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多面与矛盾

2020-08-13 11:40赵淑云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多面性矛盾性

赵淑云

摘  要:《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总是十分立体鲜明,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文献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形象的对比、多面性以及矛盾性三个角度入手,详细分析了曹操人物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曹操形象;多面性;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一、对比中显现卓越

从反抗董卓一事上,曹操的过人之处便得以体现。在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作者并没有开篇就写曹操,而是先运用了大量篇幅写董卓的凶残,而他的凶残又大多通过反抗董卓的人来体现。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反抗之人,不仅仅凸显了董卓之凶残,更是衬托了曹操的特别与多谋:①首先是袁绍。第四回开篇便写了袁绍公然在宴会上反对董卓废帝之举——“中军校尉袁绍挺身出”,其“敢言”是令人肯定的,但作者笔锋一转,“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袁绍的能力终究也只是达到“言”而已,他的剑终究没有刺向董卓,而是跟随他去了。接下来董卓对袁绍的处置—“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更是反映了袁绍的“反抗”实在太过不堪一击。②之后是丁管。董卓废帝之时,丁管“愤怒高叫”,但结局亦不过是“牵出斩之”。尽管临死之前仍“骂不绝口,神色不变”,但又能怎样呢?对董卓权势的冲击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逞口舌之快致丧失性命,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发泄,本质是一种无能。③之后是蔡邕。董卓征用蔡邕,他从“不赴”到“依命而至”,从反抗到屈服,这是他反抗的一种失败。因为惧怕其势力而真正地顺从,不如因为欲计诛其势力而虚假地迎合,像曹操那样。④之后是伍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他的刀最终刺向了董卓,但也刺向了自己,完全没有谋略,没有退守的准备,最终亦不过是丧命也。⑤最后是陈宫。“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如果不遇曹操,陈宫恐怕还要做一段时间中牟县县令了。坐等他人与之同谋,陈宫还是把自己放在了和董卓对抗局面的被动一方,陈宫的等待和曹操伺机而动的等待,价值大不相同。这或许也决定了陈宫最终也只能是一个谋臣而已。衬托之下,曹操还未出场,多智有谋、能屈能伸的形象已然跃然纸上,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我看来,虽然暗杀行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的谋略,已经预示着曹操之后的胜利。

二、曹操形象的多面性

(一)有谋有断

曹操是有谋有断的人。这一点,可以和袁绍作一简单的对比。通读全本,會发现袁绍也是有谋略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曹操曾经的强敌。但是袁绍的“有谋”并没有对他的势力起到促进作用,因为他“无断”。虽有众多谋士,其才能绝不亚于曹操的荀彧、郭嘉,但他关键时刻竟然不知谁说的对。曹操攻打徐州时,如果他能出兵直走许昌,曹操必败,但他下不了决心。官渡之战时,许攸劝他偷袭许昌,他不同意,居然说要在正面击败曹操,就这样白白丢到了战机。谋是一个过程,而断决定了结果。他的无断,使他最终败给了有断的曹操。曹操的决断也很有特点,“操然之”“曹从其言”在书中出现了无数次,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的决断只是依附于谋士,他的“断”不是“盲断”,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精明判断。在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曹孟德败师淯水”中,荀彧劝曹操早图刘备,“操不答”,继而问郭嘉对此事的看法,郭嘉认为不可,“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可见曹操在面对谋士不同意见时,心中仍有自己的正确的判断,这和袁绍大不同也。在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曹操已得东川之后,司马懿和刘晔建议曹操进兵攻打益州,曹操却有自己的决断,遂按兵不动,亦见曹操的有谋有断。

(二)知人

曹操是知人的人。他极其善于观察,尤其是观察人,这也是他能善用人才的原因。在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中,描写曹操遇董时有这样的叙述:“曹闻天使至,请入相见。只见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继而董 为曹操献上了移驾许都的计策。曹操一眼便可看出一个未识之人的特别之处,这实在让人惊叹。也正是因为他的识人,才会有不计其数的多才之人愿意为他效力。曹操总是可以很快速而又清楚地看到不同人才的闪光点。在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中,于禁来投曹操,“操见其人弓马熟娴,武艺出众,命为点军司马”,夏侯淳引典韦来见曹操时,曹操说:“吾观此人容貌魁梧,必有勇力”。在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中,曹操初见许褚时,“操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分付典韦,今日且诈败”在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中,曹操初见徐晃时,“操出马观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曹操的识人,随处可见。

三、曹操形象的矛盾性

(一)多疑与不疑

我们总是说,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这一点确有体现。还是第四回,曹操因为多疑而误杀吕伯奢一家便是例证。可是在我看来曹操也有不疑的一面,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关公“暂请丞相退军,容我入城见二嫂,告知其事,然后投降”,“操即传令,退军三十里”,荀彧反对,恐关羽有诈,曹操却说:“云长义士,必不失信”。足见曹操对他认为可信任之人的不疑。他的多疑,是为了生存,他的不疑,是为了强大。

(二)对人才的好与不好

曹操爱才,世人皆知。每每有文武人才被他收于麾下之时,他总是“大喜”。在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中,曹操追击袁熙,袁尚于沙漠,郭嘉于路不服水土,曹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曹操闻郭嘉之死,“操往祭之,大哭”,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运用郭嘉之遗计取胜之后,再次带领众人设祭于郭嘉灵前。在第五回中,“玄德、关、张引数骑跟公孙瓒来,曹操接着”,在刘关张三人完全不受重视,没有任何建树的当时,曹操却对他们十分敬重,归其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早已运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出——他们是人才。也是因为有曹操,关羽才拥有了温酒斩华雄的机会,才能得以受到众人的承认。现在想来,或许在那时,曹操与关羽的“缘分”就开始了,到后来关羽被曹操俘获,“操自出辕门相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跑一领相赠”“操叹曰:真义士也”“曹操命使来请关公赴宴”“操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操曰:将军真神人也”“送关羽赤兔马”,“放关羽”;又如在第十六回中,曹操淯水一战,痛失典韦,“吾折长子、愛侄,俱无深痛;独好泣典韦也!”还有在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决漳河许攸献计”中,曹操打败袁军之后,对待作讨檄但有文采的陈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如此多的证例,足见曹操的爱才,甚至可以说是爱才甚命。可是,这样一个爱才的人,却把多才的杨修杀掉了。看到此情节,不禁产生疑问。但略加思索,便会了解其中的缘故。曹操爱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爱永远基于人才对他的顺服。杨修的恃才放旷激发了曹操的忌,也造成了他自己最终的命运。

(三)笑与哭

通读全本,就会发现,曹操总是在笑,战役胜利时大笑,失败时也大笑。在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在败逃的路途中“扬鞭大笑”;又如在第十二回中,曹操中陈宫之计战败,但曹操“仰面大笑”。他为什么成笑败亦笑呢?经过思考,我认为,是因为他的自信以及坚定的志向。即便短暂性地失败,他也始终相信最终的胜利属于自己;即便现在输了,但志向与目标,不曾忘记与消磨。相比于刘备,曹操为数不多的几次哭,我总结了一下:①父亲被害之后,“曹操闻之,哭倒于地”;②典韦战死,“操亲自哭而奠之”;③郭嘉病死,“操往祭之,大哭”;④曹操兵败走华容,关羽义释曹操之后,曹操仰天大恸,“吾哭奉孝耳!”“遂捶胸大哭”;⑤刘备因为与吕布交战失败,与关张、家小失散,来投曹操,刘备与曹操“具说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之事”,“操亦为之下泪”。这五次的哭泣,蕴含着奥妙:一为父母亲情,二三四皆为人才,那么,五为什么呢?我想,这是曹操的一种“投其所好”的策略。刘备因为自己的困顿处境而感伤,曹操和他采取同样“哭”的同情方式来拉近与刘备的距离。这是曹操识人的高明之处。

(四)仁与不仁

曹操对百姓的仁与不仁。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曹操似乎与仁是毫无关联的,他是不仁之人。在第十回中,曹操为报父仇兴师,“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这确实不是仁义之举。但是,曹操也有仁的一面,在第十七回中,曹操出兵讨张绣,发出禁令“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以及以此引发的“割发代庖”;在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劉表”中,曹操仓亭大胜之后,众谋士劝其攻打冀州,曹操说“现今禾稼在田,恐废民业,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在第三十三回中,曹操下令斩杀那些闻令而逃的百姓,之后又发生转变,“若杀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这些例证从侧面反映了他对百姓的仁。或许这样的仁是有另目的的,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亦或是统帅三军的策略。但,这也是合情理的:统治者的仁,除了个人的品质,本身亦是一种手段。

四、结语

曹操的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每每读完一章回,他的形象就会增加一个侧面。他是一个有魅力的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的情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的志向。曹操,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下册)(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邱悦.《三国演义》曹操“奸雄”形象塑造[J].文教资料,2016(12).

[3]吴伟.三国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学位论文略述[N].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1).

[4]胡宝鑫.青梅煮酒话“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J].现代交际,2017(6).

[5]杨昊霖.《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8).

猜你喜欢
多面性矛盾性
狸猫纹漆食盘:来自古代的喵星人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引导“手机族群”趋利避害
谈二人转艺术的多面性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让音乐教学建立小学生的音乐梦想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