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活A/V死”构式分析

2020-08-13 11:40南春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构式认知主观

摘  要:“活活A/V死”作为一种常见的口语表达,也是一种构式形式,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其中的“A/V”主要由性质形容词和心理动词构成,具有很强的口语性和夸张性,部分“活活A/V死”构式还体现出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效果。在认知角度,该构式具备构式压制,概念隐喻以及认知经济性等特征。

关键词:活活A/V死;构式;主观;认知

作者简介:南春玉(1996-),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2

现代汉语中,表主观情感的“活活A/V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式,如“我要活活笑死了”,其并非真正描述“死”这一状态,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活活A/V死”的整体含义不能單凭其各个构成成分和语法上的逻辑意义直接推导出来,这一结构自身便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将其作为构式进行分析,从其内部结构、成因、语用功能以及认知分析展开论述。

一、构式分析

(一)构式理据

构式是指在语言使用中某些语言成分常常与其他一些特定语言成分共同出现、久而久之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表达式。构式的意义不仅来自它的组成成分,而且具有构式自身的意义,其整体意义大于其组成成分意义之和。[1]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活活”一词作为副词,其句法语义差异有三种:在活的状态下(多指有生命的东西受到损害);生硬地,强制地;简直,表示完全如此或者差不多如此。“死”则有“表示程度达到极点”的意思。[2]

在“我要被你活活气死”“这屋子要把人活活闷死了”等结构中,“活活A/V死”既具有“程度达到极点”的意思,又使色彩意义发生变化,使整体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本文将此类结构分析为构式,其在上述描述事实的“活活A/V死”结构的基础上引申而来,通过隐喻,使该结构不再是描述事实,而是侧重于情感表达。

而像“活活饿死”、“活活打死”、“活活砍死”等,是在描述各种原因造成“死”的这一客观事实,此类结构整体意义可从其构成成分直接推知,是各部分意义的叠加,不属于构式。

(二)结构分析

“活活A/V死”这一构式中,“活活”主要是作为一种状语成分,“死”作为补语成分,形成述补结构,“活活”和“死”之间一般只能加形容词和动词,且以单音节为主,表达负面情绪的居多。

从其形容词性质看,构式表示情感的强烈程度,其间的形容词一般为性质形容词,如“渴、热、干、懒、笨、痒”等,而不是状态形容词和形容词重叠式这种本身含有程度义的形容词。从其动词性质来看,“活活A/V死”中的动词的主要是心理动词,如“吓、闷、烦、愁、怨”等,以及行为动词,如“打、熏、摔、折磨、震”等。从整体构式来看,“活活A/V死”本身可作谓语,其语法功能主要由其中间的形容词和动词决定。

“活活A/V死”构式中间也可以加入其他成分,辅助情感表达,因其前后涉及到施事与受事,这一构式也常出现在把字句、被字句以及含表被动的“给”的句子中。

(1)我昨天就说,如果跑路的是kty,就会被活活骂死在你们的话里。(新浪网)

(2)屠夫从事脑力工作真是会把人活活气死。(新浪网)

(3)“笑到岔气的朋友圈截图”!迟早有天我会被这届活宝给活活笑死!(百度网)

“把”、“被”、“给”可出现在构式中间,也可以位于其之外。对于“活活A/V死”构式来说,无论是否有成分插入,构式含义保持不变,整体表达不受影响。

构式使用频率高便会固化,固化过程中,其常见同现成分也会同步固化,形成构式的扩展。[3]在“活活A/V死”构式的使用中,常出现如“被N活活A/V死”,“活活被N A/V死”“把N活活A/V死”,“活活把N A/V死”,“被N给活活A/V死”,“活活给N A/V死”等扩展构式,更加直观地体现出施受关系。

(三)成因分析

“活”和“死”本身都属于实义动词,从字面意义来看,“活”和“死”二者形成一种极端对比,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超出常态的程度之大,其结构使得情感更加突出,对构式中间的变项起到强调的作用。

一般认为,“活活”是形容词“活”的重叠形式。“生生/活活”与用作述补结构的补语“死”以线性组合方式出现,最早出现在元明时期。[4]在此过程中,“活”和“死”的实义性降低,语法化程度不断加深。例如“死”的语法化过程,即由表示失去生命的动词虚化为表示情状的副词,由表示情状的副词再虚化为表示某种量特征的副词。”[5]其语法化进一步推进了构式的形成。

“活活A/V死”构式具有极强的复制性,其中间的“A/V”部分的容纳范围较广,加之其语用及语义表达特色,在语言表达中被人们广泛运用并不断推广。

二、语义及语用表达

(一)口语化主观评价

“活活A/V死”构式具有很强的情感倾向,相对于客观事实,更加偏向于主观情感的表达,因此常出现于口语表达中,在正式文体中极少出现。

(4)七日之都游戏不错,活活被策划和运营坑死,真是抠死。(新浪网)

(5)现在的年轻人有思想不去行动,有志向不去努力,既不想上班,也不想工作,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是活活给懒死的!(新浪网)

(6)高中有个语文老师姓严,他告诉我他女儿叫思齐,取自孔子“见贤思齐焉”,私以为比现在什么梓睿、梓轩的好多了,现在好多小孩的名字真的要把人活活酸死。(新浪网)

以上三个句子都表评价,在评价时对应一定的理据,(4)是表达对游戏策划和运营的不满,理据是策划和运营太抠门了。(5)将当下年轻人的这种行为定义为“懒惰”,表示对当下群体的一种反思与评价。(6)则是对“取名”现象发表的自我见解。在发表评价的同时,体现出“活活A/V死”构式较强的俚俗性口语色彩。

(二)夸张性表达

“活活A/V死”构式极具夸张色彩,形容“A/V”的程度足以让从活着的状态失去生命,是一种感情色彩强烈的夸张是表达手法,以此更好地表情达意。

日常使用中,“死”带有很强的夸张属性,如“笑死”、“难过死”、“憋死”等,将整个词组结构的情感表达推向极端,在“活活A/V死”构式中,通过与“活”作对比,使整体表达的夸张性进一步扩大,突出“A/V”超出平常的程度。

(三)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在表达不满的基础上,有些“活活A/V死”构式也存在调侃的成分,使整个句子表达更加幽默诙谐,生动有趣。

(7)土是一种病,叫土癌,没得治,根本没辙,只得活活土死。(新浪网)

(8)三十六分之x减四十分之x等于十二我愣是解了二十五分钟,怎么做都不对,活活笨死。(新浪网)

(7)“活活土死”对服装的“土”进行调侃,句子表达却幽默诙谐。(8)是对自己解题过程的自嘲,“活活笨死”的不满义减弱,调侃义得到强化。

三、认知分析

(一)构式压制

如果一个词项与其句法环境在语义上不兼容,该词项的意义会遵从它所在的构式意义。构式压制即抑制或剪去不一致的部分,凸显与构式一致的意义或者给词项增加兼容的成分。[6]

“活活A/V死”构式中,形容词获得了本不具备的处置性意义,一些同时具备形容词性和动词性的词则偏重动词性表达,具有处置性意义。如:

(9)这个菌菇锅美到我想哭,太棒了!端上來还要人先等二十分钟再吃,活活被馋死。(新浪网)

(9)中“馋”本具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在该构式中受处置意义压制,选择动词性表达,表示被某物“馋”。

(10)活活的要被渴死饿死,满脑子都是好吃的……猕猴桃、火龙果、哈密瓜……(新浪网)

(10)中则表示被没有食物的环境“渴”、“饿”,使形容词具备动词具备的处置性特征,体现了“活活A/V死”的限制作用。

(二)概念隐喻

在认知领域,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活活A/V死”结构本身指从活着的状态到失去生命的死的状态,“A/V”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形成构式后,形成了一种认知上的迁移,通过隐喻,将生命从“生”到“死”这样极端变化的过程类比到人情感变化的过程,突出情感变化之大,情感之强烈,“A/V”是构式中的主导,在表达中得以突出。

此外,一些流行语也常运用此类相似性,进行与“生”“死”相关的类似表达,例如“让我死一会儿”突出的是“死”的状态,“好用到我当场反复去世”,以“去世”突出极端性,“笨得要命”也是用“失去生命”进行引申,突出“笨”的程度等。

(三)认知经济性

认知的不断深入意味着人的概念系统和知识系统不断扩充,以最精简的语言表达实现最大化的信息表达以及最优化的认知效果既是语言内部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也是认知经济性的需要。

神经语言学研究发现:构式是人脑储存信息的基本单位。在最小化的语言结构中承载最大化的信息量,这体现了语言构式的生命力和活力。这项语言的本质特征与人类集约化的认知特征具有内在一致性。[7]

“活活A/V死”构式通过形容词、动词的变化表达对事件进行不同的评价,通过简短的结构概括这个句子的情感内容,表达强烈的情感倾向,与认知经济性的要求一致。

四、结语

本文讨论的“活活A/V死”构式,表示主观评价性情感表达,是“活活A/V死”表示客观事件描述结构的类推,其中“活”和“死”的语法化是该构式得以成立的条件,此外还有“A/V死了”“活活X”等结构,此类词语的虚化及其语用价值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文浩.“爱V不V”的构式分析[J].现代外语,2009,32(3):231-23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88,1231.

[3]吴为善,夏芳芳.“A不到哪里去”的构式解析、话语功能及其成因[J].中国语文.2011(4):326-383.

[4]董淑慧.河北孟村方言“活Adj/V死”结构及其演化[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3):11-13.

[5]李宗江.“几个含‘死义动词的虚化轨迹”[J].古汉语研究.2007(1):39-45.

[6]赵凌珺,卢植.基于认知构式语法的构式项压制现象研究[J].外语学刊.2013(3):55-59.

[7]骆蓉.框填式流行语的认知构式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4):82-85.

猜你喜欢
构式认知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