。

在陈子昂众多诗作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边塞诗,除《感遇诗》之外《蓟丘览古》和《登幽州台歌》都是十分著名的边塞诗。在《蓟丘览古》第六首中,他说:“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登幽州台歌》中他更是直接仰天长叹,声泪俱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诗人的郁愤之情达到了极致,然而这种郁愤之情化为诗句之后竟然传唱千古,成就一个伟大的诗人。这种情感他在曾经在《答韩使同在边》中直接说道:“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在从陈子昂的诗中不难看出,他认为敌人虽强却不足畏惧的态度,令人愤懑不平的是政治的腐败,使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虽然他有雄心壮志,但是也只能:“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当然除了陈子昂之外还有很多诗人也写过喟叹政治时事的佳句,例如,卢照邻的:“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刘宪的:“和亲悲远嫁,忍爱泣将离。”等等[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唐时期的边塞诗,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与盛唐、晚唐时期完全不同的独特诗作风格,即边塞诗的郁愤特色,其中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和后期出现的陈子昂为边塞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边塞诗后续的发展和进步开创了先河,为我国古诗文化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林海.初唐边塞诗人群研究[J].河套学院论坛,2019,16(02):27-32.

[2]王辉斌.论“初唐四杰”的乐府诗[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24-30.

[3]林海.初唐边塞诗述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5):97-100.

猜你喜欢
边塞诗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北宋边塞诗的概念界定、取材标准与研究回顾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边塞诗界定问题检讨与辨正
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论中唐边塞诗
特殊的元代边塞诗及其传承意义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